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健康时报 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老人进城不一定是享福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敬一山 《 健康时报 》( 2022年10月28日   第 01 版)

  近日,河南一女子上传87岁奶奶进城前后的生活视频,引发热议。在视频中,奶奶在城里时每天不愿下楼,整日无精打采,而当她回到熟悉的农村,骑着三轮车穿梭在街道上,生龙活虎。据视频拍摄者描述,其本意是装修房子后接奶奶进城享福,但没想到弄巧成拙。

  这位河南奶奶的故事并非个例。为了和子女一起或者照顾孙辈到陌生大城市生活的老年流动群体,规模已经相当庞大,据国家卫健委2018年发布的数据,老年流动人口从2000年的503万一路上涨到1800万。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以及社会整体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这一数据还会持续上涨。但其中很多老人可能正如河南这位奶奶,在大城市的生活未必意味着享福。

  这些来到陌生城市生活的老年人所面临的问题,媒体和一些学者这些年也陆续有关注。老年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都在自然衰退,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遭遇各种不适应其实可以想象。从最基本的买菜做饭、就医买药等刚需,到人际交往、自我价值认同等感性需求,都比较难得到高效满足。上海市政协委员高向东2021年曾调研近900位在上海的流动老年群体,发现他们存在城市适应困难、代际隔阂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等多种问题。

  可是这样的现象在很长时间内又很难避免。除了城市双职工家庭抚养子女,很多确实需要老人帮扶之外,把年老的父母长时间留在农村或者小城镇,他们的子女也很难放心。因为在广大农村乡镇社会,养老的主要支撑还是家庭。如果子女无法在身边尽到养老责任,那独自留在农村乡镇的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就很令人担忧。基层社区养老资源比城市匮乏,那些敬老院也普遍面临护工短缺的困境。所以只要子女在城市有稳定生活,把高龄老人接到身边就是不得已的选择,哪怕老人不习惯。

  要应对这样的两难选择,也需要城市和农村乡镇的双向努力。一方面,城市应该更多关注到这一群体,社区等基层组织应该给家庭以更多帮助。如城市的社区多牵头搭建老年同乡会等平台,帮助这些老人在子女家庭之外和社会建立连接,帮助他们融入社区,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家庭能保障老人物质生活之外,社区等层面更多发挥组织功能,满足老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另一方面,则是农村乡镇等基层要尽快改善养老服务的水平,这也需要各级政府更多财力上的支持。现在农村老人大多自身缺乏足够的经济条件购买养老服务,就更需要基层财政多予扶持。如果基层社会也有更多公益性的养老设施,如果敬老院等机构能够给老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那未来老人享福也就有了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