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伍淑清:爱国爱心尽在细微中

本刊记者 王富国 《 民生周刊 》(

    他们在这一刻清楚地认识到这才是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旗,而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三月的北京,透着勃勃生机。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记者来到全国政协常委、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伍淑清下榻的宾馆,与这位为祖国教育、文化、经济发展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的女企业家面对面,感知她大爱无疆、美丽而不平凡的传奇人生。

    小食品背后有“大故事” 

    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创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起点,因为这一时刻,祖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大门开始向世界敞开。

    1980年4月4日,经邓小平同志的特别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下发了外资审字(1980)第一号的通知。通知正式批准中国民用航空北京管理局和香港中国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合资经营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并开始实施。   

    伍淑清告诉记者,外资审字(1980)第一号通知的下发,是那个时代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新中国打破了近40年的封闭,与香港美心集团组成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1980年5月1日,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正式开业。

    直到今天,重提这份文件背后的故事,伍淑清依然感慨万千。因为,正是伍氏家族踏上祖国的一刹那,就已经为国际间争夺中美航线提供配餐服务的“大战”画上了圆满的结局。

    1979年1月2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应美国卡特总统邀请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邓小平访美,与美国总统卡特的会见,向世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震惊了世界,会见还签署了举世瞩目的中美通航协议,决定开通由旧金山直飞北京的航线,在80年代初实现通航。

    航班开通,需要配备飞机餐。美方对航空配餐的要求非常严格,而当时内地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有能力提供合格的飞机配餐。当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配餐间,冰箱是放入大冰块的木柜,大白菜就堆放在地窖里,环境和卫生设备都远未达标。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人员来华考察后,不禁连连摇头,提出要在东京中途停站配餐。

    不过,邓小平坚持配餐必须在北京解决,他坚定地说:“不行,中途停站就不叫直航。”让配餐问题的最终解决,一锤定音。

    中国民航局为此曾先后接触多家外资公司,但是面对多家外资公司提出的优先升空权和高息高利的苛刻无理条件,中国民航局断然拒绝。航空配餐问题迟迟悬而不决,成为中美实现通航前一个不大但却相当关键的障碍。

    眼看中美直航的开通迫在眉睫,中方也很焦急。就在这时,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的王匡找到了美心集团董事长伍沾德。那一年伍沾德55岁,他和大哥伍舜德在香港开创的美心集团,几乎包揽了全香港五分之一的餐饮业生意,事业如日中天。那一年的北京春寒料峭,刚走出机舱,扑面而来的是刺骨的寒风。伍淑清和父亲伍沾德尽管心里多少有些忐忑,但更多的是兴奋。

    当时,有些香港朋友对美心要到内地投资不理解。那个时候国家刚开放,办合资企业还没有先例。但伍沾德和女儿伍淑清很乐观。中国要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要搞改革开放。中国民航要飞国际航班,就必然要有符合国际标准的食品。让中国飞机上的餐饮走向世界,食品虽小,意义却很重大。伍淑清随父亲多次参与协商,从绿叶婆娑的盛夏,谈到银杏叶铺满街头的深秋。

    为国家培养人才倾尽心力

    少年时代的伍淑清就已经不是一个只会听大人话的乖乖女,更不是一个容易管得住的人。17岁时,伍淑清选择了到英国读书,后到美国升学,边上学边打工,还琢磨外国餐饮业和超级市场的经营管理经验。

    学成之后,她立即来到父亲在日本万国博览会开设的餐厅,从服务员做起,每天拉门、擦桌子、端盘子、点账,一干就是半年。每天晚上,她都会选博览会上一个国家的展台去参观学习。就这样,学到了许多餐饮业之外的管理知识。回港后,她协助父亲经营餐厅,经营管理的才能不断显露。

    她谈起当年帮助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优化服务的情形。1978年,钓鱼台国宾馆重开西餐厅,新华社香港分社安排了餐厅负责人和两名服务生、四名厨师到港学艺。那时从菜名到厨师用具都要从头学起,如马铃薯香港叫薯仔,内地叫土豆;香港的马蹄,内地叫荸荠。此外西餐用的锅铲和中餐也不同,厨师得重新适应。从最基本的功夫入手,伍淑清他们教了足足两个星期,包括餐具要如何规范化,厨具要如何现代化,连餐巾的摆放,也要求一丝不苟。

    当时国宾馆的厨房烧的还是煤球,后来在她的建议下,引进了欧洲设备,改烧煤气。

    说到北戴河,伍淑清一脸神往。当年北戴河要重开酒吧,国家旅游局工作人员带领秦皇岛酒吧俱乐部几个职员到香港学习,每天学习调鸡尾酒,喝得大家晕头转向的。1979年,她到北戴河,到历届领导人居住的别墅参观让她颇有心得。周恩来住的那栋是英国式的,很摩登。毛泽东住的则很传统,大厅还放着一个乒乓球桌,床上堆满旧书,很有读书人的感觉。

    “身为中国人是骄傲的!”

    伍淑清如今全身心投入青少年爱国教育。而这正是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1967年,伍淑清在英国读书期间,每当学校有校会要排队的时候,总是英国本土的学生站在第一排,欧美的学生站在一排,亚洲的学生站成一排。即使在亚洲同学这一排里,中国同学的地位也是很低的。每次排队,都让伍淑清感到一种不能容忍的屈辱。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要证明给外国人看,身为中国人是骄傲的!

    对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伍淑清都饱含深情。1998年第一次踏上西藏的土地,看到一望无际的湛蓝天空和连绵的雪山峻岭,闻着空气的纯净和花的清甜,她深深地陶醉了。

    伍淑清在香港成立了“中国西藏儿童健康教育基金会”,并争取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为12岁以下的西藏儿童提供健康及体能的检查服务。她30多次踏足西藏,多次组团赴藏考察,并深入乡村,了解农牧民的生活及当地的教育现状,更多次陪同欧美朋友到西藏。她认为,他们亲自到西藏来看一看,就能切身感受到西藏今天的发展和变化,也就可以找到与当地合作,推定经济发展的契机。对于多次进藏,她说,主要是想能为当地旅游开发、企业发展、文化交流、人才培训等方面多做些事情。

    西藏有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而且现在的市场环境很好。伍淑清下一步有意开设西藏的“世界贸易中心协会”,以便为海内外企业与当地企业构建一个推动发展的现代化交流平台,加大进出口业务,同时为西藏引进和培养更多的所需人才。

    她还为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政府与美国夏威夷州政府工商经济部牵线搭桥,使双方就香格里拉市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人才培训、生态环境及文化遗产保护签署了备忘录,正式设立“香巴拉”项目。

    在宁夏考察时,她得知宁夏南部山区乙肝发病率较高,危害当地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她立即在香港募集资金,捐赠乙肝疫苗和相关医疗设备,支持宁夏推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并委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进行项目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宁夏贫困儿童抵抗乙型肝炎的免疫能力。作为宁夏自治区的经济顾问,她以香港世贸中心协会为依托,联系南非世贸中心协会代表团考察当地,并在银川建立了森林公园。她还安排宁夏自治区分管农业的政府官员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实地考察农业项目。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伍淑清做了30多年空中飞人,她外出搭乘飞机超过2500次,几乎每周往来内地不同城市一次。如此频繁的公务旅行,带给她的不仅是丰富的阅历,也让她一步一个脚印地认识到自己的祖国,见证国家走向更美好的明天。伍淑清坦言,面对不同的城市,要理解当地的文化,与不同的合作伙伴要用不同的方式做事,彼此尊重,才能互利双赢。她胸中还有一本自己的“读城记”——北京实在、上海精明、宁波厉害、深圳现实、成都实际……

    让祖国在香港人心中生根

    1998年初,伍淑清筹组并注册成立了“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计划每年组织一万名香港青少年到内地参观学习,认识国家的民族历史文化,增进民族情怀,关心祖国未来,用实际行动落实特区政府提出的“我是中国人,香港是我家”的公民教育目标。

    作为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会执行主席,十几年来,伍淑清依靠香港各社会团体及各界热心人士的捐助及支持,先后组织了超过100个交流团到全国各地参观,举行各种交流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融汇于学习、参观、实践之中,极大地增进了香港青少年对祖国的归属感。           

    去年2月,由香港教育局主办、政务司司长唐英年与教育局局长孙明扬率领的2500人的香港国民教育交流团来到内地,此前伍淑清做了大量的工作。交流团规模庞大,2500名学生的安全、交通、住宿、饮食安排哪一项都不容易。

    清晨,冒着凛冽的寒风,伍淑清带着孩子们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那一刻她心潮起伏。“我感觉这么多香港学生到北京,最能对他们产生影响的活动,就是到天安门广场来看升旗仪式。” 伍淑清说,这些孩子开始很不愿意早上三点多钟起床,但他们看到威武高大的解放军仪仗队迈着整齐的步伐,神情肃穆的护卫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走进广场,看到成百上千从祖国四面八方远道而来的同胞相聚在一起,共同而自然地流露出那种感动和自豪时,就会有一种非常神圣的感觉。对这些香港孩子来说,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大的震动。他们在这一刻清楚地认识到这才是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旗,而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伍淑清说,香港回归后,年轻人的身份认同出现“过渡性困难”。港英管治时代,香港传统的中小学都没有开设近代中国史和民族教育的课程,更没有国家教育。因此,香港回归之前,香港人对内地知之甚少,对于国家,在心理上也是远观而从未接近。回归多年,无疑增进了港人对内地的认识,但对许多人来说,祖国仍然只是一个概念,并无深入了解。

    “如果不给香港青年树立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这些从小在香港长大的人,是很难找到自己与世界各民族交往中的地位的。因此,让香港的年轻人有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有一个国家的概念,一种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就来做这件事情。我知道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有些人会觉得香港回归到这个仍然不富裕的家庭,有些不好意思的感觉。但这种观念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好的。她希望香港的下一代比她们更有国家民族的观念,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伍淑清如是说。

    对于她所熟悉的香港,伍淑清直言,“庞大的国际网络,是香港的求生之道!”国际化非一朝一夕之功,一百多年来,香港人在华洋杂处的环境下生活,早就对中西文化有很好的把握,加上港人自强不息,一代又一代地将子女送到海外求学,并且始终敞开怀抱吸纳各国先进人才,终于使之成为今日国际大都会。然而,再坚实的基础、再风光的过往,经过岁月的洗礼,难免会尘封、褪色,她担心的正是香港昨日的优势不再,而明日的新局未开。

    回顾几十年来,伍淑清所做的点点滴滴,虽无惊天动地之举,却尽显大爱情怀,爱国爱心尽在细微中。

    她相信中国不但会和平崛起,也会找到让世界折服的“中国方向”,创造新的辉煌。

慈善事业也要创新
伍淑清:爱国爱心尽在细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