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媳妇们的“文化经”

本刊记者 高波涛 《 民生周刊 》(

    为探索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最后一公里”的可行之路,本刊上期报道了北京市延庆县利用大学生“村官”各自具有特长的优势,让其在文化方面大展身手,有效提升了农村文化设施的使用率。但是,大学生“村官”一般会在两年后离任,又带来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延续性问题。该县大榆树镇培养“村级文化资源管理员”的做法,不失为一条探索农村文化事业持续发展的可行之路。

    张荣杰怎么也没想到,自从婚后不在城里打工,自己能成为“村级文化资源管理员”,掌管全村那些“文化”事,“还有工资可领”。张荣杰笑着告诉记者。

    “一个月平均500元,你不嫌少?”记者问。“总比在家闲着强,我感觉最主要的是有意义。”张荣杰合拢嘴,认真地答道。

    孩子们的高兴事

    作为北京市延庆县大榆树镇北红门村的“文化资源管理员”,张荣杰掌管着村里的益民书屋、党员电教室、数字影厅、健身广场等。

    “进书屋的第一眼,我才发现那些书都还原封未动。”张荣杰说,“上岗之前,镇里已经对我们进行了专业培训,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些书分类整理。”

    于是,种植的、养生的、文化的、儿童的等等一系列书籍全都冒了出来。在告知村民书屋开张的消息后,她把自己的电话号码贴到了门上:“想借书,随时找我。”

    “以前不爱到这儿溜达,后来无意中进来看看后发现,好书确实不少,有指导种植的,有文学小说,现在没事了我就过来,寻摸自己爱看的书。”村民王大伯告诉记者。

    书屋不仅方便了大人,那些唧唧喳喳的孩子们也在放学之后涌进书屋。

    “其实,有些儿童书里会附赠些小贴画,很多孩子都是冲这个来的。”明白了孩子的意图,张荣杰也有了自己的“计谋”。她把书里的小贴画提前都找了出来,来借书的孩子要画一张画才能借走。张荣杰指着墙上的贴画告诉记者,那些都是孩子们画的。

    “后来有的家长发现孩子还有这项天赋,把孩子送到绘画班里接受专业教育。”张荣杰补充道。

    “现在,几乎每天都能借出几本。”张荣杰略显自豪地笑着。

    外来媳妇本地“经” 

    同样,作为大榆树镇高庙屯村的束忠琴,也在做着有“意义”的事。

    “我是安徽人,这里很多习俗都不懂。”束忠琴略显羞涩地告诉记者。

    “先不说习俗不懂,作为‘外来的媳妇’能管得了全村的‘文化’事吗?”记者问道。

    束忠琴没有回答,而是给记者讲起了村里事。“去年,县里组织舞蹈大赛,各村都要派队参加。”这可愁坏把她了,村里不仅没有演出队、文化队等,自己也没参加过比赛。

    有人告诉她村里的李秋香很爱跳舞,而且经常上县城去跳舞。得到这一消息后,她急忙找到了李秋香。“咱村打算成立秧歌队,镇上会派老师指导,你来参加吧”。在她说明来意后,李秋香爽快答应了。

    偌大的数字影厅就成了她们唱歌跳舞的阵地。束忠琴告诉记者,“那么大地方,闲着也是闲着,我就给利用了。”说完爽快地笑着。

    “有人来?”记者问。

    “广播的第一天,40、50人呢,可第二天,全都跑了。”束忠琴也止住了笑。“动作多,难度大,看的比跳的多,”这下子让她措手不及。

    “我是南方人,秧歌我都没见过,我都能学,她们为什么要怕呢?”带着这个逻辑,她说服了大娘、二婶……只要沾亲的,她都争取让她们参加。

    舞蹈队在城里拿了个第二名,村里轰动了。那些农村的妇女们告诉记者,“化完妆,在台上表扬,感觉简直比新媳妇都美。”

    束忠琴表示,随着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村民的生活习惯都在改变着。过去村民下地回家,吃过饭不是在街头闲话,就是睡觉。如今,每晚上都要聚在数字影厅或者文化大院唱歌、跳舞、搞活动。有的村民为了不让自己一身臭汗影响一起活动村民的情趣,换洗衣服勤了,每天干活回来都知道冲澡再来,有的妇女还要打扮一下才出来。

    “这才是村里健康的文明生活方式”,束忠琴干脆地说道。

    活动越来越多,村民也越来越积极。记者同样抛出每月挣500元钱,这样费劲耗时,值吗?束忠琴给出了和张荣杰同样的答案:“挣多少钱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做这些事我感觉有意义。”

    “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事也是郝建云的一个想法。作为大榆树镇宣传委员,她2009年对该镇下属25个村的调研中发现,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送数字影厅、益民书屋、棋牌室、文化活动站等文化设施不少,很多却成了村里的“摆设”。 

    “文化设施利用不起来,农村的文化事业发展就会滞后。”如何利用起来,发挥文化实施真正的作用,郝建云将调研报告汇报给镇里。经镇里研究决定,在农村招聘“村级文化资源管理员”专职队伍,以求破解之道。郝建云明白,只有让他们做些“有意义”的事,才能把文化设施充分利用起来。

    郝建云说,“高中以上学历,年龄18—40岁,常住农村,热爱文化事业,是首要标准。政府给提供的‘工资’,以补贴形式发放,每人月均500元。”

    “这么低的补助,会有人做吗?”记者提出疑问。“我们选择的年龄段多是那些家里有事无法外出务工的人员,给他们提供这个平台相当于多了一份收入,另外镇里会不定期对他们免费做些培训指导,教一些技术知识。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不干的。”郝建云回答到。

    “没有人不干,不能证明就能干好啊?”记者仍然保持怀疑态度。

    “建章立制,首先肯定把责任落实;其次奖优惩罚,激励创新。重要的还是给他们搭建平台,拓宽服务。”郝建云回答到。

    各村文化资源管理员联合妇联、计生等部门,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开展农村种养殖技术、技能培训、娱乐活动等。把单纯的文化资源管理升级为培育新型农民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各村不仅在重大节日组织活动,还积极丰富平时活动。有的组建团队,有的举办书画笔会,有的开展有奖征文,有的搞广场演出,各个活动在结合农村实际表演的基础上,加上原汁原味的自创性,赢得了群众喜爱。

    正视问题谋发展

    大榆树镇建立起的“村级文化资源管理员” 充分利用起了文化设施,带动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自身发展的问题。

    郝建云告诉记者,“其实你一直追问的补贴资金低,管理员是否愿意干工作,也是他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大榆树镇政府相比较来说还是可以自筹到这部分资金的,而对于大多地方乡镇来说,假如建立自己的管理员,资金问题首先有能力解决。”而随着生活水平和物价的提高,要想稳住这支队伍,郝建云希望上级相关部门以职定岗、以技定酬,加大农村文化队伍的扶持力度。

    随着文化资源管理员作用的充分发挥,各村陆续建立了特色的文化团体,但由于大榆树镇政府没有大型文化演出阵地,无法经常性为村级文化活动提供展示平台,也成了制约村级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另外对文化设施的整合利用、及时维修、及时更新也是村级文化事业发展应重视的。

    在和记者谈到下一步发展时,郝建云表示,政府现在每年拿出5万元对村级文化资源管理员队伍进行总结表彰,已经调动了村级文化资源管理员的积极性,稳定了这支队伍。下一步就是多开展文化活动,不仅仅是要利用文化设施,关键是树立健康和谐的社会风气,构建文明乡风。

    采访最后,郝建云告诉记者自己还有一个想法,她想把各村的文化队整合起来,成立一个文化公司。这样,对外可以承接业务,又可以多份收入,让老百姓在娱乐的同时还能得实惠。

    郝建云憧憬着自己的计划。

媳妇们的“文化经”
凝聚太康强大发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