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悦读

《 民生周刊 》(

    五月,在节日里飞扬

    □   张永生

    五月,花如海,歌如潮;五月,青春激扬、热情奔放。一个个生动的节日,把整个五月串成了多彩的季节。

    五月,因为“劳动”而激情澎湃。劳动是一种美丽,美丽了世界,美丽了生活,美丽了人生。从小就会唱:“幸福的生活在哪里?要靠劳动来创造。”辛勤的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双手诠释着“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深刻含义。在这个伟大的节日里,我们吹响劳动的号角,用激情为劳动者加油喝彩;我们唱响劳动的赞歌,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人的一生,实则是一个劳动的过程,只有通过劳动,我们才会达到高尚的人生境界,才能构筑一道至善至美的人生风景线。

    五月,因为“青年”而朝气蓬勃。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青春是人生最可贵的年华,青春时代充满着无限生机,充满着自信与美丽。青春的步伐从来不会因困难而停止,青春的旋律从来不会因风雨而被阻挠。看,壮美的青春无处不在——它在志愿者飘逸忙碌的身影里,它在边防哨兵挎着的枪尖上,它在城市楼群工地青年突击队迎风招展的红旗上,它在莘莘学子开发设计的图纸上,它在一张张挂满汗珠,种植、收刈着庄稼的农家小伙的脸上……青春少时当奋发,人生几时有春华。时光的沙漏,认真地雕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青春年华,朝气蓬勃的青春,是生命旅程中最豪放的旋律。

    五月,因“母亲”而庄严神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母爱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母爱无限,在这神圣的节日里,掬一捧康乃馨,让那份真情在枝叶间绽放,轻轻地道一声:母亲,辛苦了,祝您节日快乐!

    五月,因为“护士”而圣洁美好。洁白的燕帽,是天使的装束;微笑的叮嘱,是护士的本色。她们把真诚表达,她们把爱心奉献,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防病治患、救死扶伤,履行着人道主义的天职。她们的辛苦,让病人减轻了痛苦。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之上,每时每刻,她们都把简单和平凡演绎成无数个精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深情吟唱:“柔情的双手,迎接生命的希望。温馨的话语,呼唤健康再起航……”

    五月,因为“家庭”而和睦温馨。家,是一个温暖的字眼;家,是一种熟悉的心跳;

    家,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是亲情与爱的标志,那点点滴滴的幸福,实实在在的欢乐,时刻都可以把它装扮得暖意融融。无论我们是在天涯,还是海角,只要一想到家,就会有一股暖流在心中涌动。温馨和睦的家庭,不仅让我们享受到人生的快乐,更可以给我们以前行的勇气和力量。鸟儿感谢蓝天让它飞翔,鱼儿感谢海洋让它徜徉,花儿感谢阳光让它绽放,我们感谢家庭让自己依靠和成长。

    劳动歌唱在五月,青春燃烧在五月,憧憬和希冀飞翔在五月……五月,以节日的形式提醒我们,心怀感恩,从不虚度分秒的人,必将收获丰硕的人生。

    在古诗里聆听劳动

    □   张成林

    劳动,是生活的必需。歌唱生活、歌唱劳动是人们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勤劳的民族在抒发情感的时候,用歌唱表达劳动中的喜怒哀乐是再合适不过了。劳动也是歌曲的源泉,最早的歌曲是与劳动生活相结合的,内容也是以劳动生活为主,传说神农时人们所歌唱的“扶犁之歌”,即是人们在田间耕作时唱出的旋律。

    淮南子道应训所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举重劝力之歌”正是原始工人们的劳动歌。这样的劳动歌,实际是一种生产斗争的手段,是生产技术的一部分。它可以整齐集体的动作,组织劳动的过程,一面可以减轻劳动的疲劳,同时又可使劳动秩序化而增加劳动的效果。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是保存在《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的一首原始劳动歌谣,题目叫《弹歌》。这首歌谣仅8个字,是中国古代现存的最短的诗歌。这首歌谣反映了我国远古渔猎时代人民的劳动生活,描写了他们砍竹、接竹、制作弹弓,并发射弹丸捕猎禽兽的全过程。语言淳朴、自然,概括力极强,以非常简短的诗句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原始先民狩猎图。诗句中流露着原始人对自己学会制造狩猎工具的自豪和喜悦,也表现了狩猎劳动的紧张、活泼和愉快,以及原始人要求获得更多猎物的渴望。

    在古代的辞赋歌曲当中,劳动的旋律一直没有停歇过。你可以从《诗经》中的《七月》、《伐檀》中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你可以从那些劳动号子中感受到劳动者的浑厚力量,而各式各样的劳动场面,人们更是会在不同的民歌中找到。《诗经·周南·芣苡》有诗曰:“采采芣苡,薄言采之......”这首《芣苡》是《诗经》里很有名的一首诗歌。本诗是妇女集体劳动生活的赞歌,热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高贵品质,全诗洋溢着欢愉之情,准确地传达出那欢快的劳动节奏。

    四季更替,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倾斜的方向是不变的。一年中,随着地球公转的位置不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也会有规律的变化着;地球各地接受光照的多少也随着变化。这种冷暖便不停地交替着,从而形成了寒来暑往的四季更替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经验,把四季分成了二十四节气,并编写了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体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

    在古诗里聆听劳动,聆听劳动的赞歌。感受着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生活态度,感受着劳动者积极创造物质财富的乐观精神,感受劳动的魅力与光荣,那是一种无比幸福。劳动着,创造着,丰富着,精彩着,劳动点缀了生命的天空,也点亮了人生的路遥,更富足了心灵的殿堂。

    我家五一选“劳模”

    □   韦良秀

    吃过晚饭,老爸说道:“五月一日,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每年的这个时候,各行各业都要评选一批劳动模范。快到劳动节了,咱们家也来个‘劳模’评比,大家意下如何?”老爸的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赞同。这时,老妈的情绪也上来了:“光有评比还不够,依我看,谁获得了‘家庭劳动奖章’,咱就从日常支出里拿出500块钱作为奖励!”听财务总监这么一说,大家的热情更加高涨了。经过集体商议,评选定于一个小时后以演讲的方式进行。为了公平起见,每位家庭成员既是竞选人,又都可以参与投票。

    决议一出,大家立刻进入了“备战”状态,分头准备各自的发言稿。一个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在大家的期待中,老爸第一个出场。他干咳两声后,开始了自己的竞选发言:“本人去年光荣退休以后,才得以把精力从单位转移到家庭上面来。说到我对这个家的贡献嘛,我想大家应该是有目共睹的。大事的决策,小事的部署,哪一样不是由我运筹帷幄?半年前,咱们家获得了小区里组织的家庭对歌赛一等奖,与本人深入细致地指导也是分不开的。所以,还请大家支持我!”老爸的发言仍带着几分领导的味道,赚得不少掌声。

    老妈第二个出场,她老人家将袖子一撸,竟然来了个互动式演说:“我想问下,今天的晚饭好不好吃?”见大家笑而不语,老妈又得意地反问道:“谁做的?每天早上的豆汁好不好喝?谁熬的?大家的衣服干净不干净?谁洗的?家里的花草精神不精神?谁养的……”见我们频频点头,老妈又将话锋一转:“我虽然没有什么大本事,但里里外外,桩桩件件大家可是看在眼里了吧!别的不多说,请你支持我!”最后,老妈一挥拳头,结束了自己的发言。

    轮到妻子了,她拿出一台平板电脑。正当大家不知道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时,妻子点了一下播放按钮,电脑里立刻出现了一些照片,还配有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讲解。原来,妻子把自己一天的劳动以这种方式展现给大家——早上,由她送儿子去上学;中午,接儿子放学之前要到菜市场里买菜;下午,大家都在看电视,她一个人刷碗,收拾桌椅;晚上,她给儿子讲故事……

    我自然也不甘示弱,稍稍调整了一下情绪,然后把写好的稿子拿在手里:“本人平时工作较忙,所挣的工资,悉数交由老妈管理和支配。另外,我业余写作所赚取的稿费,也从一定程度上补贴了家用。下一步,我打算更加努力,两年之内争取买辆汽车,让全家人的出行更加便捷!”说完,我带头鼓起了掌。

    老爸环顾了一下,开始张罗着进行投票。这时,上小学的儿子不愿意了,说自己也是家庭一员,也有资格参与竞选。在大家的掌声中,儿子用肉嘟嘟的小手在口袋里掏出一张纸,很认真地念起来:“别看我年龄小,我也在为这个家贡献着。你们大部分都是体力劳动,而我却是脑力劳动,除了完成作业,每天还要帮奶奶审计一天的开销。我觉得,我才是劳动强度最大的一个人。啥也不说了,你们就凭良心来吧!”

    唱票时,我们全都乐了。根据笔迹可以看出,老爸投了老妈,老妈选了老爸;妻子选了我,我投了她;儿子则是自己选的自己。每人一票!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这可怎么办?关键时刻还是老爸,他把手一挥:“在咱们这个家,每个人都在付出着,所以每个人也理应获得一枚‘家庭劳动奖章’!”这时,老妈探头问了一句:“那奖金咋办?”老爸嘿嘿一笑:“咋办?明天上街买些好吃的,我亲自下厨,做一桌‘劳模庆功宴’犒劳大家!”

    食在澳门品文化

    □   曹瑞天

    平日居家,衣食住行,熟视无睹。特别是一日三餐,更是无可置言。那年途径澳门,才有了感触,原来“食”竟有许多讲究。

    据澳门美食家梁锡雄说:“400多年的积淀,打造了今日澳门美食业的现状。”然而,步调之快,尤以近百年为最。

    首先,上世纪葡萄牙人入侵以来,特别是战乱频仍年代,埠内外达官贵人纷纷来此偏安一隅。他们腰缠万贯,资金雄厚,举家携府,各有绝活;食不厌精,烩不厌细;天长日久,菜系林立。

    其次,二战胜利后,流落海外的华侨落叶归根,又逢内战,便权寄澳门,凭着一手擅以中国调料烹制西餐的技艺,自成一系。同时,大陆也有一批富商带着厨师前来落脚,引进了传统中餐技艺。

    其三,上世纪越柬内战,印尼、缅甸排华,逼迫大批华人来澳门安身立命,又带来了各色东南亚美食技艺,也丰富了热带饮食。

    民以食为天,在澳门这片不足2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竟集中了世界千万种美食。不怕你遇不到,只怕你想不到。大街小巷,只要你吸吸鼻子,总能闻到各种饭菜味道,真的食味冲天。中国已然是美食大国,粤、鲁、川、扬,五花八门,菜系如林,名厨如云,遍布澳门自不必说,世界各式菜系也挤了进来,就似乎有点不堪重负了。诸如法国大菜、日本料理、美国快餐、韩国烧烤,直至越南小吃、非洲风味,海纳百川,无所不包。然而,市场毕竟是市场,直挤得那些脚无立锥之地者不玩了;根深叶茂者继续挤,谁有绝活谁就活而不绝。因此,现存下来的餐厅皆非等闲之辈。最终受益的自然是消费者。其实,人的生活水准高低,说到底还是要先看吃得怎样。从这一点讲,澳门人是有福的,过往澳门的人也是与食有缘的。

    食以味为先。这个味不仅是气味,还有风味、口味、文化味。俗话说,众口难调。澳门的厨师偏偏就会调,不管是中国的五大湖四大海,还是世界的七大洲四大洋,都不在话下。因为澳门的厨师们有中国传统烹饪技艺垫底,就什么样的菜谱都能对付。比如,将四川菜系的辣味调到澳门人既感兴趣又能忍受的程度;将葡萄牙烤肉加上咖喱、椰汁和牛奶,使之既刺激食欲,又滑嫩可口等等。

    调好了众人的口味,还得讲究各种菜系的韵味。吃什么菜,就得有什么环境,才能加强感受,增强效果。比如,吃中国菜,或画梁雕栋、古色古香;或小桥流水,田园风光;或秦砖汉瓦、古朴粗犷。吃葡国菜,又是一番里斯本风格,西洋色彩装饰,就连店名也是“公鸡”、“青蛙”、“蒙娜丽莎”一通乱叫。

    一切就绪,这就开始向文化味过度了。翠竹清溪的东坡居,明月高阁的太白楼之类。让我眼前一亮、脑中一闪的,是一家门脸不大的小饭馆,门楣挂着一块发旧的木牌,上用隶书写着“食堂”二字,不知是真的年代久远所致,还是人工做旧所为,反正看着挺特别,耐人寻味。

    走进去一看,生意还挺红火。堂内壁挂山水墨画;厅内摆布红木桌椅;窗明几净,古董梵香;餐具也是金边细瓷,食客举止谈吐不俗;饭菜远非上世纪“三年困难时期”的“瓜菜代”可比。虽以素菜为主,但做工用料十分考究,价格比荤菜还贵,全无昔日“食堂”踪影。一问店家,妙语惊人:“食堂本来就该是这样,饭店才俗呢!”

    这话听着新鲜,耐人琢磨,半天才回过味来。按照说文解字,这“食”确比“饭”雅,而“堂”也确比“店”阔。食,当名词讲,泛指一切入口之物;当动词用,则指随时进食。饭,则专指煮熟的谷类,或定时要吃的食物。严格讲,馒头、面条之类都不能算作饭,只是后来被扩大为饭而已。再说这“堂”字,是指正屋,用于讲礼仪、做学问、办公事之处,比如礼堂、课堂、大雅之堂等等。而“店”字,通常是做买卖之地,比如商店、客店、车马店、鸡毛店之类。然而明显的问题是,怎么就偏偏把“饭”与“店”这两个俗不可耐的汉字连在一起,反而被公认为豪华气派之所。而“食”与“堂”这两个风雅之至的汉字连在一起,反而被公认为再俗不过之处呢?实在匪夷所思!既然约定俗成,想改也万不可能,呜呼冤哉!看来,还是识多见广的澳门人真有文化!

    苏州评弹里的声音

    □   江蓠

    到了苏州,若不听苏州评弹,就等于不去虎丘不逛苏州园林,算是白来一趟了。为了不虚此行,我特意挑了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在观前街的光裕书厅要了一杯清茶,倚窗而坐,悠然赏听,直至散场。

    同行的友人听不懂苏州话,只觉得旋律曲折婉转,直入愁肠,能勾起心中最细腻的情感。而在我看来,曲调还在其次,用吴语演唱,这才是苏州评弹的绝妙之处。

    如果要在中国话里寻找一种最柔美、最富音乐性的方言,那一定非苏州方言莫属。据说北方人吵架要动手时,便会高喊“给你两个耳光!”而苏州人吵架要动手时,却说“阿要拨侬两记耳光嗒嗒?”语调平和而不失抑扬,连吵架都吵得这么好听,何况评弹谱之以江南曲调、伴之以琵琶、三弦,借之以寂寂水音呢?

    与京剧相比,苏州评弹的内容多为表现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或民间故事,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显得情意绵绵;它没有生旦净丑的角色扮演,只能通过表演者的自弹自唱来展现故事情节,试想若不是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有谁能耐得住寂寞,在表演者的自说自唱中静坐几个小时而不昏然欲睡呢?

    贾平凹曾说,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因为秦腔热辣,是要和西北方言、“西凤”白酒、长线辣子、牛肉泡馍、黄土高原相伴相生的;而苏州评弹何其婉约,与它相伴的只能是小桥流水、渔舟唱晚、莼鲈之思……仿佛江南水巷里长眉皓齿的邻家阿姐,顾盼多情,笑靥生辉,质朴而不粗俗。相比之下,昆曲虽也原产苏州,却更像苏州园林里文静清雅的大家闺秀,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是浓郁的书卷气息。

    有了文人的提携与参与,昆曲可以走向全国甚至世界;但苏州评弹却由于方言的局限,注定了只能在小桥流水的世界里传播。它太软了,软得像苏州园林里粉墙黛瓦下的流水;它太圆润了,像极了夜泊枫桥时从小桥洞里看到的月亮。

    唯其如此,苏州评弹才能抵抗北方戏曲生硬而霸道的入侵,成为苏州人茶余饭后独享的艺术珍品。外来的游客只能听听热闹,而苏州人闭着眼睛也能分辨出,这是崔莺莺的浅吟低唱,那是林黛玉的悄声呜咽;这是白娘子与许仙的缠绵细语,那是杜十娘对李公子的奋力抗争……

    我还记得我曾经读过的一本晚清小说《海上花列传》,人物对白都用苏州方言,细细读来,好比在花窗漏格下欣赏艺术大师盛小云的一曲评弹,三弦嘈嘈,琵琶叮咚,是梦里江南透露出来的最柔美曼妙的声音。

    征稿启事

    “悦读”为本刊常年开设的副刊类栏目,倡导“轻松的语言,愉快地阅读”。本栏目力图用笔者眼光去发现现实生活,在纵深思考我们自身命运的同时,以真情的笔触,真诚地描绘当今斑斓多彩的社会生活,张扬时代的人文关怀。本栏目作品文体可以为小小说、小品文、故事、生活随笔、札记等。 

    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本栏目特面向广大作者公开征稿。具体要求如下:

    1.话题较“新”,能给读者讲述新故事,分享新体验,开拓新视野,要求在文章的选材、语言、结构、写法等方面下工夫,写出新意。

    2.主题积极健康,视野开阔,内容丰满,文风朴实,语言精练,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谢绝任何脱离现实、远离生活、没有生命力的华丽文字;谢绝无病呻吟、与大众生活隔膜的游戏文字。

    4.每篇稿件1000字左右为宜。谢绝一稿多投。

    5.投稿时务必注明真实姓名、电话、身份证号、详细通讯地址、邮箱等。稿件一经刊登,我们将及时邮寄稿费及样刊。

    投稿邮箱:jingxinhappy2006@163.com

    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9号楼104室《民生周刊》“悦读”栏目(收) 

    邮    编:100733

    电    话:010—65363342

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