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外资“斩首”国产豆

□ 本刊记者 丁筱净 《 民生周刊 》(

    “如果拍成一部电影,这也许是中国加入世贸之后,所有产业发展的缩影。大豆的现状是其它产业的预演。今天是大豆,明天可能就是小麦和玉米。”

    说这番话的人是九三粮油工业集团(以下简称“九三”)副总经理杨宝龙。他也被称为国产大豆加工“最后的守望者”。

    正如杨宝龙所说,中国大豆行业几经风雨,在几起几落之间,正逐渐被边缘化:国内加工企业被外资操控,国内外市场的话语权几乎尽失……若真的拍成电影,也必定充满悲剧色彩、让人唏嘘不已。

    “说句实在话,我们都觉得中国大豆沦落到今天这步田地,就俩字——活该。”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权威人士表示,他们恨铁不成钢,却又无法狠下心来放弃黑龙江——这片最后的国产大豆阵地。

    吃掉“休克鱼”、拿走定价权、分布新工厂、建立全产业链条……外资的布局精准而完整,中国的大豆企业成了外资刀俎上的鱼肉。

    “大豆斩首行动”

    2004年令所有人难以忘怀。这一年,中国沿海大豆加工企业被大量“斩首”,失去企业的控股权。也正是这一年,外资企业基本完成了在华的大豆产业布局。

    时隔8年,再次打开CBOT(Chicago Board of Trade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2004年的大豆期货K线图表,从年初的涨势到下半年的跌势,大豆期货价格犹如过山车般摸顶之后快速滑落。

    这次戏剧般的涨落背后,是沿海大豆加工企业的噩梦。“从那一年起,国内民族大豆压榨企业市场盛宴不再。”中华油脂网信息主编郭清保表示。

    魏则峰进入油脂行业已有28年,现任佳木斯宏安油脂总经理。在他的记忆中,豆油压榨行业经历过三次洗牌,其中的一次,就在2004年。

    在1995年之前,中国是一个纯大豆出口国,但自1996年国门打开后,中国转而变成大豆净进口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大豆成为首批开放的产品,国家实行3%的低关税进口,“数量、节奏、配额瞬间取消,什么都没有了,国外的大豆畅通无阻地进来,国产大豆首当其冲被击。”杨宝龙说。

    2004年之前,许多沿海加工企业就已经使用出油率高且价格低廉的进口美豆(美洲大豆,下同)。2001年至2003年,在我国大豆发展的黄金期内,进口大豆疯狂涌入国内市场,在2003年首次突破2000万吨,超过国产大豆产量。

    当今的国际谷物市场,有80%的市场份额被4家世界500强企业控制,分别为美国ADM、美国邦基、美国嘉吉和法国路易达孚。人们习惯根据它们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将其称作“ABCD”四大粮商。

    “当时我们的企业还没有成长到成熟阶段,突然间就和这些国外‘巨人’们站在了一起。当一个儿童和成年人一同竞赛的时候,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杨宝龙告诉《民生周刊》记者,2003年前后他接触了很多像“ABCD”这样的跨国企业,发现他们在谈判中大多涉及到了参股,而且参股份额都不超过30%,目的是以股东身份获得原料的供应权。

    变化出现在2004年。当年,小布什竞选美国总统,对美国农民许下了保证收益的承诺;又遇中国“SARS”后遗症——物流部分瘫痪;禽流感疫情爆发,沿海加工企业既对东北三省的大豆产量不明,又难以像之前一样便捷地买到东北大豆,于是纷纷将目光放到美洲。

    “国内沿海加工企业代表去美国买大豆。当时美国大豆价格不到3000元(每吨价格),一听说中国要来买大豆,就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暴涨到4100元。”杨宝龙说。

    从当年正月初一直到4月份,CBOT的大豆价格一路上涨,创出了近16年的新高,涨幅约为34%。而与此同时,4月9日中国代表团也在美国签下了每吨4100元的合约,总金额约为150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然而,满载而归的中国代表团却未曾料到,自己买的大豆在海上飘了40天,到港时价格竟然掉到了2900元。这种出乎意料的急转直下,让只有几十年发展历程的沿海企业面临崩溃。“如果一吨大豆我们赔1000元,一船大豆6万吨就要赔6000万元。”

    由于承担不起巨额损失,企业宁愿悔船。然而无论是悔船还是守约,巨额损失使得这些企业变成了硬件条件很好却败于管理的“休克鱼”。

    “很快,以‘ABCD’为首的外资企业迅速参股和控股这些企业,就像休克鱼,迅速被低成本拿下,被吃掉。”

    杨宝龙用的“休克鱼”概念,正是被中国民族企业海尔所创造,被海尔CEO张瑞敏带入哈佛讲堂的概念。只是这一次,它被美国粮商活学活用,带回中国活生生地上演了。

    定价权全面丧失

    关于这场风波的起因,在当时众说纷纭。然而时隔8年,行业的解释又汇聚了起来,展现了惊人的一致。

    2004年年底,大豆价格回到年前3000元左右的水平,为这场大豆风波画上了一个具有深远意味的句号。

    一切好像还和过去一样,但在中国沿海,一切又都不一样了。“这是跨国企业控股的开始,这次事件被大豆行业称为‘大豆斩首行动’。”杨宝龙说。

    “我们很难判断这次事件是无意的还是恶意的,但是我们可以从结果来考虑。”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表示,“直接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大豆企业被控股了。有了这个支点,他们再做其它的事情就容易许多。”

    从2004年开始,外资在华布局的脚步逐渐加快,增加生产线扩大产能、继续对其他企业的参股渗透、直接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与此同时,他们还完成了自己的港口、物流、仓储建设,甚至在河北建立了自己的粮食码头。

    据郭清保掌握的数据,截至2007年底,以“ABCD”为首的外资企业已经在全国97家大型优质企业中的64家参股控股,占我国植物油压榨总产能的66%。

    而今天,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且由于外资扩张的低调,这一数字已经难以估计。

    事实上,在遭受2004年重创之后,包括弘业期货在内的一些期货公司也曾预测,或许中国企业将在2005年迎来自己的国际定价权。但时隔7年,定价权依然没有拿到自己的手里。

    不仅没有国外市场的定价权,连国内市场的定价权也丢失了。“国内大豆期货、现货市场就是一个‘影子市场’,没有自己的规律,完全跟着CBOT的大豆期货市场走。”天琪期货大豆油脂产品分析师杨久尊表示。这种说法也得到了天富期货分析师廉莹的肯定。

    “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很高,导致自己主导不了自己的市场。”根据天富期货提供的数据,去年国内大豆产量只占了全年供给量的16.5%,而进口量占到了供给量的66.7%。根据天富期货的计算,截至去年,中国的大豆进口依存度已经超过80%。

    廉莹告诉《民生周刊》,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口大豆价格走低,而国产大豆的价格也受到国际价格的影响,偏离了供需关系,跟着走低。“后来国储粮出面收购农民手中的大豆,才托市了。”

    王小语也能感受到国家收储大豆带来的影响。“原来,国内国外的价格线几乎重合,国储收豆之后,会有一定缓解,但还是没有改变跟随的态势。”

    定价权的失去,是导致国产大豆充满悲剧色彩的直接原因。

    “最后的守望者”

    “九三”是黑龙江大豆油压榨的龙头企业。在黑龙江80%的加工厂停产时,该公司还顶着年亏损1个亿的压力加工国产大豆。

    该公司在黑龙江有6个厂,全部加工国产非转基因大豆,而在省外布局的4个加工厂则加工进口转基因大豆。“去年省外4个厂的盈利有3亿多元,其中1个多亿就用来补省内加工厂的亏损。基本上每年都用省外1/3的盈利来补省内亏空。”副总经理杨宝龙告诉《民生周刊》。

    也正因为这样,“九三”被省内加工企业领导者视为偶像,被称为国产大豆“最后的守望者”。

    在2001年完全放开大豆进口的时候,“九三”就通过各种渠道发出自己的呼号。“希望不要一下子放开,希望有节奏地放开。我们不能阻挡全球一体化,但是我们希望能够给国内企业一个过渡、喘息、成长的时间。”说起这个,杨宝龙的情绪还很激动。

    “九三”从2004年开始,陆续在黑龙江省外建立自己的油脂加工厂,现在已经拥有辽宁大连、辽宁铁岭、天津、广西四个省外加工厂,清一色加工进口转基因大豆。早些年,每年都有十几家国际企业为这些加工厂供应进口大豆,但是这几年,只剩下两三家愿意继续供应豆子了。

    “九三”意识到,如果不将触角伸到国外,将很快“断粮”。随后,“九三”在巴西、美国、吉隆坡都建立了自己的境外公司,希望以此参与到国际化链条之中。

    全球化,是“九三”自救的最重要一步。

    如今,“九三”已经在巴西、阿根廷等进口大豆主产地买下地,希望能够为自己的国内加工场供给原料。

    这样的战略,成本无疑是巨大的,但“九三”无路可退。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九三”还遇到来自国际粮商的巨大阻力。

    “‘ABCD’已经经历了近两百年的历史,完成了最初期的原始资本积累。他们不仅做粮食,还做能源、码头、物流、仓储,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做的是全产业链。不要说中国的大豆了,这些组织完全可以影响整个世界的经济乃至政治走势。”杨宝龙说。

豆伤?豆殇!
正在消失的大豆
外资“斩首”国产豆
国产大豆短板
产业自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