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调控得很正常,结果反而成为了我申请办理糖尿病门诊慢性病的门槛了!”
日前,来自重庆市渝北区的王先生向健康时报记者讲述了自己遇到的困惑事。
药物有效控制,却因此无法证明自己是糖尿病患者
2018年底,33岁的王先生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随后在重庆市某三甲医院住院治疗,出院后,王先生一直在服用二甲双胍等常规降糖药物控制血糖。
7月份,主管医生建议他改用艾塞那肽注射液,能降低血糖、减轻体重,还能改善正在丧失功能的分泌胰岛素的B“ι“细胞机能。
“由于调整了用药方案,调整后每个月的药物费用比原来高了不少,医生便建议我去申请办理一下糖尿病门诊特慢病,可以报销一些费用。”王先生告诉记者。
提交申请后,王先生被安排到定点医院去做集中体检,测了空腹血糖和口服糖耐量试验,结果出来后,显示他的空腹血糖水平为6.4mmol/L,OGTT后2h血糖值8.4mmol/L。
而根据201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应≥7.0mmol/L,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11.0mmol/L。
看到这个结果后,负责检查的医生对王先生说:“这两个数字对你来说,是血糖控制得不错的表现,但是也意味着你的门诊特病应该是办不下来了。”
王先生表示很疑惑,自己的指标虽然看上去不符合糖尿病人的诊断标准,然而自己确实是一名糖尿病患者,这主要得益于严格地控制饮食和服用降糖药,因此血糖水平一直稳定在接近正常人的水平。
“我已经有医院的住院病历证明自己是糖尿病患者了,而且糖尿病也是终生无法治愈的疾病,难道还需要再证明自己的血糖是超标的吗?”王先生不解,他以为,只要是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就可以办理特病证,结果还要考虑他的近期血糖水平。
有同来参加体检的糖尿病患者称,为保证血糖看上去更接近糖尿病患者的水平,他甚至在参加体检前2天便暂时停了降糖药。
“对于一些处于糖尿病早期而且比较年轻的患者来说,他们的血糖控制水平是非常好的,甚至和正常人没有区别,明明是糖尿病患者却办理不了门诊慢病的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一位三甲医院内分泌科医生告诉健康时报记者,这确实是比较无奈的地方,作为医生,他希望所有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都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但现实却是血糖控制不好,才有申领门诊特病的敲门砖。
多地设置了糖尿病门诊特慢病准入门槛
健康时报记者查询重庆市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特殊疾病管理办法发现,对纳人重庆市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基金门诊医疗费用支付范围的特殊疾病,都设立了疾病诊断准人标准。
其中,申请糖尿病门诊慢性病的准人标准则为:有糖尿病症状十具备以下任何一项:1、一日中任何时候血糖≥11.1mmol/L;2、空腹血糖≥7.0mmol/L;3、空腹血糖<7.0mmol/L,但OGTT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
记者随后致电重庆市渝北区医疗保障局咨询,其工作人员向健康时报记者表示,即便是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在体检时如果发现血糖水平不高的话,也是不可以办理特病证的。
“特病证会优先发放给病情严重一点的患者,这些患者医疗费用也高,有些患者指标控制得好,说明病情并不严重,那办理特病证确实有些难度,不一定能审核通过。”
健康时报记者查询多地糖尿病门诊特慢病准人规则发现,多地都设置了准人门槛,譬如天津市在空腹血糖和OGTT的基础上还额外纳人了糖化血红蛋白≥7.0%这一指标,三个化验指标都满足,申请人方可申请糖尿病门诊特病;而咸阳市则要求患者须有糖尿病5年以上病史且出现并发症;扬州市则规定糖尿病合并感染或有心、脑、肾、神经并发症之一方可纳人门诊特病管理。
“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用药,尽管单次费用不高,但长年累月下来确实是不小的负担。”王先生表示,如果等到他的血糖水平到了可以申请门诊慢病的门槛,那只能说明他当时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
专家建议:早期医保支持更利于慢病防控
“我认为,对于已经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在申请门诊慢性病时还要再设置一道准人门槛,这是不合理的,糖尿病是无法治愈的慢性病,患者的终生目标就是依靠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来控制血糖,这是正常的治疗过程,我国的糖尿病管理指南和专家共识对于血糖控制的标准是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另外糖尿病病情的严重程度往往不一定与单次血糖高低有关,还有血糖波动情况,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胰岛β细胞功能情况。如果因为患者血糖控制得好、低于糖尿病的确诊指标,就不把这样的患者认定为门诊慢性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北京天坛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方红娟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方红娟医生提到糖尿病患者需要终生治疗,尽管糖尿病药物单价并不昂贵,但是需要多年坚持服用,因此药物性价比仍是患者选择用药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也是影响到患者服药依从性的重要因素。“如果患者因为费用变高而改变用药方案或私自减少药量,那么可能就会导致糖尿病进展加快、更早出现并发症,到那时,医疗花费只会更多。”
方红娟认为,发挥医保资金在保障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看病权益上的作用,更要着眼于糖尿病初期的防治,在患者确诊为糖尿病的早期甚至是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异常时期)的治疗上多多给予医保支持,更有利于患者提高用药依从性、选用更好的治疗方案,长期把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延缓糖尿病发展至后期出现并发症的时间,反而是减轻患者和国家医保资金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