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忻州:易地扶贫出新招

□ 本刊记者 史波涛 《 民生周刊 》(

    “自然条件实在不好的情况下,整村搬迁的扶贫方式是最有效的。”一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乡镇干部曾对记者说。关于扶贫,山西忻州易地扶贫的经验或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2012年2月14日,山区的早春,零下18摄氏度的气温让人觉得寒意逼人。

    山西忻州市扶贫办副主任续晋一早早来到办公室,催促文印室复印会议资料。他等着资料印装完后带去岢岚县的会场。山西易地扶贫工作现场会在该县举行,记者随即搭车一起赶往位于山西忻州西部的岢岚县进行采访。

    汽车走在刚刚通车的忻保高速上,速度很快。据了解,高速路未开通之前,从忻州市区到岢岚县城大约需要三到五个小时车程,这还要看是否堵车的状况下。而现在,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到达。“要想富,先修路”,看来这句话仍不过时。

    据介绍,忻州,是山西的版图大市,也是全国十八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忻州市下辖14个县(市、区),其中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1个,6个县分别属于吕梁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面较大,扶贫开发难度也比较大。因此,扶贫历来是忻州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

    探索扶贫之路

    记者在去忻州的火车上结识了一位在北京干厨师的小伙子王壮。他的家就在忻州的山村。王壮没有告诉记者他所在村子的名字,只是讲他的那个小村庄坐落在半山腰,三年前他还居住在破旧的土窑洞里。整个村子只有50多户人家,耕种的是纯旱地,而且能种的庄稼有限,多是些土豆、莜麦等。很多年来,人们只能靠天吃饭。

    王壮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平时用水,因为水要从五里外的地方挑回,所以用得极俭省,先洗菜,然后用来洗脸洗脚,最后还要浇树。村前的一眼机井建于十年前,因为缺少人维护已经坏了好长时间。

    王壮告诉记者,以前市里县里时不时会来人扶贫,养过羊、养过兔子、养过牛,但有时候人都没有啥吃的,遇到荒年就将牲畜或吃或卖掉了。

    在去岢岚的路上,记者提及此事,续晋一介绍,过去在实施移民扶贫之前基本上就是这样,政府拿出资金,年年投入,年年未见大的成效,这种投入大、效果小,究其缘故就是不离开缺乏生存条件的山庄窝铺,资金投入只是“撒了胡椒面”,不能改变当地村民的根本生活现状。

    基本生存条件的先天劣势衍生的后果接二连三:教育资源严重缺失,基本没有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抗风险能力差,一人生病拖垮全家等等;由于受地理、气候、经济基础等因素制约,消除贫困的难度很大,返贫问题也比较突出。说到这里,续晋一有些忧心忡忡。

    易地扶贫新招

    经过10年的摸索,1996年,山西下定决心在全国率先开展移民扶贫,帮助百人以下村子的贫困百姓告别恶劣的生存环境,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

    曾经的岢岚县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由于恶劣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制约,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是忻州有名的贫困县。

    一路走,记者来到岢岚县县城,一排排的新房异常夺目。在城东的宋家沟移民新村,64岁的尉二女,独居于村服务中心旁边的新家。房子大约有25平米,一盘大炕,简单的家具,一台17寸的彩色电视机正播放着节目。对于自己目前的生活,她告诉记者:“很满意了,比以前在土窑里好多了!”凭着每季度360元钱的低保,在这个消费水平不高的地方,老人的生活得以保障。

    同村村民张贵云说,“我们早就想搬出来,但是一没钱、二没地。要不是政府扶持移民,我现在还是过着为吃饭发愁的日子。”现在老张不仅住上了亮堂堂的砖瓦房,而且还拥有日光温室大棚,购置了农用三轮车,生活越来越好。老张家建的是生态型庭院:紧挨住房是一个大棚,大棚的前面就是羊圈,利用羊粪的沼气池,一个循环下来都不出大院落。据老张介绍,一年可以种两茬蔬菜,这个大棚一年可以为他带来近两万元的收入。

    位于岢岚县城南部的吴家庄移民新村是不同的景象。岢岚县民营企业家张春生为改变家乡农民的居住条件,投资1700多万元,按照山西省新农村建设住宅标准,无偿新建了72套统一规划,外观漂亮,户均建筑面积120平方米、配套地暖、有防震功能的民居,实现了整村易地搬迁。

    走进这些新居,眼前为之一亮。从马各台村搬迁而来的邸阿姨正在打扫卫生,见到记者后热情地招呼着坐下聊。邸阿姨介绍,原来就住着一所三间平房,现在住着四室两厅的套间,感觉和城里人一样了。邸阿姨家还承包了一个日光大棚,一年能有近两万的收入。

    站在广惠园和岚漪苑的工地上,记者体会着城镇发展的脉动。广惠园是岢岚县将城市发展与移民搬迁结合在一起兴建的新社区,“广惠”取其广厦万间,惠泽百姓之意。而岚漪苑则是城郊岚漪镇正在尝试的,把移民搬迁与城乡一体化结合在一起,借岚漪镇管家庄村的区位优势,新建的移民小区。

    扶贫搬迁中的困难

    探索一条合适的扶贫路径是曲折的,有了方向真正行动也是困难不少。据续晋一介绍,扶贫搬迁的首个困难就是资金投入方面。2011年,岢岚县筹措资金9250万元,保证了市委、市政府增加的1.85万搬迁群众享受到与省定标准同样的补助。忻州市财政还拿出3800万元,对3.8万人搬迁群众每人再补1000元,县财政人均增补1000元。市县两级用于扶贫搬迁的投入达1.77亿元,其中市级超过1.3亿元。

    第二个困难就是在建房占地。忻州市一方面简化用地审批环节,对搬迁建房用地优先审批;另一方面,通过无偿划拨国有荒山、荒滩、荒地,迁出村和迁入村互相调剂集体土地,减半收取土地费用,集中利用农村宅基地指标,旧址复垦,荒山荒坡开发,移民户依法有序流转承包地等多种方式,积极盘活土地资源,有效缓解建房占地难题。

    代县、静乐县利用困难国企闲置土地,建起了移民新区,政府出资安置国企职工,做到群众、职工“两满意”。宁武县、偏关县开发荒山荒滩、填沟造地,用于移民工程建设。

    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环境恶劣地方的农村来说,实施异地搬迁成为“拔掉穷根”的有效路径。据忻州市扶贫办主任梁晓东介绍,忻州市近年来积极实施扶贫移民工程,使3.86万农民“跳出了穷窝”。关于下一步的扶贫目标,忻州计划用3年到5年的时间,把200人以下山村的16.97万人集中搬迁,根本解决他们的发展环境,为他们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忻州:易地扶贫出新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