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大众旅游时代”远没到来

王兴斌 《 民生周刊 》(

    中西部地区能外出旅游的在总人口中是少数,那里的农民出去打工的不少,但出去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能有多少?

    “大众旅游时代”或“大众休闲时代”,这是时下常提到的一个话题。“大众旅游”应包括居民在国内旅游与出国旅游两个方面。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统计资料,2009年中国(确切地说,是“中国大陆”或“中国内地”)国内旅游19.02亿人次,出境旅游4766万人次,合计约19.5亿人次。单以规模而言,全世界只有我国才能出现如此规模的旅游“大众”。说我们己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似乎也顺理成章。 

    但对一个13.3亿人口的国家而言,国内旅游人均1.4次,出境旅游人均0.035次,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差距有多大呢?2009年我国台湾居民岛内旅游16585.4万人次、人均旅游7.2次,出岛旅游841.59万人次,人均出境旅游0.37次。韩国早在1978年国内旅游就达2.09亿人次、人均出游2次,2005年出境旅游1037.2万人次,人均出游0.2次。新加坡2003年出境旅游422.1万人次,人均出游1.2次。马来西亚2004年出境旅游3076.1万人次,人均出游1.2次。且不说欧亚日发达国家年普遍人均出游5次以上,旅游已成为多数人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要进一步探讨的是,实现大众旅游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无须讳言,在我国社会财富总量快速增长下,同时出现了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少数豪富群体与多数民众之间的巨大落差。“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警戒线。2009年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是3.33倍,最富裕的地区和最穷的地区之间的差距是2.68倍,行业之间最高和最低的收入相差11倍;在不同群体之间,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群体相差23倍,而且这种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抑制。”(高尚全,2010年9月6日《南方日报》)。

    时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国民旅游会如何如何;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国民旅游又会如何如何。不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每年以美元为单位发布各国人均GDP的数据并排出位次,以衡量各国的经济发展的水平。但该指标不能反映某国、某地区国民收入的实际分配状况。在“橄榄型”社会结构下,它能反映大多数国民的生活水平;在“金字塔型”社会结构下,它不能反映国民生活水平的悬殊状况。比如,一个国家20%的人占有了80%的财富,80%的人只占有20%的财富;或者一个国家政府拿走了GDP的70%,国民只分配到GDP的30%,它的人均GDP能说明全体国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吗?

    这种状况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国民旅游的规模、水平、地区与群体结构。目前能出境旅游的只能是社会总人口的百分之几,一年之内能多次国内旅游的也只是大中城市人口中的一部分人,大多数小城镇居民和农民依然没有能力外出旅游,特别是国内远程旅游和出境旅游。从区域分布而言,国内和出境旅游主要集中在东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能外出旅游的在总人口中是少数,那里的农民出去打工的不少,但出去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能有多少?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十分之一的富人就等于一个日本、或两个英国或法国的人口;外出旅游又大多集中在节假公休日,由此出现了 “黄金周”期间部分景区景点人头涌动的现象,出现了大城市周末自驾车集中出游的现象;出现了只占全民人口3.5%的出境游客中的一小部分人(决不是大多数出境游客)在香港、东京、巴黎宽绰购物,以这些局部现象断言我们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就如一个外国人到上海参观世博会后就误以为上海就是中国一样。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虽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在世界百位之后。温家宝总理最近再次提醒我们,中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改革分配制度,“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橄榄型”社会结构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的社会基础。

    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日,即“橄榄型”社会结构基本形成之日,才是大众旅游时代真正到来之时。如果有一天,全民人均国内旅游3次,国内旅游将达到40亿人次;十分之一的国民出境旅游一次,出境旅游将达到1.3亿人次。如此,中国就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大众旅游之国了,世界旅游强国也才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作者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中国式休闲大提速
国民休闲推出“升级版”
我们该怎么休假
成都:非典型休闲样板
一个人的环球旅行
六个普通人的休闲人生
“大众旅游时代”远没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