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的问题,其中包含的尊重规律办教育问题,应该引起高度关注,防止主观臆断的片面撤点并校决策。
当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启动,应该归因于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实施。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是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有效遏制农村学校财力短缺、出现大面积危房和拖欠教师工资等现象的根本途径。这是我国政府层级越高财政实力越强大的表现。
因此,尽管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导致农村儿童上学远、农民对子女的教育成本增加,但我们还要看到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发展中的新问题,要通过改革创新的思维予以解决,不应该简单回到“乡镇为主”的时期。
首先,坚持《义务教育法》“就近入学”的规定。在尚未完成布局调整的地区,要重新审视原来的规划,尚未撤并的学校尽量保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政府各部门资源共享。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正值新农村建设大好时机,文化部正推行村村建立文化站;科技部和农业部在强化农村科技推广站和农民业余学校,农村夜校网络;各级党委党建系统也在大力推进农村党员活动场所建设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等。
针对各部门文化教育资源如何协调共享的问题,应发挥党的一元化领导和跨领域治理的优势,与农村学校布局和村小的撤并存留通盘设计;在农村形成综合社区文化教育活动场所,分季节分时段发挥不同功能;要在“乡镇为主”到“以县为主”之间建立过渡性管理体制,防止操之过急的行政命令。有的省份提出要在今后几年把现有的农村学校再减少一半以上,要把农村初中搬到县城里去等等。这些缺乏科学论证,没有得到农民认可的规划值得商榷。
其次,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水平。自2004年以来,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为缓解农村儿童上学远起到了积极作用。农村学校数量减少的同时,寄宿制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剪刀差。可见,学校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受财政支出成本压力影响的产物。
但是,寄宿制学校建设不仅仅是盖房子问题。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教师、炊事员和夜间值班人员没有配套制度安排,有很多管理漏洞和安全卫生隐患。其雇用的相关人员如果得不到正规编制的保障也必然出现各种违规现象,增加道德风险。
另外,还要考虑降低农村学生的住宿成本,实施人性化管理等,否则家长和儿童不喜欢寄宿制学校。所以,农村寄宿制学校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这是保障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顺利进行的关键。
第三,建立农村公益免费校车系统。自“小学不离村、中学不离乡(镇)”的上学格局被打破以后,农村家长和学生必然感到上学不方便,而且无论是交通还是住宿都增加了成本。很多地区孩子在上学路段还有翻山涉水等安全隐患。所以农民希望减少上学成本和时间成本,降低安全风险。
同时还应该考虑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农民子女的教育尊严。因此,借鉴国内有些地区的试点和国际经验,要重新界定我国免费义务教育的内涵,在农村地区,要把免费安全的公益校车列入免费义务教育之内,解决上学远的问题。政府实施的寄宿制学校工程应作为校车系统的补充措施,特别是小学阶段儿童不应该脱离家庭教育,每天乘车上学才是合理的。
我国农村教育仍然处于地方财力供给稀缺阶段,但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的问题,尤其是尊重规律办教育问题,应该引起高度关注,防止主观臆断的片面撤点并校决策。要考虑学生上学的便捷,还要考虑农村教育与村屯文化建设的关系,与少数民族(宗族、家族)风俗习惯的关系,与儿童身心安全健康的关系等诸多因素。
特别提出
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将从三方面解决学校布局调整后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要明确学校撤并的思路原则,要慎重对待学校的撤并,要充分考虑学生上下学的方便、交通安全、寄宿学校条件等多种因素。不具备条件的不予撤并,对需要保留的教学点要坚持办下去,而且要办好。
二要要明确学校撤并的工作程序,要建立学校布局调整的听证和公示制度,充分听取学生家长和村民自治组织的意见,对经过科学论证和严格程序予以撤并的学校,也要先建后撤,解决好不住宿学生的交通问题,解决好住宿学生的生活保障问题。
三要应对学校撤并带来的新情况。要改善寄宿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大学生的宿舍、食堂以及厕所等生活设施的建设力度,解决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要办好有需求的教学点,改善办学条件,配备合格的教师,特别是采用信息技术,以及教师走教和志愿者服务等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建立校车制度,规范校车的运营管理,解决好学生的上下学交通安全问题。
资料链接:
美国如何调整中小学布局
19世纪末,美国农村学校的主要特征是人口居住分散、学校规模小,农村小规模学校面临许多问题:经费短缺,基础设施较差;农村学校学年短,儿童教育机会少;农村学校人员缺乏分工,专业化水平低等等。小规模学校的存在被许多人视为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为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开始了学校合并运动。
美国各州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促进合并。1930年,美国有26.2万多所公立学校,而到2001年,公立学校只有9.1万所左右。1940年至1994年,学区的平均规模从217人增加到2627人,学校的平均规模从127人增加至653人。合并结果之一就是学校、学区规模的扩大。
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学校合并运动逐渐衰退。一方面大部分小规模学校已被合并,另一方面美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学校合并并非是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唯一途径。为了达到国家或州的教育绩效目标,许多州开始探索如何让农村小学校在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农村合并校具有“均等的机会”,并采取相应政策。
首先,实行资金补助。2000年12月,克林顿总统签署了一项专门针对农村教育的拨款法案——“农村教育成就项目”,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其次,实行教师补偿。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师资是关键因素。为了挽留和吸引在小规模学校任教的教师,美国在教师资格认证与资金激励等方面采取了相应措施。
2004年3月,美国教育部门规定在某些情况下,延长农村教师资格条件的期限,允许农村学区教师在三年内达到任职要求。这种灵活措施对一些农村学区很有帮助,因为小规模农村学区因师资有限,教师常常需要担任多个学科的教学任务。
在资金补助与奖励方面:一是减免到贫困地区任教大学生的贷款;二是对在偏远农村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物质激励,包括提高工资待遇、发放奖金、提供安家补助、住房贷款、免费住房、减免税收等。美国政府从2006年起设立教师奖励基金,密西西比州为农村教师提供进修奖学金、住房贷款和租房服务等。
美国农村小规模学校,从起初的合并、消除到保留、扶持,其政策调整的动因在于美国认识到小规模学校存在的价值。大量研究也表明,小规模学校无论在学生的学业成就、课外活动参与,还是在经济效益方面,都比大规模学校有更好的表现。
(张子琦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