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对风险因子,别太过敏

——访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周应恒

□ 本刊记者 陈沙沙 《 民生周刊 》(

    2011年,食品安全的阴霾挥之不去。“瘦肉精”事件的发生,把74名公务员拉下马;三大速冻食品企业中招“细菌门”,让知名品牌“一失足成千古恨”。老百姓的食品安全信心也被敲打得几近瓦解。

    对此,记者采访了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周应恒,在他看来,绝对的食品安全零风险是不存在的,这主要表现在风险控制上。现今,为满足人类越来越多样化、高级化、周年化、全球化的饮食趋势,需要一条很长很复杂的供应体系。而在食物生产、加工、流通的整个系统中,工艺越复杂,链条越长,人为干扰越多,都会增加食品安全的风险。

    “对于风险因子,我们不能过敏,产生恐慌。”周应恒提到,“最重要的是,基于现在的科技水平,我们能不能允许它存在,以及允许它存在于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的规定,即食品安全标准。”

    面对乳品新国标被企业“绑架”的质疑,周应恒认为,一些标准的“改善”,虽不涉及安全问题,但真正的“标准”,作为公器,应代表公共利益,不能强调所谓的中国特色或国情。

    就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周应恒分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无良”,比如“瘦肉精”事件。另一种是“无知”,属于技术认知水平不到位。

    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大多出在“无良”。对此,周应恒认为,除了要求企业承担第一责任,监管部门更应负起责任,切不可缺位、失范、低效。

    据悉,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属于多部门“分散和分段”的管理模式。食品在生产、流通、销售等不同环节分属农业、质监、工商、商务、动植检、卫生等多部门管理。这使得监管漏洞增多,再加上社会监督的缺位,违法企业极易逃脱。企业违法成本很低,导致企业敢于投机违法。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到底怎么走、怎么理,现在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案。在2012年,政府在这方面应该会有所作为。”周应恒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已把食品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的层面。

    对于社会监督缺位的现象,周应恒建议,媒体的监督至关重要,但媒体报道一定要真实、客观,而且须肩负起向老百姓普及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责任,消除公众的认知空白。

    频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也促使政府不断加力整治。

    2011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开展了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乳制品、食用油、肉类、酒类、保健食品综合治理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查处食品非法添加案件1.8万多起,取缔、关闭违法违规企业5000多家,破获刑事案件1200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00多名。今年2月出台的《刑法修正案(八)》,也为加大对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就在记者采写这组报道时,全国食品安全办主任会议在京召开。从会上传出的信息表明,明年我国将严打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提高食品安全日常监管水平。

    “食以安为先”,也许在2012年,食品安全的阴霾将逐渐“挥之而去”。

    寄望2012

    网友123.235.43:应该在全社会建立企业和公民的诚信档案,定期对不良信用记录予以曝光,让破坏食品安全的个人和企业在业界无立足之地。

    网友Marc Lavoine:期待能有自己的地,自己种菜自己吃。

    网友草样年华:一味追求蛋白质含量,于是就有了三聚氰胺;一味想要颜色靓、个头又大的农副产品,于是就有了各种化学药品超标;一味追捧没有肥肉的猪肉,于是就有了瘦肉精……所以,返璞归真是当务之急。

2012民生大势
食品:用理性抗恐慌
“不都种瓜了,降低点风险”
对风险因子,别太过敏
物价:起落“过山车”
“养猪赚一年亏两年”
食品价格上涨压力有望减小
慈善:渐走渐透明
“让慈善人很受伤”
自律,公众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