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保留、甚至增加一定数量的特快、普快列车,使各阶层民众都能各取所需,是谓真正意义上的“皆大欢喜”。
本周,开通于6月底的京沪高铁迎来了它的“满月酒”。由于最近频频遭遇停电延误、设备故障等麻烦事儿,满月的京沪高铁与刚降生时的风光比起来似乎有些“失宠”。近日有媒体报道,与开通初期座票售罄现象相比,近期京沪高铁列车均有大量余票,二等座、一等座都出现超过70%的剩票,商务座则基本都是空凳子。
运行一月,公众对高铁的热情经历了由高涨到冷却的过程。7月初,高铁车票一度备受青睐,许多沿线热门城市的车票都需要提前数天预订。现在看来,这不过是公众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而导致的一波“高铁热”,带有点跟风的味道,并不能反映公众对高铁的实际需求。如今,最初的新鲜感已然褪去,超过70%的空置率所印证的“供大于求”的事实,似乎才是高铁面临的真实现状。
不可否认,近来高铁事故的频发使公众对高铁安全性的信任度下降,是造成空置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另一个事实是,在所有价位的高铁车票中,二等座票最受欢迎,往往会最先售罄,而票价不亚于机票的“天价商务座”,即使在高铁票卖得最火的开通初期也经常有大量余票。一方面,有出行需求但经济实力不强的乘客买不到二等座;另一方面,单个造价十几万的商务座日复一日地被“空车搬运”,造成了运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铁路部门当初是否考虑到了这一问题?一列高铁有几节到十几节车厢不等,其中商务座、一等座、二等座的分配比例又是如何制定?这并不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它需要大量而周密的前期论证,更需要从我国铁路乘客的层次构成出发,多方位综合考量。
如今,高端的商务座与低端的二等座出现了严重的冷热不均现象,或许是铁路部门把乘客们想象得太“富有”了。铁路部门一味宣传高级商务座的舒适与“尊贵享受”,却忽略了我国社会阶层“金字塔”结构的现实。真正坐得起商务座的精英阶层只是少数,广大中产阶级、草根百姓还是宁愿放弃“尊贵”选择“实惠”,花最少的钱体验最快的速度。如果高铁能够适当减少高级商务座,增加普通的一等座、二等座,其空置率还会如此之高吗?
其实,无论何种档次的座位,若将高铁看作一个整体,高铁本身又何尝不是一款专为中产阶级以上人群量身定做的“高端产品”呢?即使是250公里时速高铁中最便宜的二等座,其票价也比普通特快列车的卧铺票高出一大截。无论是返乡探亲的农民工、还是家境贫寒的大学生都难以承担。而这些群体,才是我国现有社会中数量最广大、对铁路需求也最庞大的群体。
京沪高铁开通后,大幅减少的T字头列车车票非常抢手,个别列车上座率已经逼近春运。与此同时,高铁G字头车票正在大量剩余,一列列“准空车”以极高的发车密度飞弛在最先进的铁轨上。只是,这样的“先进”只有少数人可以享受,这样的“密度”也是以削减普通列车数量、挤占穷人们的乘车权利为代价换来的。
几年前,笔者还是一名囊中羞涩的学生,到杭州旅行时,曾经因为卧铺票售罄而不得已买了硬座,从北京一路16个小时坐到杭州,虽然浑身疲惫,但还是因节省了几百块的开支而沾沾自喜。今天,那些抱着穷游梦想的学生们不再幸运,在高铁的猛烈攻势下,曾经的T字头、K字头和绿皮车正在日渐稀少,他们不得不把大部分的预算花在交通上,“被享受”一把高铁。尽管,他们最需要的并不是速度。
《孟子》有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中国20%的人群已经掌握了80%的财富,难道还要他们继续占据80%的铁路运力资源?少数人的便捷舒适并不意味着所有人的便利。事实证明,高铁票的购买力有限,普通列车的缺口却依然庞大。如果在大力发展高铁的同时,适当保留、甚至增加一定数量的特快、普快列车,使社会各阶层的民众都能各取所需,买到最适合自己的车票,是谓真正意义上的“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