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古今“取胆”始末

□ 张子琦 《 民生周刊 》(

    2012年2月1日,证监会创业板发行监管部公布了IPO申报企业基本信息表。在这份名单中,归真堂的上市备注为 “落实反馈意见中”。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亚洲动物基金会等组织及网友的激烈反对。

    半月以来,归真堂、中药协会、亚洲动物基金会,围绕活熊取胆展开了一系列涉及中药、道德等多方面针尖对麦芒的辩论。然而熊胆药效究竟如何?活熊取胆又是从何时开始的?

    中国古代杀熊取胆

    熊胆作为中药有记载最早见于一千多年前的《唐本草》,称其“味苦寒,无毒。疗时气热盛变为黄疸,暑月久利,疳匿心痛”。明朝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兽部第五十一卷中记载:熊胆,苦寒,凉心,平肝,明目,杀虫。主治湿气热盛以及恶疮,小儿惊痫等。

    千年以前的国人为了得到熊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杀熊取胆方法:一般于冬季捕捉,捕获后,剖腹取胆,割时先将胆口扎紧,割取后小心剥去胆囊外附着的油脂,用木板夹扁,悬挂于通风处阴干,或置石灰缸中干燥。不宜晒干或烘干,以防腐臭。

    也就是说,获取一颗大约50克重的熊胆,就会死掉一头200多公斤重的熊。

    无论从野熊的捕捉难度或者是熊胆的稀少程度来讲,熊胆都算得上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动物性药材。鉴于此,中国传统医学在实际操作中,它能被许多中草药所取代使用。古代诸多中医经典中均提出过用其他中草药取代熊胆的药方。

    80年代引入活熊取胆

    1983年,朝鲜出现了体内插管的活熊取胆技术,养熊业便由此诞生。第二年,中国从朝鲜引入此项技术,起先是在中国东北与朝鲜接壤的图门、延吉一带地区出现以取胆为目的的养熊厂,随后在云南、四川等地也出现了规模不等的养熊厂。

    特别是1989年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实施以后,黑熊被归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国家对野生动物实行“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养熊业的发展一时间成为一些地方发展经济的热点并且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有关部门认为,发展养熊业一方面能够满足市场对熊胆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减少人们对野外黑熊的捕杀。这使得猎熊取胆之风逐渐被活熊取胆取代。虽然仍有少数地方存在盗猎现象,但人们对熊胆的需求更多的开始依赖于“活熊取胆”技术。中国的养熊业在随后的4、5年时间内以星火燎原之势发展起来。

    活熊取胆,是用一根透明的管子插进熊的胆囊,在管子的另一头接入密封袋接取分泌的胆汁。为了增加胆汁的流出量,利用特制的针管抽扎进黑熊胆囊以取胆汁,每到这个时候,被抽取胆汁的熊都会疼得惨嚎,把自己的腹部抓得血肉模糊,有些熊因为无法忍受抽胆的痛苦,精神错乱,还有的熊还会作出自杀行为,把自己的肝肠内脏都拉扯出来。

    为了避免胆汁袋被挠破和伤口感染,熊们被穿上一种重达30斤的“铁马甲”,铁皮会紧紧箍住熊的腰身,在腹部中间有一个小铁盒,方便熊场主把装满胆汁的密封袋取出。

    这是一种已经被国家明文禁止的取胆方式,中国中医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在2月16日的媒体沟通会上,明确回复这种“小笼子、铁背心、金属盒等恐怖画面”已经是过去时了。

    然而,在多家媒体的报道中,这种恐怖的画面似乎还在很多私人养熊厂中延续,只不过铁马甲换成了不锈钢马甲,因为胆汁会腐蚀生铁,造成熊腹部伤口感染。“这对养殖户来说非常不划算,因为他们必须花费大量的金钱对熊进行治疗。而材质更换对熊带来的变化只有一个,它们的负重又增加了10斤。”

    每头熊,每次取胆平均可抽取30至160毫升。每天会抽取两次。养熊业的发达让熊胆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一些科学论文中经常会出现“一头熊可利用多年,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一头熊的年产量等于捕杀230头野生熊的熊胆量,一头熊年纯利达五万元以上”的话语。在当时,这个行业堪称最为“环保”的“暴利”。

    90年代开始“无痛”取胆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科技人员研发了无管无痛的引流技术,通过外科造瘘手术,利用熊自身的软组织来制造一个胆囊与腹部间的胆汁漏斗,采胆汁时用灭菌的引流管插入让熊分泌的胆汁流出来,整个过程需要10秒左右。

    按照房书亭的介绍,“在这一过程中,熊可以自由进食,没有异物感。而生理指标和非取胆时是一致的,不影响繁殖。”这也就是房书亭所谓熊“看起来很快乐”的状态。

    在沟通会上,房书亭不断强调了此种取胆方式的温和性,并称改用现在的无管引流养熊取胆方式,无论对野生黑熊的保护还是熊胆产业的发展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说,“养熊业有效地制止了屠杀行为,促使了野生黑熊的增加,保护了野生种群的发展。”

    并且他强调,抽样调查显示,无管取胆方式“从各种指标看,熊的各项指标和非取胆熊基本是一致的”。

    但对此持激烈反对意见的亚洲动物基金中国区对外事务总监张小海表示,亚洲动物基金救治的200多头黑熊中,经历了各种方式的取胆,其中包括归真堂声称的“无管取胆汁”方式。

    但他们在为经历过“无管取胆汁”的熊做手术时发现,熊的胆囊等内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大量进口我国熊胆粉的日本和韩国,在相继签署“CITES公约”(《濒临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后,禁止非法胆粉入境,熊胆粉的市场开始主要面向国内。而我国,是至今为止唯一仍可以合法“活熊取胆”的国家。

    连接

    价格昂贵的合成熊胆

    价格昂贵的合成熊胆

    归真堂以及力挺它的中药协会有一个重要论点就是熊胆的药用价值无可替代性。然而,熊胆真的无可取代吗?曾经比熊胆还要珍贵的虎骨、麝香等都可以人工合成,为何熊胆却仍不可以合成。

    西方的药理学证明,熊胆中的成分主要是脱氧熊胆酸,临床研究表明,这种成分对肝病具有很好的疗效。与其他动物相比,熊的体内的脱氧熊胆酸的确最为丰富。

    据说,1954年日本人首次从鸡的胆汁中成功合成了脱氧熊胆酸,为替代天然熊胆提供了可能。

    事实上,我国虽然没有合格的人工合成熊胆的技术,但早在2000年时德国福克药厂已经研制出熊去氧胆酸胶囊。从其规格来看,熊胆的有效含量与归真堂的熊胆粉接近。而其适应症比国产的天然熊胆粉更广。

    此外,意大利贝斯迪大药厂生产的牛磺熊去氧胆酸胶囊,商品名为滔罗特也于2007年在我国上市,用于治疗胆固醇结石、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以及脂肪肝。

    不过上述合成药品价格昂贵。类似的疗效和剂量,德国和意大利的人工合成药品售价是国内天然熊胆粉价格的2至3倍左右。

    而且熊去氧胆酸仅是熊胆中一种有效成分,再加上相对昂贵的价格,这也是归真堂强调养熊产业在中国存在必要性的最重要原因。

    但中医名家、中国药膳研究长务学术部部长刘正才认为,寻常的中草药就可以替代熊胆的功效。以清热解毒来说,金银花的功效反而比熊胆好;熊胆的功效中还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但龙胆草、栀子的功效更胜一筹。“残忍的活熊取胆方式违背了中医学所遵循的天人合一原则,并导致养熊场抽取出的熊胆受到污染。”刘正才还强调,自己行医40多年,从未使用过熊胆入药。

古今“取胆”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