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暴力慈善”的无奈与困境

然 玉 《 民生周刊 》(

    近日,陈光标在与专业公益组织负责人的对话中称,目前国内慈善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中国需要他这样的“暴力慈善”,来推动整个社会的慈善进步。他说,社会对他的行为有争议,有讨论,是好事。并解释和受助人一起举着钱照相,举着两个手指的姿势是胜利和坚定信心的意思,而非炫耀。

    所谓“暴力慈善”,其含义大致是指一种“亲力亲为、高调显扬的施善方式”。在陈光标看来,当今中国尤其缺少此类慈善:一方面,国内富人阶层行善意愿历来不强,既没有“先行者”身体力行因也无后来者效仿;另一方面,有鉴于捐款中间耗损颇高,通过专业公益组织捐助往往不尽人意。但两者即便非议不断,“暴力慈善”仍旧拥趸甚多。

    在当下,慈善土壤远没有形成。经济起飞,市场造就的一批新贵群体身上,已然很难找到传统的“济世”情怀。被“企业家精神”激发的他们,不仅未曾承袭“达则兼济天下”的古典价值观,亦无缘接受西方“绅士文化”的充分涤荡。缺少人文信仰支撑,富人们的财富仅为了孵化更多财富,在慈善事业上一贯消极而保守。

    为更好推动慈善事业,捐款免税制、遗产税征收当更具激励性。但申请“捐款税收抵扣”手续异常繁杂,以至于对企业与个人刺激效应极其有限。除税收工具未能发挥应有作用之外,一些不甚合理的规定也消解着民间的慈善欲望。我国《基金会管理办法》规定,行政管理成本最高不超过捐款10%。但现实中,很少有慈善组织不按10%这一最高标准执行。捐款管理费比例偏高,直接抑制了富人的捐款积极性。

    事实上,颇为可观的运作收益,已然悖逆慈善的非营利属性。现实语境下,“暴力慈善”横空出世似乎成为某种必然。按照陈光标们的设想,借“高调施善”倒逼出富人们的“耻感”,继而会有更多人加入慈善事业。只是,在政策环境改善迟滞的前提下,此类本就充满争议的行善行为,到底会走向何方未可知。

“暴力慈善”的无奈与困境
重金植树引不来“金凤凰”
教授兼职潜规则窒息学术创新
危机公关式回应也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