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国考之战 风云再起

本刊记者 崔银娜 《 民生周刊 》(

    无论如何,国考仍然被人们认为是一种“进身之阶”,是就业的一个渠道,也是寒门学子改变自身命运的一条道路。在国家机关不断引进新鲜血液的同时,面对着社会大潮流,在自我努力下,改变个人生活。

    国家公务员考试,早已超越“高考”,成为中国第一大考。2001年开考以来,考试人数屡创新高,突破百万的报道早已不是新闻。

    今年10月14日,国考的招考公告和招考职位表在国家公务员局网站如约而至。当日,新浪微博关于“你参加公务员考试了吗?”的话题讨论已超过30万条,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在很多人看来,国考是迈入幸福生活的一条捷径。有关地位、有关福利、有关收入、有关稳定。每年,投入国考的人不仅为数众多,围绕国考而产生的经济链条也已形成。国考被称为“战役”,数百万人为之“厮杀”。

    竞争白热化,考试成常态

    “你对国考抱有多大希望?”似乎成了一道心理测试题,用来测试“考试同行”们为国考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

    据悉,2011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前十大热门报考职位的平均竞争比例是3414.8:1,最热门的职位报考人数达到了4961人,而该职位计划招录人数只有1人。“百里挑一”俨然是“小儿科”的状态。

    “把宝压在这上面?太不现实了。”采访当中,不止一位受访者对记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因为考者甚众,即使通过了笔试,进入面试阶段,5:1的高淘汰率仍然让很多人认为考上的几率比买彩票中奖的概率还低。

    尽管如此,当记者问及是否还参加的时候,几乎每一个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无论如何这是一次机会,报名费才几十块钱,先报上再说。”已经参加了6、7次国考的李乐很是坦然,尽管只有一次“上岸”(入围面试)的经历。但是他还是报了名,“只要不是‘萝卜’(报考职位遭遇人员内定),我就有希望。”

    像李乐一样“抱着希望”的考生为数众多。“期待高中”的他们期望通过其不断累积的“实战经验”来获得“战争的胜利”。“当‘炮灰’(考试落败)的次数多了,总有一次会中奖吧。”调侃的语气让话题变得轻松。

    很多人为国考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郑薇是北京某知名大学的文科硕士。2008年,全寝室人整体出动,买参考书,报辅导班,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参加考试。尽管名落孙山,但她一直没有放弃,虽然郑薇已经就业,但是她还是每年都参加考试。

    如今,郑薇的家里,公务员辅导书已有17本之多,各种复印的参考资料达20斤。每到临近考试,郑薇都要抽出大把的时间来看书。

    2011年,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人数达到140余万,像郑薇这样“二进宫、三进宫”的人大有人在。国考就这样,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数百万计人的生活。

    10月5日、10日、12日,新华社连发数条消息,对今年国考进行政策解读,为希望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的年轻人第一时间传递消息。今年国考招录18000人的消息让这些参加考试的人心里多少振奋了一下,“毕竟这比去年多招录2000人,又是一次机会吧。” 李乐说。

    “槛内人”与“槛外人”

    竞争这么激烈,为什么一定要参加呢?郑薇告诉记者,她的同学有好几个已经考上了,有考入国侨办的、有考入全国妇联的,差一点的也考入了地方上的国税。

    对比他们丰裕轻松的生活,郑薇觉得自己在电视台的工作过于紧张和辛苦,收入也不高。作为女孩子,她希望自己能够安稳下来。

    除了安稳还有安逸,这也是很多人报考的理由。曾经在银行工作的李乐,不仅收入颇丰,而且是银行正式员工,在很多人眼里,他辞去工作,去考公务员,“简直是疯了”。

    放弃工作,他觉得自己是虚荣心作祟。“可能是出于对公务员的羡慕嫉妒恨吧。”李乐坦言。

    越过国考这个“路障”,李乐觉得他与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只有一步之遥。

    在国资委某部门上班已经快两年的小马,很是幸运。学会计的他毕业于一所不算知名的省内大学。2008年,小马成功考上了公务员。

    成为公务员的小马不仅把自己的户口关系都迁到了北京,刚刚结婚的妻子也随迁到了北京。如今,小马的女儿已经出世,一家人其乐融融,羡煞旁人。

    “圈子改变了,接触的人也不一样了。”小马坦言,考上公务员的经历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对于如此庞大的国考大军,小马认为,盲目跟风的人太多,如果不是理性报考,就是社会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理性报考趋势明显

    与前几年的狂热不同,越来越多的人对国考持理性态度。

    一方面,招考单位对新录用人员要求标准明晰化。随着国家公务员考试流程的逐渐成熟和完善,招考部门对考生的个人条件要求也越来越“细化”。面向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等人员的政策性扶持也越来越明显。

    此外,越来越多的职位开始要求“基层工作经验”。以中央党群机关为例,几乎全部要求有最低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不仅如此,更是加大了对政策性考生的照顾,部分职位明确要求考生必须具有村官、志愿者等经历。部分职位,则根据工作特点对考生专业、工作经历等严格要求。有些招考岗位备注中,还专门注明了“需常年出差”、“经常夜班”、“适合男性”、“国家级贫困县”等要求,这就避免了大量考生在不了解情况的条件下,盲目报考,造成部分职位过热。

    另一方面,参加国考的人面对职位选择和报考,也越来越理性。

    “公务员不适合我,”曾经一度“迷恋”国考的小芬坦言,“专业性越来越强,很多职位都不太适合,就没有必要报考了。还是要干好自己现在的本职工作。”

    “在纷繁的职位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职位,如同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不管是应届生还是在职人员一定要针对自身的特点去选择适合的职位,什么是最好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一位经验丰富的考生在国考论坛“灌水”。

    “参加了这么多次公务员考试,自己的目标也越来越清晰,不会再盲目考了,时间不等人,就冲着那个职位去了。无论成与不成,都没有遗憾了。”在采访中,李乐对记者表示。

    “公务员其实还是为他人服务的,只不过这种服务要求更高、更严格,绝不仅仅是一个令人艳羡的‘饭碗’而已。”通过国考在国家部委机关工作的娄国锋说,“只有在理性的思考和规划中,才能找到真正才尽其用,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为自己的成长提供良好环境的理想职位。”

国考之战 风云再起
国考经济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