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美国“文凭工厂”野火烧不尽

《 民生周刊 》(

    近日,美国狄克森州立大学被指为文凭工厂。这所大学与中国19所大学建立有合作关系,其中北京地区就包括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高校。据统计,该校不合格学生中约95%来自中国。近日,教育部称已派员赴美调查,之后会公布处理意见。

    美国文凭工厂在国内又掀起一场舆论狂潮。早在2010年唐骏被“打假皇帝”方舟子爆出学历造假。一夜之间,“打工皇帝”的光环被迅速褪去。虽然唐骏在辩解中称,自己从西太平洋大学获取了博士学位。然而,美国国会下属政府问责局(GAO)在2004年的一份报告中,专门点了西太平洋大学的名,称这是一所不需上课,学生只需提供相关人生经历、缴纳“学费”即可获取“学位”的“文凭工厂”。

    经历了这场颇具名人效应的“文凭打假战”两年之后,本应沉寂下来的“文凭工厂”却如野草燎原一样,不但没有灭绝,反而声势日大、生意兴隆。

    美国管理上的漏洞

    美国教育部对学校并无直接管辖权。教育部每年公布名单,列出获得其认可的资质审核机构,通过这些审核机构相关资质审核的高等教育机构即被认为是正规机构。这种下放权力的管理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教育产业发展,但这也造成了学校的良莠不齐。

    联邦法律并未明文禁止文凭工厂的存在。所谓文凭工厂,就是指虽有高校之名,但本质是通过卖文凭来获利,给学生提供的学术辅导很少甚至几乎没有的大学。由于在立法上存在漏洞,美国有许多与西太平洋大学类似的“高等学府”(未获得美国教育部认可的资质审核机构认证)依然横行无忌,它们通过垃圾邮件、网络广告和传销电话等手段,构建出一个据估计每年营业额达数亿美元的灰色产业。

    但这些文凭工厂并非难以查询。一项调查发现,与正规大学的校长不同,这些文凭工厂的所谓校长在学术界基本“不存在”,找不到先前任职记录或研究成果。调查甚至发现,多个文凭工厂的校长致辞内容几乎一样。而它们的课程设置则是照搬正规大学网站的相关内容。

    除了设立网站外,一些文凭工厂还设立看似与其毫无瓜葛的资质认证机构,通过这些资质认证机构推销文凭工厂。在关闭之前,一家名为汉密尔顿大学的文凭工厂就设立过一个叫美国私立大学与学院委员会的机构,这一机构看上去好像是个资质认证机构,但实际上它并未经过教育部或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认可。它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汉密尔顿大学做“托儿”。

    文凭工厂的营销策略

    在颇有“英雄不问出处”传统的美国,从哪个学校毕业有时候并不重要,但绝对不允许作假。

    曾协助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文凭工厂的艾伦·埃泽尔说,文凭工厂的销售手法极为多变,比如发出的垃圾邮件往往会包括一个电话号码,一旦你感兴趣打电话过去咨询,自称是招生官员的人会很快给你回电话。

    人们不知道的是,这些招生官员的谈话内容都是有专门的“剧本”的。根据“剧本”,这些招生人员能准确抓住不少没有正式文凭、但在人生中确有一定成就的人的心态。

    例如剧本会说,“你也知道,那些哈佛大学的博士生连鞋带都系不好,连怎么设置录像机都不知道”,紧接着,就是“加入笑声”。接下去就会是“但你有20年的工作经历,你知道的肯定比那些哈佛的博士生多,(再次加入笑声,)我们会用博士学位来嘉奖你的人生经验。”

    在客户交钱后,文凭工厂很快就会把烫金的学位证书寄出。文凭工厂造假不仅包括假文凭,还包括了一整套假成绩单、假推荐信等“一条龙”服务。可谓服务周到,齐全到家。

    对“学生”的诱惑

    美国国会在2003年至2004年开展了一次类似调查。这次调查的起因,是美国国土安全部前高级官员劳拉·卡拉汉。

    按照卡拉汉的说法,她原本只是想完成大学学业。根据她在政府任职时的简历,她拥有位于怀俄明州埃文斯顿的汉密尔顿大学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

    当她在劳工部工作时,一名老家在怀俄明州埃文斯顿的下属对上司的教育背景产生了怀疑,他很快发现汉密尔顿大学是一所没有教职员工的文凭工厂。

    但这名下属并未立刻告发上司。直到2003年,美国政府决定任命卡拉汉为国土安全部信息部门副主管,这名下属感到卡拉汉的假学历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于是将此事告知媒体。这一丑闻很快引发公众不满,国会就此展开长达11个月的调查与听证。

    调查结束后,卡拉汉引咎辞职,GAO则在2004年公布一份报告。据调查,当时仅在西太平洋大学、加州海岸大学与西肯尼迪大学三家文凭工厂,就有463名联邦政府员工买了文凭,其中国防部最多,达到257人。有的文凭还是花公费买来。GAO报告说,在高级政府官员中,至少有28人拥有买来的假文凭,其中包括国家核安全局的3名高级操作人员。

    调查导致几所文凭工厂的生意受到影响。原先每年获利50万至200万美元的汉密尔顿大学搬了家更了名。其经营者鲁迪·马恩后来因逃税入狱。但此次“学历风暴”打击并未根除美国文凭工厂存在的社会土壤、堵上法律漏洞。

    很多买过文凭的人则忙着修改简历,有些人则付出更大的代价。汉密尔顿大学的一名知名“校友”、塞斯纳飞机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克·佩尔顿则将他简历上的“博士学位”拿了下来。而当时爱尔兰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巴里·麦克斯威尼因拥有一个西太平洋大学的博士学位而被迫辞职,澳大利亚一名大学教师则被禁止使用“博士”头衔,因为他的博士文凭也是来自西太平洋大学。

    文凭工厂的蔓延

    然而,这些调查并未带来美国教育法规的重大改变,即便是西太平洋大学、汉密尔顿大学这样的造假大学关闭,却也不能让文凭工厂停下脚步。

    甚至不少遭到查获的文凭工厂改头换面,重新出现。例如汉密尔顿大学遭曝光后就搬到了巴哈马群岛,更名理查森大学,继续做了一段时间的文凭买卖之后才最终关闭。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文凭工厂背后巨大的需求市场让有心者窥觑其利润,也不得不让人感叹一片薄纸之于一个人的安生立命竟有如此之功效。这顶学术帽不如说是魔术帽。戴上这顶老少通吃的魔术帽,人似乎也就高了一截。正是这个“以帽取人”的价值观,为学历造假诚信缺失制造了温床。

    玩味钱钟书老先生的话,“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当人的欲望和需求都只能寄托在这一方小纸上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也正如马未都先生所言,“一个鄙视文凭、鄙视学识的时代还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里;另一个迷信文凭,崇尚‘学识’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美国“文凭工厂”野火烧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