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公共自行车呼之欲出

本刊记者 王季璐 《 民生周刊 》(

    中国曾是自行车大国,上世纪80年代,大街上滚滚的自行车流,被外国人称为“流动的长城”。然而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映入我们眼帘的则是另一番景象:上下班高峰,汽车拥堵,苦不堪言。

    为缓解城市拥堵,自2008年起,我国30多个城市逐渐加入开发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大潮中,其中不乏成功案例,却也遭遇种种现实的瓶颈与困惑。今年11月13日,在北京召开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与企业代表展开激烈讨论,对城市公共自行车发展提出了各种有益的建议。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江玉林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应重视制定城市公共自行车总体规划的必要性,“公共自行车将会成为城市交通不可缺少的部分,从能源消耗来说,自行车能够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看,自行车几乎是零排放。”

    “骑免费单车,游免费西湖”

    知名旅游城市杭州曾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公共自行车”项目起源地。

    在杭州景区,为了给中外游客观光游览提供方便,主管部门在景区周围设置了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据统计,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景区82个服务点,共计租用量达20.26万人次,其中,中外游客占租用量的98%以上。“骑免费单车,游免费西湖”已成为当地旅游的特色。

    创建于2008年5月的杭州自行车系统,由杭州市政府投资,依托杭州公交集团公司建设运营,在学习借鉴国外公共自行车技术和运行方式基础上,结合杭州实际,缓解城市交通“两难”,解决市民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年多来,经过政府、企业努力和市民广泛参与,其规模已从试运之初的61个服务点、2800辆公共自行车,发展到2011年6月底的2431个服务点、60600辆公共自行车,日均租用量从2008年开通初的2607人次,提高到2011年的23万人次。

    由于其便捷、经济、安全、共享的特征,以及“自助操作、智能管理、通租通还、押金保证、超时收费、实时结算”的运行方式,公共自行车已成为杭州中外游客和市民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在杭州市民评选当地最受欢迎的民生工程中,免费单车系统位居第一。

    杭州市人大常务委员会主任王国平介绍说:“运作模式上,我们的特点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这三者缺一不可;在收费价格上,一小时之内实现免费租车,一小时以上收费,也是为了提高公共自行车的使用效率,而不是为了赚钱。而且杭州首先在国内运用了互联网技术,来解决通租、通还这一最大的技术难题。杭州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是正在运行的、全世界最大的公共自行车系统。”

    目前,杭州公共自行车人均租用时间为33.6分钟,平均出行距离3到5公里,日均行驶总里程62万公里,与公交车相比,可节约一万吨的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8万吨。与小汽车出行比,节约标准煤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万吨。如果按每辆小汽车平均运载两人,相当于每天减少10万辆小汽车的出行量。

    武汉的绿色公益 

    和杭州不同,在项目建设和运营机制上,武汉市当时并没有采用政府直接投入的传统模式,而是尝试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的机制。当地政府与民营企业合作,明确双方基本责任义务,本着互信和对公益事业的责任感来共同推进项目的发展。

    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当地政府利用大力推广自行车的契机,在市民中广泛传播低碳概念,使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公益事业当中来,取得良好效果。由市政府发起的首批便民自行车的捐赠活动,共收到了198辆公共自行车。         

    此外,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公共自行车作为一项公益事业经营,并给予企业相应的优惠政策,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如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政府公益岗位补贴范围,对节能减排企业给予资金补贴等。

    武汉市城管局副局长李瑛说,“通过责任企业共建的方式,或提供捐赠,或提供服务,建立起社会单位、机关团体、街道社区与运营企业共建共管的新模式。广大市民也积极参与到车辆维修、车辆清洁等公益活动中来。”

    同时,李瑛表示,下一步政府将研究开放和规范站点经营,立足于公益性和公共性,以区别于一般的摊点售卖。经营种类主要包括电子商务、报刊、彩票等各类便民服务措施,以及武汉形象宣传等。

    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期间,武汉推广“千里骑行看世博”活动,传播绿色出行,倡导低碳生活。而近期在武汉召开的世界规划大会,市政府没有采用传统的大巴接送模式,而是提供了150辆公共自行车作为从驻地到主会场的通勤车辆,这一举措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对于外界所定义的“武汉模式”,李瑛认为,公共自行车不仅是政府和承办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还是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的公益事业。政府部门保驾护航,运营企业承担契约义务和社会责任,社会、企业、单位和个人,投身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媒体引导舆论导向,多方面的结合使自行车真正成为人人享有的公益产品。

    探索北京道路

    针对北京城市交通的拥堵状况,市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总工程师陈锁祥表示,“根据目前形势,假如出行模式不加以改变,不采取有效措施,则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交通发展难以为继。”

    交通运输部“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以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为战略目标,强调加快交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把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的目标,以节能减排为目标,建立交通发展模式,而这个发展模式,就是建立低能效、低污染,低排放的交通发展模式,构建集约化、规模化的交通结合发展。对此,陈锁祥表示,“将有可能把城市的自行车系统纳入到‘十二五’规划当中。”

    在研讨会上,北京市交通运输管理局汽车租赁管理处处长董路加表示,北京将把公共自行车作为城市公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制定五年发展方案,在去年调研的基础上,今年将在东城区和朝阳区先行试点各1000辆公共自行车,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模式。

    由政府先借用一部分资金进行投资,分别由两个区域进行招投标,中标单位将按照北京市制订的自行车的整备标准、管理办法及技术要求,在六个城区达到通存通取,在周边的郊区,达到自身独立的通存通取。

    “北京的发展模式,是沿地铁、居民区、CBD呈网状发射。”董路加认为,这种布点模式最适合北京的实际需求,“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出行环境,解决后顾之忧,这才是自行车发展的最根本的目标。”

    日前,北京首个由政府主导和投入的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在朝阳区正式启用,告别企业一手包办自负盈亏的运营模式,北京公共自行车系统已经重新出发。人们希望“首堵”现象得到改善。

反“家暴”立法,势在必行
释疑速冻食品新国标
重返劳动课
谁为个人信息加把“锁”
“黄金”苹果的品牌经
公共自行车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