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受伤的身体相比,心理上的伤害很多时候像一座冰山,问题都埋在看似平静的海面之下。新冠肺炎疫情已进入新阶段,而从疫情高峰时期的急性应激反应,到后疫情时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很多人仍面临着长期的余震。
后疫情时期医护人员身心健康问题,全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正如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组长刘忠纯所说,“很多医护人员前段时间看起来还好,一休息反而很多问题都出来了。除了常见的焦虑、抑郁和失眠,他们内心都经历了振荡。”
对灾难幸存者的研究发现,灾后迅速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人中,有超过四分之三在一年后仍旧没有摆脱创伤后应激障碍。如果一个人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在事件发生后6个月仍存在,这些症状很可能长期并存。SARS爆发3年后,高水平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在医护人员中的留存率超过40%,大约10%的医护人员患上与SARS高度相关的创伤后应激症状。
古罗马哲学家西拉斯说,“心灵的痛苦更甚于肉体的痛楚。”此次疫情非比寻常,救护工作异常繁重,大量目睹死亡,甚至自己也有亲人离别,外加长期不能回家,担心家人健康,忧虑孩子成长,凡此种种,对医护人员心理创伤特别大。随着疫情进一步缓和,很多医护人员有了休整机会,重担一下子挪走,心理问题却随之而来。脑海中不断闪回的画面,影响着他们的睡眠、健康与精神状况。
其实不止一线医护人员,还有其他基层工作人员,出院的病人、逝者的家属,以及普通市民,或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此前就发生过康复者不愿回家,担心受到歧视的问题。还有一些逝者家属,面对内心的痛苦,疫情期间可能会尽量压抑,当悲痛“后知后觉”地来临,科学正确的心理疏导不能缺席,以防抑郁积压,甚至产生自杀念头。
早在一月底,国家有关部门就专门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指导科学规范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后疫情时期,诸如心理阴影、梦魇、抑郁、焦躁等心理上的“次生灾害”不能忽视,持续的心理康复、干预治疗更要加大投入,对一线医护人员、逝者家属等重点人群,及时进行心理援助和疏导。
武汉已迎来解封,国内疫情阴霾正在散去,日常生活也在重回正轨。当某些场景不可避免地被记忆重新唤醒,心理问题一定会逐渐显现。这不仅是心理重建期、心理换档期,也将是发生心理问题的高峰期。我们要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也建议相关部门和机构将求助通道下沉到社区,不让被困的心灵,无助地堵在通往美好春日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