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闻发言人是怎样炼成的

——专访语文出版社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

本刊记者 王季璐 《 民生周刊 》(

    一个优秀的新闻发言人,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人“学”和“习”的过程,是一个人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理论学习和勇敢实践相结合,缺一不可。

    “起码应该真诚,应该诚恳,至少要懂得爱,至少要宽容。新闻发言人最应该具有的,我认为是人的味道!”

    并非炮轰王勇平

    王勇平是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7月24日,在甬温线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因为“这只能说是个奇迹”、“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的言论,王勇平陷入舆论漩涡,8月16日,他被免除铁道部新闻发言人职务,成为当日的热点新闻。

    7月28日,王旭明在其博客上撰写一篇6000多字的“写给勇平兄的一封信”,对铁道部“7?24”新闻发布会上王勇平的表现,从开场白、语态、表情等各方面逐一点评。这条“教科书”式的博文被网友点击阅读了12万多次。

    有人说,这封“给勇平兄的信”火了王旭明;有人说,这封信害了王勇平。有的媒体把这封公开信包装成“前教育部发言人‘炮轰’王勇平”。

    随后,本刊记者联系了王旭明,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专访。

    “其实,我是用写信的形式来表达一种观点,希望是给全民看的,不是针对他个人的”,王旭明说,“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制度在我们国家是个舶来品,只有短短十几年时间,真正了解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制度的人很少。”

    在致信王勇平之前,王旭明曾写过《假如我是双汇故宫哈药的新闻发言人》一文。这些相关的公关事件发生之时,曾为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他急在心头,就把自己化身为双汇故宫哈药的新闻发言人,设想怎么处理这些事件,怎么开头,怎么树立良好舆论形象。

    再谈“黄埔一期”

    2003年9月,当时国务院新闻办在清华大学为刚刚集中亮相的部委新闻发言人举办了一期培训班,同班的同学还有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以及王勇平等。

    培训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实践演练为主”的模式。

    当时有一名学员上去模拟发布了一条信息,说是一些孩子利用寒暑假时间义务地为奥运做贡献。结果一位老师模拟外国媒体打出的标题就是:中国官员承认有童工。而这根本不是新闻信息发布的原意。

    由此这些“黄埔一期”的学员们也获得了重要启示:准确的新闻发布与记者的误解和媒体的误报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一位优秀的新闻发言人就要不断有应对之策,尽可能减少信息在传播中发生扭曲甚至变形。

    “第一步就是要让他们开口。”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教授的最大目标是把台下这些学员脑子里固有的官场理念: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沉默是金、言多必失……打成捆,扔出去。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旭明说,“我们‘黄埔一期’有个很好的传统,就是聚集在一起,求知、求真、敢于讲话;你争我学,敢于实践;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后来的发言人比起那一届敢于讲话的状态,求知好学的劲头,我以为多多少少是有些减弱的。”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现在的新闻发布制度往往由部门取代了发言人,越来越少看到个人的身影。

    在王旭明看来,新闻发布制度是以新闻发言人为核心的新闻发布制度,没有新闻发言人为核心的新闻发布制度是一种倒退。

    从敢张口到会张口

    作为一名新闻发言人该如何说话,王旭明认为,应该是敢说话,敢出来、敢张口、敢面对媒体回答质疑。

    近几年来,新闻发言人数量明显增加,新闻发言人的工作要求也逐渐提高。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次数、场数也成倍增长。由此,新闻发布会的质量也成为摆在公众面前的突出问题。

    有观点认为,王勇平的卸任,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会有一大批新闻发言人更不敢张口、不爱张口、不愿张口。

    “不讲话、少讲话、或者永远讲正确的废话、讲大话空话套话,这是当下的一种现实”,王旭明担心地表示。

    复旦大学传播学教授张志安也认为,最该反思的是新闻发言人制度。不应过多强调新闻发言人的“会不会说”,实际上“能不能说”更加重要。

    一个优秀的新闻发言人,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人“学”和“习”的过程,是一个人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理论学习和勇敢实践相结合,缺一不可。王旭明这样表示。

    2007年,王旭明是某高校教学评估专家组成员。经过五天的评估工作,他对学生的生活,学校的教育更加了解。在此以后,记者就大学评估问题采访他时,底气就足了。

    当有记者在发布会针对评估体制本身提出质疑的时候,当过评估专家的王旭明这样作答:“问题肯定存在,比媒体暴露的更严重的问题也许还有,但我在参与评估过程中亲眼见到,我国高校因为评估领导更加重视了,学校教学更加规范了,以教学为核心的观念进一步树立了。评估是我们国家现阶段有特色的一种有效方式,当然,评估的机制还需要改进,还需要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新闻发言人的责任

    有一年两会期间,王旭明陪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到中央电视台参与录制节目。走进央视大厅,主持人突然出现,她希望在周济部长录制完那档节目后能够接受她关于教育乱收费方面的采访,作为她跑两会的主打节目推出。

    王旭明认为这是个很敏感的问题,口径与时机都很重要,但是为了不得罪央视“大牌”,就说:“如果部长十点钟能录完节目,就安排他接受你的访问。十点后,怕影响部长休息,我们再约。”央视主持人答应了。

    其实,作为新闻发言人的他心里很明白,部长录央视节目,十点钟一般录不完,但这样说既避免了与记者的正面冲突,又保护了部长。

    作为新闻发言人要面对公众,面对不同人的指责或者表扬;面对不同人的声音、发布会的各种突发事件;面对同行、面对记者的刁钻问题。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新闻发言人很难承受。一个合格的新闻发言人,同时也是一个处理公关危机的专家,多方面的修养不可或缺。

    在高铁事件发生的第六天,温家宝总理来到动车脱轨事故现场,向死难者献花、看望伤亡者家属、检查事故现场并对中外媒体记者召开发布会,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当时有许多人有这样的疑惑,平时遇到灾难,温总理总是第一时间来到现场,这次为什么第六天才来。温总理说:“我想如实地跟大家讲,我生病了,在病床上11天,今天医生才勉强允许我出行。”这样一个开场白,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王旭明看到这一切之后有感而发,写了《中国需要多少温家宝》。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温家宝的所作所为不是他个人的专利,也不是总理个人的特权。所有的官员,都应该学会和媒体面对面。

    “起码应该真诚,应该诚恳,至少要懂得爱,至少要宽容。新闻发言人最应该具有的,我认为是人的味道!”王旭明说。

    与王旭明面对面

    民生周刊:成为一名新闻发言人首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王旭明:首先要具有政治素质。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职业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必须要代表自己所处部门的利益,代表部门说话。比如我是教育部的新闻发言人,就要代表教育部说话,就要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教育的方针政策,保证自己在所处岗位上不犯错误。

    民生周刊:国内的新闻发言人您最佩服谁?

    王旭明:新闻发言人是职业化的,而非职务化的。作为职业化的新闻发言人需要潜心磨练很长时间,包括知识积累等各方面的历练。国内的新闻发言人最让我佩服的是赵启正先生,他率先提出十二个字,充分并且完美地诠释了这十二个字:立场是政府的,语言是自己的。

    新闻发言人不是简单地传达信息,必须要在传达信息的同时有更高的要求。中国的新闻发言人需要承担更大的职责和使命,更应该传达信息,提升理念,引发丰富深刻的情感。做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发言人,不仅要及时、准确、全面、有效地传达信息,还应该做到形象、具体、生动、感人,这也是当下新闻发言人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民生周刊:很多学校都设有新闻传播专业,也有很多针对政府官员的新闻培训课,您如何看待这些专业和课程设置的作用?

    王旭明:这是个普遍缺乏的问题,我国长期以来有新闻学,虽然很多学校有传播专业,但是真正办得好的,对实践有推动的比较少。对于新闻发言人来说,传播素养是新闻发言人不可或缺的。在中央党校,习近平同志曾说:我们要努力提高青年干部六个方面的能力,其中第六个就是提高各级领导运用新闻传播规律的能力。

    民生周刊:我们知道,您在担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时,有过几十年的教育经历,当过老师,做过记者,又担任过官员,这些从业经历是否对您担任新闻发言人一职有所帮助?

    王旭明:在岸边观海,阅尽游人如织,指指点点与深入海中,劈波斩浪畅游一番,感觉与体会绝不相同,作为新闻发言人不仅要亲身去实践,要敢张口,更要张好口,会张口。所以业务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有些人说新闻发言人升职的不多,在升职的人里面有大部分人是没有发过言的,我不以为然。对我来讲,新闻发言人的经历太重要太宝贵了,如果没有这五年新闻发言人的经历,我会觉得我的人生单调许多,简单许多,枯燥许多,无论新闻发言人让我升官了,还是让我受罪了,我都痛并快乐着,因为有这样一段美好的经历。

传销虎口脱险记
团购网站人才之争
小书店:黯然的城市风景线
新闻发言人是怎样炼成的
化女性不该被商品
摩托罗拉 英雄末路
电镀业转型升级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