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消失的黄金周

□ 张子琦 《 民生周刊 》(

    “黄金周”这个日本舶来词,在中国兴起不过是十几年的事情,如今,“五一”假期将至,“五一”黄金周却已经是昨日黄花了。近两年来,关于取消“十一”黄金周的呼声似乎也从未间断。“五一”黄金周从被国人无限神往的悠长假期,缩短成如今的“小长假”,消失,真的是轻而易举吗?

    黄金周 七天乐

    1999年9月,国务院出台新的法定休假制度,规定每年“十一”、春节和“五一”法定节日加上倒休,全国放假7天。

    当年国庆节,井喷式的外出旅游人口让社会各界人士都有些始料未及。据不完全统计,“十一”全国出游人数7天内达到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41亿元。

    巨大的经济利益引发了全社会的注目,“旅游黄金周”一词开始被各大媒体争相引用,有学者认为,黄金周的旅游热潮标志着中国人从满足现实的基本生活需要转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从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逐渐转向“消费——生产”模式,中国人开始从有限发展自己阶段进入到全面发展自己的新阶段。

    高额的旅游经济利益,也正是黄金周制度的动因之一,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黄金周制度是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国内经济,促进国内旅游而做出的举措。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认为,消费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标志,既与社会群体收入水平息息相关,也与民众消费观念更新、消费时间充裕与否密不可分。通过给予充足的休息时间,刺激中国老百姓经济思维从简单的“积累型”向“积累——消费型”转变,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000年,黄金周所引起的旅游消费再次创下新高,据统计,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4600万人次,旅游收入181亿元;“十一”黄金周期间,旅游人数达59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0亿元。

    到2006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78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8亿元。不断攀升的不只旅游收益,其他消费项目的收益也在不断提高,可以说,黄金周的出现,不但让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在迅速扩张,巨大的旅游消费也有力地拓展了相关行业的市场,黄金周带来的是一场转变经济发展观念的新变革。

    渐露疲态的黄金周

    中国人逐渐习惯黄金周这个悠长假期,即使不选择出门旅行,每年的“五一”、“十一”电视台也会精心的准备极为应景的节目单,各大商场则是不遗余力地大打促销、减价之类的价格牌……黄金周成为一场盛大的狂欢,有关商家、有关旅游公司、有关民众本身。

    当人们沉浸在黄金周带来的欢愉之时,对于黄金周所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开始逐渐显露出来。首当其冲的是,喷涌而来的游人,使得很多景区完全超过了其承载力,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环境破坏。 

    集中长假使得旅游景点人满为患,所有的消费都疯狂涨价,所有的既定秩序都被打乱,游客们在节后感叹:“动物园里最多的动物是人”、“没有风景只有人”……

    “宰客”、“黑店”开始伴随着“黄金周”见诸于各大媒体,很多旅游攻略第一句话就是“请避开黄金周期间出游”,突然爆发的人流放大了原本有的一切细小缺陷:交通、住宿、环境、餐饮、娱乐、公共设施…… 这使得人们对黄金周的评价有了另外一个参照系。

    除此之外,商家在黄金周期间的促销活动,也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感到“没有便宜多少” ,甚至“还买到了更贵的东西,质量缺乏保障”的困惑。

    除了消费者直观的感觉,2006年,以蔡继明为负责人的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的研究从理论的角度证明:从2000年到2005年6年间,实施黄金周的5月和10月(课题组认为春节期间的消费活动与黄金周制度本身并没有直接联系,故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的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对于其他月份而言,并不如设想的那样,出现了所谓消费的高峰。因为从全年12个月的值来看,5月和10月零售额之和本来也应占全年的六分之一,即16.7%;而实际上,实施黄金周后每年的5月和10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和在全年的比重一直在17%左右,最低年份2005年仅为12.1%。 

    研究还发现,从旅游收入增加量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量中的比重来看,黄金周对消费的边际贡献在递减。黄金周的负面影响却在凸现。黄金周商家的短期成本剧增,消费者所享受到的服务质量明显下降,政府公共管理费用增加,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造成巨大破坏,其造成“假日综合征”导致劳动者工作效率下降。 

    对黄金周更为釜底抽薪的研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学峰。在2001年,时在首都旅游集团研发部的他的调查表明:“五一”、“十一”的集中消费不但未扩大旅游消费总量,而且完整实施了两个长假的2000年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还低于8年来的平均增长。 

    戴学锋认为,实施延长节日的做法仅仅是使旅游人数和消费更集中了,或者讲仅仅是旅游者按时间的重新排列组合,并没有“创造”出更多的旅游消费。事实是,绝大多数旅游者一年甚至几年才有一次旅游的实力。

    在学界,呼吁取消黄金周的声音逐渐扩大了起来。

    再见,“五一”黄金周

    2007年,蔡继明以他的研究结论为支撑,在当年的两会上提交了《关于改革我国“黄金周”制度的建议》议案,这也成了随后不久发改委关于取消黄金周建议的一个重要依据。

    2007年11月9日到15日,国家发改委以就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草案)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取消“五一”黄金周,一时间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同年12月,《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明确了从2008年起我国将取消“五一”黄金周,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说明取消黄金周的理由是,“节假日安排过于集中,10天法定节假日中9天集中安排在春节、“五一”、“十一”,人员流动数量庞大,交通拥挤,旅游安全隐患增大;居民大规模集中出游导致旅游产品短期内供给不足,旅游景区人满为患,破坏现象时有发生;长假期间消费过于集中,也给旅游及相关企业经营活动安排带来较大困难。”

    至此,在官方层面上,“五一”黄金周的存废之争尘埃落定,“五一”黄金周,在盛行8年后,消失在中国人的生活中。

    2010年,蔡继明在两会期间提出,“五一”黄金周没有必要恢复,“十一”黄金周也应在适当的时候取消,需要继续推动的是完善带薪休假制度。

    继“五一”黄金周之后,“十一”黄金周将何去何从,未尝可知,“黄金周”这个舶来词在中国还有多长的道路可走,我们也只能拭目以待。

消失的黄金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