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健康时报 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乐见“大专家”做“小科普”(健康中国)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舒圣祥 《 健康时报 》( 2024年05月17日   第 01 版)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示了2024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名单,其中不乏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建六,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等平日里“一号难求”的大专家。

  移动互联时代,信息传播日益多元化,人人都有麦克风,真假难辨的伪科普大量夹杂其中。曾有一条“近视眼从800度降到100度”的短视频登上热搜,看似头头是道,实则伪科普。西蓝花含抗癌分子、睡光板床可治疗腰椎病、食用含碘盐能预防核辐射、吃素就不会得脂肪肝……诸如此类伪科普还有很多,占据了很多人的朋友圈或“相亲相爱一家人”群聊。

  谣言动动嘴,科普跑断腿。调查数据显示,医疗健康是网络谣言重灾区。假科学之名的网络谣言,在人们宁可信其有等心态作用下,得以广泛传播。如果任由信息渠道被杂音堵塞,一些人可能会在慌乱中盲听盲从,乱抓“救命野草”。这就迫切需要权威专家主动出击,利用现代传媒,播撒科普种子,用科学知识占领舆论高地,不给伪科学留下藏身之所。

  “大专家”做“小科普”,是治理网络谣言的一味良药。专业领域内的大牌专家做科普,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阻止不实信息传播,使网络环境回归风清气朗。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方式,让大牌专家们成为广受欢迎的“意见领袖”,来路不明的医疗健康谣言终将失去生存土壤。

  “大专家”做“小科普”,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网络信息越芜杂,公众对权威科普知识的需求就越迫切。在热门信息或者科学大事件上,公众期待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权威人士的专业解读。“大专家”加入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不仅拉近了专家与“万家”的距离,也拉近了科学与大众的距离,让更多人的科学素养有质的提升。

  “大专家”做“小科普”,给青年医生树立了良好榜样。科普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强化全社会的责任。大专家带头做榜样,能够促进更多年轻医生积极参与科普。这不仅将强化医生的沟通能力,也体现医生的人文情怀,使青年医生在用心用情服务患者中得到成长。

  期待更多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在健康科普领域打响名头,借助前沿技术,激发创新活力,服务万千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