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健康时报 2019年04月26日 星期五

“啃老”又添新花样

健康时报记者 杨 月 《 健康时报 》( 2019年04月26日   第 02 版)

  啃老方式又出新花样,那些表面在老人身边照护,

  实际上自己吃穿住行全都依靠老人的生活方式被称为“陪伴式啃老”。

  陪在父母身边都是不争气的?

  “陪伴式啃老”什么样?

  最近的热播剧《都挺好》中,苏家二儿子苏明成就是个典型。他不求上进,打着陪伴父母、让老人开心的旗号,买房买车找工作全靠母亲,结婚后每月还需要父母赞助,几乎掏光了父母的退休金。

  而来自湖北的一位小伙子简直是苏明成在现实中的“翻版”。范先生成绩一般,大学毕业后就近找了份工作,一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他的婚房就买在父母楼上,首付靠父母,每月还款还是靠父母。即便是有了孩子以后,奶粉钱、生活费也是爷爷奶奶出。

  而和范先生一起长大的表哥,如今已在上海安家落户,自己生活打理得不错,还会定期给身在家乡的老两口汇款,让他们出去游山玩水。这让范先生的父母很是羡慕。

  现实中,范先生这种生活方式的人不在少数。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余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八成受访者身边有“陪伴式啃老”现象。不少网友认为,“有能力在大城市打拼的青年,很难陪在父母身边。”

  没有限制的爱让陪伴变了味

  其实“陪伴式啃老”不是非黑即白的问题,有比较复杂的社会与家庭原因牵绊。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胡慧认为,首先“陪伴式啃老”肯定不是一方的问题,父母与子女双方都有责任。“有些老人喜欢把孩子拴在自己身边,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你不用有大出息,以后在我身边,安安稳稳的就行了。”

  去年,《快乐老人报》进行的一份老年消费调差问卷显示:5000 位接受调查的老人,其30.74%的支出是日常花销,23.51%补贴了儿女,只有3.3%用在了自己的休闲生活上。

  退休后的老人极度缺乏陪伴,有出息的孩子却远在天边,生了病、出点事完全鞭长莫及。所以也有更多的父母,选择通过倾其所有的付出,来获得子女的关注和陪伴,得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

  相对于子女的远离,在身边啃老反而更容易被老人所接受。他们认为,给陪伴自己的孩子吃点啃点不过分,他们是孝顺的,能给点钱帮助他们也是开心的。

  不过胡慧认为,接受父母的“支援”,无论是金钱上的帮助还是生活中的照顾,都不能理直气壮地照单全收。“一方面,像剧中苏明成那种买房买车找工作全靠老人,是自己在拒绝成长;另一方面,父母也不能用物质供养把孩子锁在身边,放手让子女勇于承担赡养、孝敬父母的责任,而不要害怕失去。”

  帮老人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式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颂认为,陪伴老人应该由“爱”的情感来填充,而不是其他目的。作为子女,拼事业、努力做事无可厚非,但也需知对父母的精神和心理陪伴是最重要的。

  “子女要学会疏导老人的不良情绪,尽量不要让老人感到孤独和无依无靠,特别是要周全地考虑老人在晚年阶段心态上的转变,如退休情绪、遭遇丧偶等。”刘颂认为,通过陪伴和关注来减淡老人情感上的“被忽视”感很重要,老人需要的是重视,绝非仅有金钱和物质上的供养。

  远在天边的儿女不是只能打打电话的。安慰与尊重体现在很多生活小事中,陪伴也未必是无时无刻儿女都在。刘颂表示,也可定期带父母体检、出游等,心里有父母,他们一定能感受到。

  爱的方式千万种,“窝”在父母身边的孩子未必没出息。无论怎样,首先自己要强大起来。只有自己强大了,才会有付出爱的能力,更好地孝敬父母、回馈父母。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曾说过:“应站在一起,但不要靠得太近。因为廊柱分立才能撑起庙宇。橡树和松柏也不能在彼此的阴影中生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应如此,有爱、有边界、有沟通的空间。

“啃老”又添新花样
图片报道
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