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深度

健康时报 2024年08月13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45年五次骨科手术接力

八次方案调整,三代医生传承

健康时报记者 谭琪欣 孔天骄 《 健康时报 》( 2024年08月13日   第 16 版)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冯宾(左一)正在为李兰进行术后检查。
  受访者供图

  阅读提要

  ■当时已经73岁的吴之康教授确诊胰腺癌晚期,因膀胱摘除术后发烧,不愿意到外科病房住院的他选择回到了自己熟悉的骨科病房,跟李兰成了“病友”。病中的日子,两人常常相互打气,“老爷子总跟我说让我把心放肚子里去,‘协和大夫不会放弃您的腿’。”

  ■人工关节翻修手术,简单来说就是“以新换旧”,把用旧的人工关节取出,再装上新的,原理不复杂,但操作起来难度大,严重并发症发生几率高,失败后致残率也很高,对医生的技术要求尤其严苛,在协和还没有先例……极高的手术风险之下,吴之康决定再次出山。

  ■“对于有多次手术史的患者,术中手术部位的显露是最难的。在1982年以及1996年的病历中,吴之康教授都详细记录了当时李兰手术的入路和手术部位显露位置……”这一手术入路的方式在几十年后,再次被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冯宾沿用到了李兰的手术方案中。

 

  7月26日10时许,前来复诊的李兰(化名)准时敲开了北京协和医院骨科门诊冯宾的门。这位此前大半生都受困于下肢疼痛的“老病人”,如今扎着高马尾、笑容爽朗且精气神十足。

  李兰今年67岁,从22岁至今45年间,因天生髋关节发育不良和缺损,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了5次骨科手术。最近一次术后,她体内植入的是3D打印髋关节。“我现在感觉特别好,您给我新装的关节再用个几十年绝对没问题!”李兰拍着胸脯跟坐在她对面的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冯宾保证,说完两人都笑了,诊室的气氛一下活了起来。

  这是一个关于三代骨科医生传承与接力的故事,而冯宾正是这场手术接力的第三棒。

  封存于北京协和医院病案室的病历,记录了四十五年来李兰往返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每个关键细节,厚度几乎相当于一本牛津词典。尽管书页早已泛黄,但出现在病案中的名字:李世英、许和平、吴之康……仍然清晰可辨。他们不仅托起了李兰的腿,也托起了协和骨科的过去和现在。一代又一代的协和人,正如冯宾承诺的那样,“您的腿,我们一定管到底!”

  从全国首例全髋置换术到人工关节翻修术,先进的技术 “进来了”

  在2023年底第一次敲开冯宾诊室的门之前,李兰已经和天生的髋关节发育不良“对峙”了大半辈子。

  在李兰的印象中,右腿的不适从记事时就开始如影随形,她人生的第一次髋关节复位术是在六岁那一年完成的,但手术并没有缓解她的疼痛。直到1979年,22岁的李兰因双踇外翻到北京协和医院就诊才知道,幼年的那一场手术并没有成功,她的髋关节已发生严重变形,髋臼无法跟股骨头匹配,导致软骨磨损,股骨头脱位,最终引发了关节炎。

  当年,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张光铂教授的指导下,李世英、许和平等人先为李兰完成了踇外翻矫形术,又在两年后的1981年,为李兰开展了“右股骨粗隆下截骨矫形术”,髋臼和股骨的位置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但附着于髋臼和股骨表面那层薄薄的软骨已被严重磨损,要遏制不断发展的骨性关节炎,最好的办法只能是置换髋关节。然而,彼时骨水泥型的关节假体置换术虽已蜚声国际,被医学界视作“最好的关节重建术”,却未在国内普及,缺少产品也没有人才,敢做且能做这项手术的国内医生凤毛麟角。

  转折点发生在1981年,吴之康教授回到协和骨科,大力发展关节外科,并积极推动我国骨科与加拿大、美国、法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学术合作交流。1982年,吴之康与李世英、许和平等人一同为李兰进行了全国首例“右髋关节全髋置换术”,李兰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植入右腿的髋关节,是吴之康漂洋过海从美国带回来的,在他的巧手下,人工关节取代了李兰病变的关节,通过骨水泥和螺丝钉被固定在了正常的骨质上。一个髋关节就此重建,帮助李兰在风华正茂之时,暂时达成了和关节炎的和解。

  李兰体内的人工关节认真“工作”了14年后才开始松动,1996年的夏天,又出现了疼痛感。“那一年我又住进了协和的骨科病房,住进去当天就遇到了老爷子。”李兰口中的“老爷子”,指的就是吴之康。

  当时已经73岁的吴之康教授确诊胰腺癌晚期,因膀胱摘除术后发烧,不愿意到外科病房住院的他选择回到了自己熟悉的骨科病房,跟李兰成了“病友”。病中的日子,两人常常相互打气,“老爷子总跟我说让我把心放肚子里去,‘协和大夫不会放弃您的腿’。”

  现任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仉建国,在当时还是骨科的住院大夫,跟随前辈查房的过程中,病情复杂的李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工关节翻修手术,简单来说就是“以新换旧”,把用旧的人工关节取出,再装上新的,原理不复杂,但操作起来难度大,严重并发症发生几率高,失败后致残率也很高,对医生的技术要求尤其严苛,在协和还没有先例。加之患者之前植入的进口关节型号也已停产,只能使用现有的国产关节替代。极高的手术风险之下,吴之康决定再次出山,带着王以朋、仉建国、金今等人上台,为李兰进行“右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

  多年后再回首跟吴之康同台的那一场手术,仉建国仍然难掩激动。他向健康时报记者形容,吴之康的外科手术是艺术。“患者身上的肉芽组织多,入路时稍不留神就会伤及血管神经,但吴老爷子手术入路尤其精准,关节即刻显露后,外旋右下肢,先假体脱位,然后股骨头脱位……几乎一气呵成。他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医生的技术永远比选择用什么牌子的耗材更重要。”而当时的仉建国并不知道,那是他最后一次和吴老同台。

  为李兰手术后不久,1998年6月17日,吴之康即因病溘然长逝,但他为李兰植入的髋关节,李兰一用就是28年。“我跟病友们交流时,他们都好奇,谁做的关节可以用这么久!”说这话时,李兰眼中含着泪,泪里全是感激。

  半年八次手术方案调整,3D打印定制关节替换下了骨水泥人工关节

  当关节炎又一次找上李兰时,已经是2023年的事情了,这一年,李兰66岁。

  “疼得要命,上下楼梯都费劲,即便在家里也与拐杖寸步不离。”2023年12月的一个周二,李兰走进冯宾的诊室,恳切地说,“我不想后半生在轮椅上度过,请您再为我看看还有没有希望。”

  情况比冯宾想象中的要复杂得多。影像结果显示,李兰的右侧原始髋臼已被人工髋关节假体“磨穿”,导致了严重的骨缺损和移位,周围的骨质也出现了严重的骨溶解、骨吸收。

  冯宾介绍,正常人的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髋臼相当于一个“碗”,股骨头相当于一个“球”,正常情况下,“球”应当被“碗”充分包裹,而李兰髋关节的“碗”的缺损面积已达80%。翻修手术脱位的发生率高达10%~28%,对于李兰这样有多次手术史、合并巨大骨缺损的患者而言,再次进行关节翻修手术是一场充满悬念的冒险,但无论是冯宾还是李兰,都愿意再搏一搏。

  重建稳固、持久耐用的髋关节假体是翻修手术的首要任务。“从髋关节的解剖形态来看,市面上传统的人工关节已无法满足李兰的需求,要再次‘以新换旧’,只能通过3D打印技术,根据她的骨质形态量身定制一套关节。”冯宾告诉记者。

  不过,要设计出一套“完美匹配”的髋关节并非易事,髋臼、软骨、股骨之间的位置必须精准到毫米,留出的空间既要让“碗”刚好罩住“球”,又要避免过度摩擦导致假体损耗和脱位……这个由临床医生、资深教授和工程师共同参与的3D打印双动髋个性化三翼髋臼假体设计方案,前后历时半年,经八次调整后才最终成型。

  “大胆采用跟传统设计完全不同的双动全髋髋臼设计,以避免传统骨水泥假体带来的脱位风险,是这一次方案中最突出的创新。在这一基础上,每一版方案都经历了细微的调整。”冯宾回忆,在第三版中,髋臼由分割式改成了一体式;到了第四版,假体位置向内移4毫米,增加髂骨叶的固定钉;第八版时,固定钉的数量从3颗增加到8颗,而内衬的厚度则缩小至不到2毫米。

  但人工关节假体的设计只是术前准备工作的一部分,要尽可能降低术中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冯宾还需要回到医院的病案室寻找答案,那里保存着李兰历年间在协和四次手术、数十次复诊的病历,前辈记下的关键细节汇集成了一个上百页的小型“资料库”,会为他指明方向。

  “对于有多次手术史的患者,术中手术部位的显露是最难的。在1982年以及1996年的病历中,吴之康教授都详细记录了当时李兰手术的入路和手术部位显露位置:进入关节内,显露关节,将右下肢外旋,先假体脱位,然后股骨头脱位,再刮齿刮掉肉芽组织和骨水泥……”这一手术入路的方式在几十年后,再次被冯宾沿用到了李兰的手术方案中。

  5月17日7时,从办公室到手术室的那段路,冯宾已经走过无数次,但那一天有一些不同,穿越那一段路程,他要接下的是前辈传下来的接力棒,必须要稳,被放大数倍的手术的入路示意图、假体设计的3D示意图满满当当地贴在手术室的墙面,确保冯宾一抬头就能看见。

  8时,手术台上的无影灯亮起,这场冯宾和李兰都期待已久的“接力”准时开始。术前显露、假体取出、固定骨床放置……整整8个小时,作为主刀医师的冯宾冷静、专业,整场手术如预期般顺利、平稳。

  事后冯宾向健康时报记者回忆,“李兰的髋臼已大面积缺损,金属钩没有了骨床支点,只能由手术助手全程手动拉着绳子来固定,手术结束,他的手几乎脱臼了。”

  骨科病床从30余张增至130余张,协和不会放弃每一位病人

  在北京协和骨科上演的“生命接力”并未画上终点。这场耗时半年的术前筹备和手术记录,最终形成了长达数十页的病案记录,它们将被送到病案室,与李兰此前的病历记录合并成本,持续给后来者启发。

  从远渡重洋而来的进口关节,到国产关节,再到如今的3D打印定制的关节,李兰一次又一次地见证着我国关节外科的飞跃,北京协和骨科也在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中,迎来了自己的全新天地。

  仉建国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协和骨科的病房还在老楼地下一层,唯一的一个病房,三十几张床从来都是满员。而如今,协和骨科的病房已迁至崭新的外科楼,病床增至130余张,从“大骨科”细分出脊柱、关节、创伤、运医、骨肿瘤多个亚专业,130余张病床搭建起了一个骨科疑难重症病例重镇:2004年,邱贵兴院士团队创新性提出特发性脊柱侧凸协和分型,成为目前世界脊柱畸形三大主流分型之一;2012年,仉建国团队在国际上首创“截骨短节段融合联合双生长棒技术”,为困扰全世界脊柱矫形医生的难题——严重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提供协和解决方案;2019年,翁习生团队围绕罕见疑难疾病血友病建立的外科治疗体系获得了中华医学科技奖;2021年,协和骨科的“脊柱畸形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及临床应用”项目获评“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

  在仉建国眼中,向前的每一步,其实都是从与患者的相互成全中得来——协和不会放弃每一位患者。

  “争取术后走路,基本看不出来跛行。”是冯宾术前给李兰定下的一个“小目标”,如今,李兰距离此目标已非常近,再过两周,她就能彻底摆脱拐杖,准备出门旅行。她希望到90岁仍能健步如飞,让这一路上帮助过自己的医生们都能看见:他们倾力救助过的患者可以活得这样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