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一个农民的文化大院

本刊记者 高波涛 《 民生周刊 》(

    “你知道‘范’字怎么写吗?几年前,我会在纸上画个圆圈代表碗,然后在里面涂些点代表米,就这样用谐音‘饭’代表‘范’。”谭明海略显自嘲地告诉记者。

    “我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修过自行车,卖过服装,还做过厨师,最近几年开始做副食品批发超市。生意做了不少,但是没挣什么钱,还吃了不少亏,闹了不少笑话。所以下定决心要补文化课。”那时的谭明海刚过而立之年没多久。

    2006年5月,文化部原副部长周和平在万州区召开三峡库区文化建设座谈会,给了从事乡村商贸经营的熊家镇古城村农民谭明海很大启发和鼓励,他决定抓住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时机,自筹资金建设乡村文化服务阵地。“不仅自己补一课,也为周边农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谭明海语气坚定地告诉记者。

    为了文化

    一处闲置的旧厂房被谭明海买了下来,不仅把赚的钱都拿了出来,还从亲戚手里借了不少。“老婆当时就恼了,好不容易攒下点钱,不用到生意上,一个没文化的人还想搞文化?朋友们也开始劝,正儿八经做点生意吧。”谭明海苦笑着告诉记者,当时没有一个人支持他。

    略带点执拗的谭明海已经认准了要做文化大院。2006年7月,在投资将近40余万元重新将旧厂房改造后,谭明海的文化大院在熊家镇成立了,并起了个不错的名字——“金龙文苑”。

    谭明海至今记得在培训室给农民培训的第一堂课。“讲的是西瓜种植技术,当时还担心农民不来,让政府帮忙通知的,成功与否心里真的没底”。

    最终20多个农民过来了,谭明海舒了口气,人虽不多,但也能成个班。“一节课结束,农民都很满意”,谭明海彻底兴奋了。接下来又购置了20台电脑,他要开展电脑技能培训,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

    一切准备妥当,谭明海才发现不仅农民不会用电脑,自己也不会。“还真应了老婆那句话,一个没文化的人还想搞文化。”谭明海笑着说道。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于是自掏腰包请专家给农民讲解用电脑的技术,电脑班一个月一期,连续办了七期。

    据谭明海讲,第一期考试合格的还给了50元的奖励,“目的就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更多人掌握文化知识”。

    由于他开办的技术培训都是针对周边农民实用的信息,几年下来确实有不少农民在这里得到实惠。

    白水村的农民刘万才,最初种植的西瓜,个头小,还经常死瓜烂秧。利用在文化大院学习到的种植技术,西瓜长势好了,卖价也高了,种植面积从原先的两三亩地扩大到现在的十几亩地,收益比往年翻了几倍。

    为此,刘万才专程把西瓜送到文化大院,一定要让谭明海尝尝。

    农民黄老汉今年60多岁了,是铁峰乡的养蜂专业户。为了寻找蜜蜂生病、死亡较多的原因,他曾到万州新华书店、图书馆、各类书摊查找资料,均不获而归。听说熊家镇金龙文化大院,有专门的电脑文化资源信息服务,可查阅养殖业的任何知识,于是,他慕名来到大院。在谭明海的细心帮助下,终于查到了需要的资料,谭明海下载后打印成文字材料送给他。黄老汉感激地说:“这下我的蜜蜂有救了,谢谢你的支持,我们农民真受益。”

    重温旧梦

    “我会到每个村里给农民放电影。”谭明海告诉记者。

    “如今家家有电视了,还有人出来看?”记者提出质疑。

    “我到村里放电影,最少也有100多人,最多三、四百人。”谭明海有些自豪地说。

    “农村放映队早就没法生存了,哪能有这么多人?”记者再度质疑。

    “我可以保证。”谭明海没有让步。“农民一是喜欢凑热闹,另外应该还是想找找怀旧的感觉吧,近几年我的放映还是比较受欢迎的,最起码我这样觉得。”

    “只怕你不放,放就有人看。”谭明海斩钉截铁地告诉记者。

    放电影只是谭明海为满足农民精神需求所迈的一个步伐。“我还坚持每年组织6场大、中型文艺活动,免费让农村群众享受高雅的文化大餐。”谭明海微笑着说道。

    文化大院以说新农村、唱新农村、演新农村为主的“金龙文苑”庄稼汉艺术团,在短时间内创作、排练出来了《老奶奶看戏》,《老伙伴赶集》、《万州美景绣不完》等10余个相声、小品、歌舞节目,目前他们正活跃在农家院坝上,在周边区县、乡镇、村落院坝共为农民演出580余场,观众达13万人次,还积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计生、科技、环保、消防、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

    一位看过庄稼汉艺术团表演的刘姓农民称,虽然农民演的水平比不上城里人,但他们演的都是我们身边的事,看了让人“高兴得很!”

    为提高镇乡文化艺术创作水平,他主动与万州区有关文艺协会联系,虚心向文艺专家请教。他组织创作的小品《莫文化》荣获重庆市小品大赛优秀剧目奖和优秀演出奖。举办美术、舞蹈培训班8期,培训范围涉及周边4个镇乡,培训农民子女学员450余人次。

    利用文化大院阵地宽敞、项目齐全的优势,文化大院每年都要拿出2万余元资金,组织熊家镇及周边镇乡的农民群众,参加由文化大院举办的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文化大院一年一度的台球比赛,不仅吸引着周边镇乡近700名台球爱好者,更有慕名而来的主城区“高手”踊跃参加,已成为万州区镇乡台球爱好者切磋技艺的好地方。

    至今文化大院共投入56万余元,下设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即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艺术团舞蹈室、农业科技培训室、艺术品成列室、棋牌室、多功能活动场、影视演艺大厅和电影放映队。

    踏踏实实再出发

    在谈到资金来源上,谭明海坦诚地告诉记者,文化大院是有一些收费项目的,“演出、桌球和溜冰,但收费低于周边同类项目,这几项一年下来能收入三、四万元。”谭明海补充说道:“文化大院的一些收入,加上我经商拿出一部分补贴,再加上近几年来各级政府的支持,文化大院目前能够正常运转。”

    谭明海也表达了一些希望:“目前,国家只是对各级政府建设的文化站有一定的扶持措施,农民自办的文化大院作为新生事物,还没有相关扶持政策,希望国家能考虑,给些扶持。”

    在记者询问还有什么希望时,谭明海又好像在补充着刚说完的话:“但是国家即便没有给(扶持政策),我也要努力办下去,因为农民现在都愿意来这里,都受益了。”

    在谈到下一步的打算时,谭明海告诉记者:“我准备把大院进一步扩建,把旧农具收集起来,进行展示、教育,开个旧农具文化馆。不仅为了展现农民的东西,把农村原有的文化传承下去,也为年轻人能有个受教育的地方,忆苦思甜。”

    采访结束时,记者半开玩笑地问他是不是获得了很多荣誉称号,谭明海这样告诉记者:“我是一名党员,要做榜样,要带点头,不管什么荣誉称号,关键的是要踏踏实实做点事。”

一个农民的文化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