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寻根红色足迹

本刊记者 崔银娜 《 民生周刊 》(

    “重返革命老区”第四站,我们来到了共和国的摇篮——红都瑞金。1931年11月7日,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这里诞生,“毛主席”的称谓开始叫响;也是在这里,我党“执政为民”的作风赢得了瑞金人民的广泛拥护,为后来的革命征程铺平了道路;军民鱼水情、干群情谊深,革命精神和传统也由此确立。

    在瑞金,我们感受赤色年代的激情和质朴,聆听“老表”们兴奋地讲述当年的红军故事,是缅怀,更是一次洗礼。如今的瑞金,利用老区自然地理优势,发展种植、养殖业,以较快的步伐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欣喜,老区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6月6日,我们来到江西瑞金。瑞金地处三省通衢,是赣闽咽喉、海西腹地。当年,红色政权选择在此建都,正是看中了这里的地理优势。

    如今的瑞金,依托红色旅游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体验式的旅游方式更成为瑞金的特色。每年,瑞金要接待数万游客,他们去叶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旧址”参观游览;去沙洲坝的“红井”感受当年革命先辈的恩情。

    行走在瑞金的大街小巷,我们探寻:瑞金,这个曾经“掘地得金”的地方,如今,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一位游客告诉我们,“瑞金最珍贵的莫过于那些革命旧址,这是别的地方没有的。”

    作为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市内有叶坪、沙洲坝、长征第一山等著名革命旧址群,拥有红井、“二苏大”会址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很多高等院校及单位的教育基地。

    革命遗址是红色精神的象征。作为我党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具备了共和国的雏形,体现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施政理想和方针。

    瑞金市党史办陈上海主任表示,瑞金最珍贵的历史遗产是苏区干部执政为民的作风,以及瑞金人为党和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历史遗产成为瑞金最宝贵的财富,在今天传承和发扬。

    “执政为民”立大旗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脍炙人口的客家山歌传唱至今,它形象地刻画了苏区干部执政为民、无私奉献的良好作风。

    去瑞金,不能不去沙洲坝;去沙洲坝,不能不去看红井。“红井”这个在小学课本里讲述了数十年的故事,在今天依然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沙洲坝旧址群,记者在红井旁边邂逅了几个游客,他们纷纷抢着从红井里用木桶打水喝。当地老表们告诉记者,红井水已成为一种“福水”,来的人都要喝上几口。

    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同行的瑞金市委宣传部的赵丽春给我们念着那个古老的民谣:“沙洲坝、沙洲坝,有女莫嫁沙洲坝,天旱无水洗手帕。” 沙洲坝曾经干早缺水,那里的人吃的是又脏又臭的塘水。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住在沙洲坝村。看到老表们吃的是脏水,毛主席记在心里。有一天,天刚朦朦亮,毛主席就亲自拿着锄头和铁锹,在村子附近开始找水。后来,他们在一块长满油草的地方铲开地皮挖了起来。一口井不久便挖成了。从此,沙洲坝的乡亲喝上了井水。

    就是为百姓办这些生活琐事、办实事,使苏区干部由此树立了执政为民的工作作风。1934年1月27日, 在“二苏大”会议上,毛主席更是发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他提出,“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 

    毛主席把为群众谋利益看作是革命的“铜墙铁壁”,也是在毛主席的领导和号召下,苏区干部纷纷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把百姓生活记心间。

    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我们看到了一首挂在墙上的“红歌”:《苏区干部好榜样,十个带头不能忘》。

    如今这首“红歌”在已成为瑞金干部学习的标杆。在建党90周年之际,他们把这首红歌进行了新编。题目改为:党员干部继传统,十个带头谱新章。

    “第一等”是红都瑞金的一个历史名词,也是如今悬挂在政府大门外的标语,是瑞金干部工作追求的目标。在博物馆,记者看到了一张创造了 “第一等工作”的江西兴国县苏区干部的老照片。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兴国县干部带领全县人民奋力拼搏,在扩大红军、支援前线、慰劳红军、优待红军家属、推销公债、粮食动员、合作社运动、节约运动、生产运动和教育工作等十个方面,都成为苏区的模范,是苏区创造“第一等工作”的典型。毛主席为此特题“模范兴国”四个字。

    几十年来,苏区干部的好作风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民公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成为革命老区巨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1年10月,胡锦涛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七十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苏区时期形成的作风,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群众成为真正的“铜墙铁壁”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在“红井”旁边的一块石碑上,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 时刻想念毛主席”十四个大字。饮水思源的故事在瑞金的昨天和今天传唱。

    一张薄薄的耕田证静静地躺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的展览柜里。它记录着中央红色政权成立之初,苏维埃政府着手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的故事。

    一张张记录苏维埃政府执政政策的匾额,则明确而详细地写着苏区干部要解决的老百姓穿衣、吃饭、住房、柴米油盐问题,以及疾病卫生问题、婚姻、教育等各种问题。

    瑞金人民没有忘记,中央苏区干部为百姓谋福利的一点一滴;饮水思源,他们亦身体力行,一心一意为新中国的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甚至牺牲。

    根据瑞金市党史办的资料显示,苏区时期仅24万的瑞金人民,11.3万人参加革命,其中5万余人为革命捐躯;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达17166人,购买当时的政府公债77.3万,支援谷子25万担,捐献战争费用22万元,捐献银器22万两,奉献苏维埃银行瑞金支行存款2600万元。其它捐赠草鞋、棉被、衣物、菜干等树木庞杂,难以统计。

    也正是瑞金百姓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当年才能顺利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四次“围剿”,保护苏区和中央临时政府的战略转移。毛主席为此对瑞金也有着深厚的情感。

    2010年初,央视八套上演《红色摇篮》电视剧。该剧最后一集讲述的是,瑞金沙洲坝一位老人8个儿子都参加了红军,自己临终前想见儿子一面,儿子们却全部阵亡了,于是毛泽东带着自己的儿子毛毛去给老人送终,说自己是老人的“儿子”,要毛毛叫老人“爷爷”……

    这一情节感动了亿万观众。“八子参军”的故事也在瑞金广为流传,成为瑞金人民的骄傲。故事真实的原型是,瑞金沙洲坝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农民杨荣显,在五次“反围剿”期间,先后将8个儿子全部送上了前线,后来都牺牲在“反围剿”战场。

    瑞金叶坪乡的叶坪村家家都与红军有联系,人人都讲红军故事。

    其中的一个故事是这样的: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的飞机对临时中央政府内的红军烈士纪念塔等建筑进行了狂轰滥炸。一天晚上,该村一位名叫谢桂生的老人摸黑来到纪念塔的废墟中,找到了一块最完整的“烈”字珍藏在家中。每年清明节来临,他都要偷偷邀约村里的几个长辈对“烈”字祭拜。1955年,国家对红军烈士塔进行重修,谢桂生老人才把“烈”字捐献出来。此后,村民每年清明节都自发到红军烈士纪念塔前开展缅怀活动。

    在村民谢火生家,他告诉记者,他的奶奶钟秀娣,当年腾出的房子给毛泽覃和贺怡居住。红军长征时,贺怡还送给她一副耳环作纪念。两人后来见面,已是在解放后的新村里,贺怡寻访来村里,一眼就认出了当年的邻居。

    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在今天,瑞金的红色故事依然在不断上演。

    就在记者到达瑞金采访的前几天,叶坪乡42名红军烈士曾孙在中国第一座红军烈士纪念塔前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随着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红色圣地叶坪乡党员发展对象已经进入“红四代”。

    6月8日,在叶坪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旧址”,记者偶遇了一位“红色大叔”杨华。他手握一面自制的红军军旗,头戴缝着红色五角星的军帽,脚踩布鞋,身有绑腿。

    杨华告诉记者,他经常来这里义务演出。每次,他都会扛着那面自制红旗,为瑞金的红色旅游摇旗呐喊。每当挥舞着军旗,唱着当年的红色歌曲,他都激情万分,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他还经常给来瑞金拍摄革命题材的影视剧当群众演员。杨华表示,参加这些活动,不是为了报酬。“让人们来瑞金旅游,了解瑞金当年是什么样、现在是什么样。作为一个老红军的后代,这是我的责任。”

    杨华的爷爷当年给毛主席做过饭,后随中央长征,离开了家乡。老人离开了,但红军情结、长征情结,从此深深植根在了这个家族的血液之中。

    杨华骄傲地告诉记者,他家是“红四代”。除了爷爷是当年苏区的一位红军战士,父亲和自己都参加过解放军,如今自己的两个双胞胎的儿子,也都在部队。

    红色文化在瑞金的传承自然而特别。赵丽春介绍,六年前的一天,红井旁,老红军刘家祁看到小学生乱扔果壳,很是扎眼。从这天起,刘老来到城区中小学,给孩子们讲当年红军在瑞金的故事,教育孩子们爱护革命文物。

    老红军的举动,让大家思考。2006年春,瑞金市推出 “红色文化育新人”、“五个一”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阅读一本红色经典书籍,演唱一首红色金曲,游览一次红色圣地,认护一件红色文物,争当一次红色小导游”,成为当地学生的一种责任,一种理念。

    在沙洲坝镇梅岗村的铭源长征希望小学,我们看到,统一的长征小学徽标,校门上是红军军旗;文化橱窗里长征路上的红色景点点缀,升旗台边镌刻着一首首长征组诗;每间教室的前面都悬挂着国旗和苏维埃旗,教室两边墙壁上是革命前辈的诗词和话语。

    这个有着192名学生的小学散发着无尽的活力。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传来;操场上,孩子们欢乐地上着体育课。一个四年级的女孩子羞涩地回答记者,她跟随老师去过“红井”,也知道“二苏大”。

    这样的长征希望小学,在瑞金已达80余所。

寻根红色足迹
瑞金的“第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