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深度

健康时报 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如果早点儿发现,结局一定不一样”

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达95%以上

健康时报记者 张 赫 韩金序 杨林宋 《 健康时报 》( 2024年09月27日   第 03 版)

  9月18日,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消化分中心主任医师李鹏(右)为患者切除肿瘤。
  牛宏超摄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主任医师田艳涛(中)为晚期胃癌患者实施手术。
  受访者供图

  北京友谊医院医务人员根据手术需要更换多种专业内镜。
  牛宏超摄

  扫码观看视频

  阅读提要

  ■“所有人集中精力,我们开始切除病灶。”手术室里,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李鹏小心翼翼地调整镜头,因为切除病灶的过程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胃穿孔,可能会让患者有生命危险。2个小时过去,病灶被完整切除。这个不到3厘米长、不到2毫米厚的肿块就是令刘方(化名)生病的元凶。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曾发布了一份《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检验技术专家共识》,数据显示,我国早期胃癌诊断率低于10%,而临床发现的胃癌约90%属于进展期。这意味着,大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窗口。严菲(化名)曾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母亲是早期,是不是一切都会不一样?但严菲无力改变。

  ■“只有当人们意识到早期筛查的重要性,自然会更积极地参与进来,真正实现‘叫好又叫座’的效果。”李鹏说。根据国家卫健委6月6日发布的《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显示,胃癌高风险人群原则上每5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原则上需每年对所有筛查对象进行至少1次随访,及时获取最终诊断结果与结局信息。

 

  穿好手术衣,戴上医用手套,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李鹏一如既往站在内镜操作台前,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上的图像。随着内镜缓缓进入,刘方(化名)的胃部画面逐渐呈现在整个团队面前。

  “病灶在这里。”李鹏提高了声量,指着显示器中胃壁上一个微小区域说道,“拿电刀!把视线调整好,开始标注病灶位置。”每隔1毫米,他就在病灶区域通过电刀烧灼进行标记,以确保病灶边界清晰可见——他在划定“战斗”的范围,为接下来的切除做好准备。

  能做手术的患者都是不幸中的幸运儿,因为这意味着,这些患者都是早期胃癌患者,而且肿瘤并不大。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胃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2020年,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均位列第三。全球每年新增约120万例胃癌病例,其中我国占据了近40%的比例。换算下来,每隔2分钟就有1名新的胃癌患者被诊断出来。

  “胃癌能够在早期阶段被发现并及时干预,5年生存率高达95%以上,但晚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却不到10%。”李鹏告诉健康时报记者,这不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无数个家庭的悲欢、遗憾和别离。

  早期发现率不及10%

  不可忽略的胃癌早筛

  9月18日10时,71岁的刘方被推进了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8号内镜室开始手术。在李鹏面前的老人,做了一辈子老师,如今桃李满天下。但今天在手术室里,他只是一个胃癌患者。

  “吃着吃着突然开始胃疼,这么多年都没出现过这种情况。”刘方老伴赵丽向健康时报记者回忆,2023年8月,老伴儿突然剧烈胃疼,一家人都慌了神。尽管刘方坚持说自己“没事儿,不需要检查”,但这种不适的症状却像盘旋的乌云,始终没有消散。

  直到今年4月,在老伴儿和女儿女婿的劝说下,刘方来到医院做了胃镜检查。“当时胃镜结果出来后,医生就建议我们再做一次放大胃镜并取活检,最终确诊了早期胃癌。”

  一刻也不敢耽误,全家人听从医生的建议,立马给刘方约了住院手术。不幸中的万幸是,刘方的病属于高分化型早期胃癌,一般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5%以上。

  确诊后,刘方脾气大了很多。但知道自己不用“切胃”,他又突然放松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曾发布了一份《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检验技术专家共识》,数据显示,我国早期胃癌诊断率低于10%,而临床发现的胃癌约90%属于进展期。这意味着,大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窗口。

  李鹏告诉记者,对于刘方这类早期胃癌患者,如果病灶局限于粘膜层或者是粘膜下层浅层,可以通过内镜下的黏膜剥离术(ESD)治疗。而对于病情发展至进展期的患者,则需要进行根治性切除手术,也就是切除胃部一定比例或全部切除,并在术后辅助化疗或放化疗。

  “所有人集中精力,我们开始切除病灶。”手术室里,李鹏小心翼翼地调整镜头,因为切除病灶的过程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胃穿孔,可能会让患者有生命危险。2个小时过去,病灶被完整切除。这个不到3厘米长、不到2毫米厚的肿块就是令刘方生病的元凶。

  “团队会对切除的病灶进行病理学检查,”李鹏解释道,这包括组织切片、免疫组化等,以确定病灶的具体性质和分期,确保没有微小转移。

  李鹏向健康时报记者介绍,国内的内镜下早癌手术起步较晚,然而,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国内诊治胃癌的技术水平已经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旗鼓相当。

  “可以说,技术发展到今天,特别是在我国,胃癌并不难治疗。难的是在胃癌早期筛查出来。”李鹏感慨道。

  “如果能早点发现,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2019年末,严菲(化名)的父亲被诊断晚期胃癌。

  “当时感觉天都要塌了,”回忆起那一刻,严菲仍然难以掩饰内心的痛苦,“我一直以为我爸身体还不错。他才66岁。”一刻也不敢耽误,严菲立刻带着父亲前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主任医师田艳涛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方案通常包括外科手术、化疗、放疗以及靶向治疗等。这些治疗也只能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总体预后仍然不容乐观。

  机会渺茫,但总要一试。

  2020年,严菲父亲接受了外科手术,切掉了四分之三的胃。手术之后,他开始了艰难的化疗之路。每次化疗后,父亲的免疫力都会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为了不让女儿心疼,父亲从没说过一句“疼”。黑龙江的冬天很冷,父亲每次都是自己坐着小客车从镇里去县城化疗。那种画面,每每想起,还是揪心的疼。

  现在回忆起来,其实这些病灶早就有迹可循。“我爸年轻时就经常胃反酸,但他硬挺着,很少吃药。”严菲提到。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仅有不到10%的早期胃癌患者会表现出典型的症状,大多数人在无症状的情况下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如果胃部经常不舒适,很有可能是胃炎或者胃溃疡患者,这时就应该定期做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

  但严菲的父亲在确诊晚期胃癌之前,甚至不知道,胃镜检查究竟是什么。

  屋漏偏逢连夜雨。父亲确诊后的第二年,严菲的母亲同样被诊断出患有晚期胃癌,不同的是,这一次病情进展异常的快。

  “其实我妈胃疼的次数比我爸还多,但她很害怕去医院,一拖再拖。”严菲告诉记者,妈妈得知自己也是胃癌后,表现得出奇地平静。“因为有我爸的例子在前,所以没有那么害怕了。也可能是麻木了。”遗憾的是,严菲的妈妈还是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确诊后不到一年就离开了。

  严菲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母亲去世后,父亲一直走不出来。“特别是到了节假日,他的情绪就会有变化,我能看出来,他在想我妈。我爸的字写得特别好,他有时候还会写诗,说那是对我妈的想念。”

  严菲曾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母亲是早期,是不是一切都会不一样?但严菲无力改变。“我打算今年和家人一起去做个全面检查,我们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胃癌早筛,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最大希望

  “目前我国胃癌早期发现率已接近20%,较十年前不足10%的情况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田艳涛的职业生涯中,他见过许多令人痛心的病例。他曾接诊过一名年仅22岁的年轻患者。“这个小伙子刚来的时候,看上去还是个孩子,一脸稚气,但眼睛里充满了疑惑与恐惧。”诊断结果出来后,他的父母立刻从几千公里外坐飞机来到北京,直接在诊室里跪下,抓着他的手问,希望到底还有多大。

  “很可惜,他来得太晚了。”田艳涛遗憾地说。

  年龄小的患者不在少数。9月18日当天,李鹏的第三台手术对象就是一位45岁的山东患者。坐在手术室外的亲人只有他的丈夫苏明(化名)。

  “快80岁的爸妈和两个孩子,我一个都没告诉。”

  这个看起来淳朴又憨厚的山东汉子满眼局促。他很不理解,妻子张丽丽(化名)是一位乡镇卫生院大夫,平时没有不良习惯,为什么就会成为了一个癌症患者?

  手术中,李鹏一直在提示团队注意看张丽丽的病灶,因为除了肿瘤所长的位置非常不好外,它还有极大可能性是偏好于年轻女性的低分化类型胃癌。如果病理结果不好,张丽丽有可能继续接受外科手术,而且预后很不好。

  胃镜检查是早期发现胃癌的“金标准”。然而,许多人因为害怕痛苦而不愿意接受这项检查。哪怕自己做了20年医生,张丽丽也在抗拒。

  “做胃镜会不会把胃捅破?”“术后会不会吃不下饭,有干呕、恶心等不适感?”“我平时胃不疼,不用查胃镜……”在门诊中,李鹏经常听到患者说这几句话。每次他都会苦口婆心地向患者解释,真等到胃经常性疼了,可能就来不及了。40岁以上的人群定期接受胃镜筛查,这对于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

  田艳涛介绍,现在的无痛胃镜和胶囊内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无痛胃镜通过使用轻度麻醉,让患者在睡眠状态下完成检查,整个过程几乎没有任何痛苦或不适。胶囊内镜则提供了一种更为无创的选择,患者只需吞服一颗装有微型摄像头的胶囊,即可在消化道内部进行详细的影像记录,避免了传统胃镜插入带来的不适。

  根据国家卫健委6月6日发布的《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显示,胃癌高风险人群原则上每5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原则上需每年对所有筛查对象进行至少1次随访,及时获取最终诊断结果与结局信息。

  “只有当人们意识到早期筛查的重要性,自然会更积极地参与进来,真正实现‘叫好又叫座’的效果。”李鹏说。

  9月18日中午12点半,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的大夫用自己的饭卡买了一份盒饭,端给了苏明。此刻在手术候诊区焦急等待的他还不知道,妻子张丽丽的手术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危险。他看着窗外,念叨着夫妻俩有一双儿女,老大在找工作,老二要高考,都很懂事。

  苏明停顿了几秒。“三天前,我们住院做手术准备,那天刚好是中秋节。我买了2块月饼,是她爱吃的五仁馅儿。我俩坐在病床上,一人一块。”说到这,苏明走向了窗边,背对着记者说,真希望还能和她多过几个节。以后家里所有的饭,我都乐意做。

  此时,远在黑龙江农村的老严刚刚过了自己70岁的生日。老伴儿去世一年多了,老邻居们都觉得他早就“缓过劲儿了”。还打趣要给他介绍一个新老伴儿,至少有个人照顾着。

  但今年中秋节,严菲回家发现,在从前妈妈最爱放现金的柜子底,藏了一沓爸爸手写的钢笔信。每一封的落款都是同一句话,“在那边儿别太害怕,好好等我。”

  如果能早点儿发现,结局一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