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城里“医院”开进村

□ 本刊记者 苑二刚 《 民生周刊 》(

    10月29日一大早,81岁的闫寺乡凤凰集村村民李庆莲没有吃饭就出了门,昨天村里的广播说市里的“农民健康服务行动”医疗车要来村里,可以免费为65岁以上的老人体检。她这几天腿脚有点沉,就决定也去体检一下,让城里的医生看看怎么回事。

    医疗车就停在村里的卫生室门口,等步履蹒跚的她来到时,医疗车前面已经排起了几十人的队伍了,村民都知道医疗车来一趟不容易,都早早来等候体检了。

    同全国很多地区一样,山东省聊城市也面临着城市卫生资源不均衡、农村卫生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低的问题。很多农民群众,尤其是偏远乡村农民群众的就医需求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0年4月以来,聊城市通过开展“农民健康服务行动”,利用专用车辆和设备,选配城市卫生技术骨干下乡进村,让偏远地区的农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市、县级水平的医疗服务,并借此培训了农村卫生人才,有效推进了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均等化发展。

    一年多来,已经有22万余偏远农村的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了城市大夫的服务,节约医药费用1140余万元。

    城里大夫上门看病

    “大娘,您高压136 ,低压86 ,血压正常。” 考虑到李庆莲老人年龄大了,参加这次“农民健康服务行动”的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的医生苏静让老人插了个队,用腕式电子血压计为老人测量了血压。

    紧接着,老人登上“豪华”的体检车,作了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胸透、彩超和妇科等7项检查。

    一会儿,李庆莲老人拿着检查表高兴地说:“你看,作了这么多检查一分钱也不用花,这要是到医院检查得花不少钱呢。”此时,工作人员已经将老人的查体结果和相关信息纳入了“农民健康档案”。

    在一些村民参加体检的同时,随车前来的护士还把一些医疗健康的宣传资料免费派发到周围围观的村民手里。

    考虑到行动的持续性,并不是所有的健康服务都是免费的。“像李庆莲这样65岁的老人,还有退伍军人我们提供的是免费服务,其他村民的检查还是要收一定费用,但仅仅是成本费用。我们还把一些收费的B超、X光、心电图检查等项目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搭配成‘套餐’让村民自行选择。医疗服务车上的这些设备价值120多万元,只花30元就能做涉及内科、彩超、胸透、心电图、血检、乙肝、妇科等7个项目的检查,这样的检查正常收费怎么也得上百元。”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张玉凤介绍说。

    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这次出动的“农民健康服务”医疗车,连司机在内共有12人,都是医院最好的医生和护理人员。除了雨雪等特殊天气,每周要下乡五次。这一段时间因为还处在农忙季节,减少为每周三次。

    村民最大的健康问题是健康医疗知识太欠缺、观念太落后,很多疾病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前来就医的村民大部分是妇女老人,不少人患有高血压,也有患慢性心脏病和脑梗塞的,导致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生活习惯。我在为病人诊断过程中就提醒他们饮食要低盐低脂,注意药物控制,经常锻炼身体,发现病情恶化的征兆及时到医院就医。”医生苏静说。

    “医疗设备一车装,城里医生常下乡。少花钱,不出村,高质量医疗服务送上门。”这是凤凰集村的村民为进村医疗服务编的顺口溜,可以说真实反映了村民们的心声。

    农民受益多方共赢 

    据了解,“农民健康服务行动”的内容包括为农民群众诊断疾病,健康体检,开展健康教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医疗技术传、帮、带活动五个方面。聊城市各县市区各选出一家医疗机构,购置了一辆下乡专用医疗车辆,每部车辆上都配备了 100多万元的专业设备。目前,有 9辆医疗服务车下村巡回为农民服务。

    “在农民健康服务行动过程中,全市卫生系统坚持了‘六个优先’原则:烈军属优先,老年人优先,鳏寡孤独优先,慢性病、地方病高发村优先,卫生室薄弱村优先,偏远乡村优先,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服务,充分体现党委、政府对边远乡村和弱势群体的关怀。” 聊城市卫生局局长刘德勇向记者介绍。

    由于坚持公益性原则,费用收取都是保本微利,最大限度地惠及了农民,这项行动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

    “现在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村里留守的都是老人、妇女、孩子,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免费或者花很少的钱就能让市里大医院的医生看病,这是村民以前连想都想不到的。村里老少都希望医疗服务车能经常来。”聊城市高马社区书记马庆华说。

    农村基层卫生院从中也受益颇多。随同东昌府区“农民健康服务”医疗车前来还有东昌府区闫寺乡卫生院院长苏磊及院里其他几个医务人员,他们是来协助医疗车上医务人员进行工作的。“基层卫生院对这样的行动非常欢迎,因为市、县医院的专家到村时,我们会请他们对乡村卫生人员进行培训,这提高了乡村卫生人员的素质。同时通过这项行动,农民增加了对正规卫生工作人员的信任。现在就有很多农民通过专家诊治后,到乡镇卫生院接受进一步治疗。”苏磊说。

    城市的医务人员也通过下乡,体会到了基层卫生人员的艰辛,更多了解到了农民的疾苦。

    “随着接触时间多了,宣传力度大了,他们的医疗健康观念也有了很大提高。看到有些人因为自己而发生的变化心里很高兴。通过这种活动,村民自然对你很信任,遇到病需要到医院治疗时自然会想到你。这也是对一个潜在市场的培养过程。”医生苏静这样描述自己的收获。

    刚刚参加了“农民健康服务行动”的聊城人民医院的主任医师、医学博士高建鲁也认为这样的行动非常有必要。“我们通过参加农民健康服务行动,发现农村眼病发病率很高。很多病人都认为眼疾就是眼花,无所谓。如果延误治疗,后果很严重。农民健康服务行动就是聊城卫生人对农民的保护。”

    长效机制最重要

    据悉,“农民健康服务”行动启动以来,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共为农民诊断疾病22万余人次,健康体检15.07万余人次,免费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材料70.25万份,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42.06万人份,为农民节约医药费用1140余万元,同时还培训了乡、村卫生技术人员8000余人次。

    “农民健康服务行动”受到各方欢迎,效果明显,刘德勇更希望这一行动能够长期进行下去,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加快乡、村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而保证行动的长期有效性,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解决行动的资金来源问题。目前聊城各县(市、区)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有的县区用新农合节余基金来支持一部分,有的是政府财政给予补贴,免费向农民群众提供,也有的只向服务对象收取成本费。可以说,聊城农民健康服务行动的良性运行机制已基本形成。

    “这项行动将成为一种制度。我们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个探索: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足的情况下,利用医疗专用车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使最偏远的群众能够得到优质医疗资源的服务。”聊城市市长林峰海说。

    医改的终极目标是百姓满意

    ——访聊城市卫生局局长刘德勇

    本刊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聊城市农民健康服务行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经历了怎样的酝酿阶段?

    刘德勇:近年来,聊城市围绕着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先后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程,使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仍存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高、广大农民群众缺医少药的现象,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仍时有发生,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成了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调研,我们决定按照省卫生厅医改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全面提升年”的战略部署,结合实际,明确提出了七大提升目标,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全面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也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农民健康服务行动应运而生。

    本刊记者:聊城市农民健康服务行动是否进行了体系建设,从而来确保“行动”的畅通?

    刘德勇:聊城市在服务基层实施方案的落实过程中,建立了“政府负责、部门监管、多方支持、统一协调、运行畅通”的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了领导体系。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聊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聊城市农民健康服务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聊政办发〔2010〕11号)要求,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组织领导体系,成立工作班子,明确了部门职责,为农民健康服务行动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是建立了管理体系。按照市政府《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各县(市、区)明确了卫生行政部门、县级医疗单位、乡村组织、乡镇卫生院以及村卫生室的管理权限,承担的职责任务,为确保农民健康服务行动畅通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建立了服务体系。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对本县(市、区)的健康服务行动运行的时间,服务地点,专业技术人员,相关责任人,按月形成农民健康服务行动日程表,为农民健康服务行动提供了责任保障。

    本刊记者:作为与百姓切身相关的民生问题,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聊城在下一步有什么具体的规划?

    刘德勇:医改我认为作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长期以来积累了很多体制机制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朝之功,也绝非卫生部门一个部门就可单独解决。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和一些大城市不同,聊城这样中等城市“看病难”已经基本不是一个问题,我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不均衡,解决一些边远地区的看病难问题。

    本刊记者:你对未来的医改是否具有信心?

    刘德勇:医改的最终目标是让百姓满意,凡事只要你要围绕这个终级目标去开展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去开展,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高考能否摆脱户籍羁绊
城里“医院”开进村
“父亲教我投资人生”
楼市降价太匆忙?
老北京小吃的商业迷途
小额信贷解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