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俊晓,英俊的俊,春眠不觉晓的晓。”面对镜头,王俊晓不好意思地笑了。过去几年,无论是穿梭在大街小巷,劝说居民加入他的社区剧场,还是在大大小小的场合接受各种采访,王俊晓都喜欢这样的开场白。9月末的一天,他站在联想微公益颁奖典礼上再一次这样介绍自己,却略微有些紧张。
屏幕上播放的微电影讲述的正是王俊晓的故事,十二邻社区发展中心,一家以“生命故事剧场”为品牌发展的公益机构,一个帮助社区居民在生命故事分享和表演中重新发现自己、解放自己,重拾自信与尊重、相互接纳的民间组织。
影片放映结束,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里掌声雷动。灯光亮起,纪录片导演贾樟柯、王晶和影片的男主角王俊晓应邀走到台前。王俊晓礼貌地伸手示意两位导演走在他前面、站在舞台中央。然而,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王俊晓被让到了中间,因为在公益的舞台上,他才是真正的主角。
简单的梦想家
T恤衫、休闲裤、软布鞋,走到哪里都提着一个粗布包,即使是参加这次颁奖典礼,王俊晓西服加布鞋的装扮依然太过朴实。他与隆重而华丽的颁奖典礼的背景似乎不太相符,但提起公益人,又似乎就应该是这样一幅简单而真诚的打扮。
王俊晓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农民。高中毕业后,他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学的是农业方面的专业,大学毕业后到上海来打工。翻开过去,王俊晓和电影、剧场、导演几乎没有交集,他的一切似乎都与农村密切相连。然而,生长在小城市让王俊晓身上充满了极强的亲和力和可靠的信任感,小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紧密的感情纽带也赋予了他投身公益的心灵土壤。
从求学到工作,王俊晓一直远离家乡,独身一人辗转于繁华而陌生的大城市,难免时常感到孤单。在王俊晓的记忆深处,总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温暖。“小时候,我住在六层高的楼房,每个楼门有12户人家,大家都很熟悉。人们在楼道里碰上了总会聊上几句,邻居有什么好吃的也都相互分享。”
然而,来到大城市,楼房更高了,邻居也多了,王俊晓却没能在高楼大厦中寻找到那份久违的温暖。但他相信,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和交流,这种信任能让邻里关系更美好,甚至能化解社会矛盾。于是,在听过一次表演课之后,王俊晓决定,用社区剧场的方式展现人们的心灵世界,唤醒沉睡在人们心底与人沟通的渴望。
这个想法让王俊晓兴奋不已,他开始一边自学表演的相关知识,一边走街串巷地向人们“推销”他社区剧场的创意。“我想让社区里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站在舞台上,表演他们自己的生活。社区里的其他居民都可以参加演出,也可以只当观众。”这就是王俊晓对于十二邻剧场最初的设想。
王俊晓希望通过舞台剧的表演、观赏以及戏剧之后敞开心扉的体验分享,重现老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加强社区居民的理解和沟通。
“大爷,我叫王俊晓,英俊的俊,春眠不觉晓的晓。我想听您给我讲讲您的故事。”王俊晓走进社区,开始走进老人的生活。
狂热的公益人
说话很快,吃饭很快,走路很快,有点驼背的王俊晓就像一块上了发条的怀表,还总想走在时间前面。唯一能让王俊晓静止片刻的便是在他的剧场里,或者专注地看着台上的表演,或者置身其中,或者倾听老人的内心独白,或者与志愿者分享他的体验,他才不会计较一个投入的表情占用了他多少时间。
问起生活中的爱好,王俊晓想了很久也没能给出回答,因为从创办十二邻社区发展中心、投身公益以来,王俊晓的生活就变得紧张而忙碌。在王俊晓的生活中,似乎所有事情都是为公益而生,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公益、围绕着十二邻社区剧场在进行。
学习心理知识、学习剧场表演、学习家庭系统排列、学习组织管理……尽管王俊晓坚信,在他的剧场表演身边的故事,只要饱含感情,那些可以引发共鸣的生活细节足以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但作为剧场表演、组织管理方面的门外汉,要把剧场办得精彩,要把一个拥有超过百名志愿者、八个合作城市的公益组织管好,王俊晓把剧场活动之外的时间安排满了学习的课程。
王俊晓的状态经常是背着一个双肩背包,在公共汽车上一边颠簸,一边想着剧场的事情。在参加完一上午的培训后,匆忙地吃几口盒饭,再继续下午的排练。通常他晚上也会忙到很晚,不然就会约上三五个志同道合的公益人,一起聊聊天。聊天的内容无非就是最近剧场的发展,怎么留住志愿者,怎么筹集资金,如何把剧场推广到更多的社区,这样的聊天直到午夜都不觉疲倦。而每天奔忙于剧场的事情,王俊晓已经有三年没有回家过年了。
经历了一段一边工作、一边办剧场的“混乱”生活后,王俊晓决定放弃原来的工作,专心公益。寻找故事、排练、邀请居民来剧场、演出、分享体验、参加各种剧场表演的学习、走访不同社区推广他的社区剧场……这几乎是王俊晓生活的全部。
事实上,这种紧张却简单的生活也带给王俊晓更多快乐。关于公益,王俊晓常说自己给的太少,获得的太多。这种收获无法用金钱、名誉来衡量,而是自己内心的感受。“戏剧表演只是前半场,表演结束后,我们所有人包括老人都要分享自己的感受。我们听到了老人对我们的肯定,还要再给我们讲故事,让我们和他一起表演,这样就达到了目的。老人对我们的信任,让我们也很受感动。”
在开展社区剧场活动的过程中,王俊晓对于公益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更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他在帮助老人排解孤独、寻找生活的意义,在帮助社区居民重拾温暖、重建和谐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在这个大城市中存在的意义。
王俊晓认为,“社会上的进步源于每个人看到自己身边可以去做的微小的事情,没有退避,而是愿意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善。”王俊晓便是这样一个善于发现、乐于改变现实,还有一些疯狂的人。
在十二邻社区剧场发展初期,为让居民了解并接受这样一个组织,王俊晓清楚地记得他们在网上搜集素材,排演《我的狗儿子》的剧目:“故事讲的是一个孤独的老人,把自己养的狗当儿子,我趴在地上,就演那只小狗。”
随着十二邻社区剧场的发展,剧本基本都源自老人的讲述,演员还是志愿者和普通的居民,或根据排练进行表演,更多时候是根据老人现场的讲述、让训练有素的志愿者即刻还原故事场景。
关于剧场、关于戏剧、关于艺术,王俊晓的所有感知都来自生活。而对于生活的发现,也让王俊晓对于社区剧场未来的作为有了更多的想法。
“现在十二邻做起来的两个剧场项目主要是服务孤寡老人、关注残疾人。今后,我还打算开办针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剧场,还想和企业合作,排演一些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剧目。”从王俊晓对于十二邻未来的设想中不难看出,他对于公益有着一份狂热和执着。
而在任何场合,王俊晓也从不放过宣传公益的机会。在这次颁奖典礼的最后,主持人让王俊晓用一句话总结他的公益体会,他这样说道:“其实,我是一个很笨的人。”在场的学生都笑了,“但像我这么笨的人都可以把公益做好,我觉得你们能做得更好!”百年讲堂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倔强的理想主义者
“我觉得也不完全是这样的……不好意思,我纠正一下……我是这样认为的……”谈起他的公益事业,王俊晓会用眼镜片后瞪圆的眼睛表明他时刻保持的“警惕”。他喜欢强调自己的立场,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且不厌其烦地纠正可能存在的理解偏差。在这个年轻人身上,不难找到公益人和理想主义者常有的认真和可爱的偏执。
一部关于十二邻社区剧场的微电影让观众深受感动,王俊晓却并不买账。尽管是国际知名导演操刀,但显然,王俊晓对自己的公益有着不同的理解。“我很感谢联想公司、贾导和王导对我的支持,我也和他们成了朋友,但从这个片子来看,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我。”
在关于王俊晓和十二邻的微电影中,导演用一段故事表达了十二邻的价值。一位老人在观看过志愿者表演的戏剧后,感动得热泪盈眶。戏剧还原了他和爱人美好的过往,让他重温早已逝去的幸福。演出结束,老人默默无语,许久,他连声道谢,然后慢慢转身离开。镜头切换,老人回到家中,抚摸着老伴的遗像,终于释怀。
这是发生在十二邻的真实的故事,然而,这并不是十二邻社区剧场的全部,至少在王俊晓眼中,通过还原生活的戏剧,让老人重温幸福、排解孤独感只是十二邻社区剧场的意义中最基本的一部分。
王俊晓这样表达他的希望,“在戏剧表演中,我们鼓励老人参与其中。我们把舞台交给老人,让他们通过表演,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通过观众的反应,让老人发现生命的价值。不但满足了他们表达的愿望,也让社区的居民学会理解身边的邻居。”
然而,仅仅是最简单的作用,为老人排解孤独,已经足以成为政府看好这个公益组织的理由。2009年,上海市民政局购买了十二邻社区剧场项目,给王俊晓以资金,支持他走进社区,为养老服务提供帮助。
随着十二邻社区剧场名气越来越大,国内许多地方找到王俊晓,有人找他取经,有人请他去表演。对于这样的要求,王俊晓都欣然接受。如今,在全国八个城市,都有十二邻社区剧场的长期项目。王俊晓也一再表示,这种剧场形式不是他特有的,谁都可以拿去用,拿去温暖别人。
活动多了,需要的经费也就多了,王俊晓在争取各种基金的同时,也希望更多地方政府能够像上海一样,为老人购买社区剧场的服务。十二邻的一位志愿者说道:“做公益事业,钱可能是他(王俊晓)不得不面对的最实际的东西。他没有别的工作,除了开展活动、请老师来培训之外,他自己也要活下去。”然而,单纯的公益愿望与功利的政绩需求难免产生摩擦。
“那些不关心我们真正开展了什么活动,只想把报告写得漂亮的合作,我们绝不会答应。”王俊晓不肯为了争取资金而放弃他的公益理想,“我要做的公益事业,是要能用踏踏实实的行动帮助有需要的人。还好,有许多志愿者和我站在一起。”倔强的王俊晓坚持着。
链 接
十二邻社区发展中心,其前身是成立于2006年4月的由上海地区的公益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组成的社区剧场推动小组——星期六剧场。经过多年的核心成员培训和社区实践活动,逐渐发展成为拥有150多名注册志愿者和6名核心成员组成的,以通过社区剧场形式为社区服务的公益组织。王俊晓是十二邻社区发展中心的发起人和负责人。
该组织借助助人自助的理念,通过招募具有社工专业背景和社区剧场表演能力的志愿者,在社区开展社区剧场工作坊。吸引社区居民,参与集体创作社区相关题材的戏剧,呈现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议题,注重服务对象的参与及自身能力的激发,引发社会的反思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