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健康时报 2018年04月10日 星期二

食用调和油请打开“秘方”说亮话(健康中国)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 健康时报 》( 2018年04月10日   第 01 版)

  “调和”成了掺和,“配方”成了秘方!谁能想到,开门七件事之一的食用油江湖上,演着各色坑蒙拐骗的套路。

  日前,在被曝光的食用调和油造假事件中,不少厂家偷工减料虚假标示玩猫腻,大量橄榄调和油在配料中只标注了配料名称,却没有标明具体添加量或含量。还有一些标称山茶、核桃调和油等其他所谓的高端调和油,多存在类似问题。

  其实,食用调和油是无须原罪的。20多年来,它在“平衡膳食、全面营养”方面的贡献,也算是基础性的。全球共有近千种调和油产品,加拿大有宣称脂肪酸平衡的、法国有为孕妇及青少年等人群专门设计的、印度则开发了降低胆固醇的……不过,随便往普通菜籽油里滴两滴花生油、芝麻油、橄榄油就号称“神奇的食用调和油”,这就与挂羊头卖狗肉没什么差别了。

  要命的问题出在两个方面:第一,死无对证。行业内有个说法,叫做“油掺油,神仙愁”。据说按照目前的检测技术手段,只有调和油中成分在5%以上的油种才能比较准确地测定出来。可问题是,一些食用调和油很“机智”,根本不标注百分比,或者多种配比均在5%以下,结果自然检测不出来。“只要吃不死人、只要不是地沟油”,成了心照不宣的行业底线。

  第二,暂无国标。目前我国针对食用调和油并无国家标准,多数企业要么是执行自己的土规矩,要么是执行推荐性商务行业标准(SB/T)。而在售的调和油大多没有在品名上注明是何种调和油,多笼统称为“食用调和油”。只有少数标称为“茶籽橄榄清香食用调和油”“玉米食用调和油”等。

  前些年有媒体梳理发现,仅2012年至2016年就出现8起因调和油原料成分标志引发的案件,涉及多力、长寿花、龙大等知名品牌,企业无一例外全部败诉,共计被罚没、赔偿消费者金额56.1万元。

  乱象之下,唱的还是急功近利的戏。配方不公开、配比不透明,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难以保障,消费者选购调和油备受困扰。虚假标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行为若长期泛滥,必然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不仅是“油脂界的悲哀”,更是职能监管的失责。

  食品安全不能总是等着“媒体曝光”来升级监督治理之力。食用调和油当依据最新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等大数据分析为基础,将其当做健康中国战略中的百年基业来抓。眼下看来,指望企业道德自觉远不如敦促国标落地靠谱。完善规则、强化监管,透明的食用调和油才能真正澄澈有序、健康营养。

图片报道
食用调和油请打开“秘方”说亮话(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