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调查

健康时报 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基层减负减到了心坎儿上

健康时报记者 乔 芮 陈琳辉 高瑞瑞 赵萌萌 《 健康时报 》( 2024年04月23日   第 16 版)

  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入电子签章。
  受访者供图

  “三分精力给村民看病,七分精力用来填表格。”《健康时报》2018年12月11日总第1561期刊发《基层医生快疯了!一个月填40种表,看病只能抽空!》反映基层医生深受“填表困局”困扰,诊疗反成“副业”的形式主义现象。

  2019年6月,为给基层松绑减负,让基层干部腾出更多时间精力干实事、抓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卫生健康系统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措施的通知》,从5个方面制定了19项具体措施,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

  六年来,无论是从乡村到城市,还是从村医到基层医院管理者,基层减负的春风正悄然涤荡着医疗服务领域。

  舍弃“形式”

  基层医生从“表山会海”中抬起头来

  “晚上熬夜手抄报表已是过去式,改革后轻松多了!”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杨善庙村卫生室中,尘封着村医杨红涛过去几年的手写文档,如今已成为见证基层减负的实物印记。

  随着基层“减负”行动推进,各地“文山会海”与过度检查现象明显减少。

  “报表从手写到电子系统的一键录入与实时更新,甚至还能进行数据分析与历史查询,让村民健康信息记录不再流于形式。”杨红涛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减负解放的可不只是双手,最重要的是达成了我们想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诊疗上的心愿。”

  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两个街道共计13.93万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该中心主任宁锋注意到,“表海战术”不仅挤占了大量诊疗时间,还严重影响了医疗服务质量的准确评估与持续改进。

  为了减负增效,该社区医院以“一数一源、一源多用、整合共享、统一口径”为原则,引入信息化整合数据平台,统一采集、多部门共享,“解决了重复填报与多头报送之后,不管是居民还是职工满意度都大大提升,这正凸显了减负减到了大家的心坎上。”

  作为管理者,在基层医院工作18年的河南登封市总医院唐庄分院、唐庄乡卫生院执行院长李康宁也感觉轻松了许多。登封市地处嵩山南麓,多山地、丘陵,曾经历每月十余场会议的李康宁每次“跑会”往返就要接近一个半小时,“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我们基层卫生院人员少但对接的单位、部门却并不少,以往常会遇到刚到单位就又被通知回去开会的情况发生,而有些会明明通过电话或微信通知就能解决。”

  “随着减负政策实施,无用的会议数量骤减,现在每周大概只有1~2场会议,除特殊重大会议外基本采用视频会议形式。”李康宁深有感触,“这样有效节约了交通、沟通成本,我们也能更专注于医疗服务的核心工作。”

  消失的工作群

  减少无效沟通,让服务更下沉

  医保经办服务是与百姓联系最紧密、直接服务群众的政务服务。推进医保信息化,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是医保经办管理服务的强烈要求。在上线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前,不同统筹地区医保信息化标准不统一、系统分割、交互困难,导致异地就医结算不顺、参保关系转移接续不便捷等问题,拉低了工作人员效率,也增加百姓不必要的来回跑腿。

  广东省东莞市作为一个流动人口地市,医保经办服务体量大,东莞医保局信息和法规科郑艺强已经工作18个年头,2006年只能用QQ群沟通时,一个工作建立一个群。他回忆到,“每天7~8个以上的工作群几乎全天不断的在提醒工作信息,混乱繁杂,忙的时候都回复不过来。”

  同样,2022年以前,温州市医保经办工作人员需要频繁切换3个业务经办系统才能完成群众业务办理,账号密码一大堆……已成为温州医保经办工作人员们的日常。

  随着放管服改革的落地推进以及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的建立,基层一线医保局工作人员的工作发生了变化。

  2021年5月,东莞上线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大力借助医保信息化推进医保经办服务。2022年3月,温州医保局为解决系统繁琐,1个月内就攻坚上线了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原本的三个系统整合为浙江省“智慧医保”一个平台。

  “改革后工作效率明显提升,信息实时同步后,也更容易做到上传下达的工作任务。”温州市医保中心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告诉健康时报记者,“现在我们不再多群汇报工作,工作平台更加专业化,保密程度更高,平常也更能够抽出更多精力,落地更多的民生项目。”    2023年底,东莞市502家定点医疗机构100%接入异地就医结算平台,所有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通异地结算服务。东莞拓展上线粤医保小程序、粤省事、广东医保服务平台个人网厅等公共服务渠道医保服务功能,高频医保事项网上办、掌上办已经成为常态。目前,广东省东莞市的市、镇、村三级医保服务体系基本构建。类似的改变,在全国范围内都在发生。

  为给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我国从2016年开始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国家卫健委要求,到2035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将达到75%以上。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先吃螃蟹的人”,不可避免地在执行初期出现“盲目追求完成指标”“家庭医生签而不约、签而难约”的情况。

  据2019年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卫生健康系统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措施的通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年度工作目标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不得设置超越实际的指标要求。任务目标确定后,不得层层加码。该文件表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面不设指标要求,力戒形式主义和超越实际的指标要求。

  “‘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国家卫健委的这项通知将减负、增效、提质落到实处,如此才能真正做好健康服务。”宁锋介绍,后来社区一直坚持不能盲目追求签约率,坚持“效”字当先。

  宁锋回忆,为了让工作效率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家医助理,运用云外呼智能随访等信息化手段为签约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的健康管理服务,做到有求必应,还整合多平台信息数据,采取电子化签约让健康档案建立和慢病管理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摒弃盲目追求指标

  将“减负-增效-提质”落到实处

  为从根本解决基层医生负担,不断提升百姓就医获得感、体验感,四川成都市武侯区晋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初借力“微网实格”治理创新机制,把卫生健康融入社区治理,通过微网格员走、访、排、问,传递居民健康需求,给家医装上“千里眼”“顺风耳”,既丰富了社区治理内涵,又弥补家庭医生人手不足的现状。

  “减负绝对不是让基层医生闲下来,而是让我们能够腾出更多时间,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李康宁感慨,“基层减负,减掉的是形式主义的枷锁,增加的是对服务群众的实践。基层减负,真正减到了我们的心坎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