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健康时报 2017年08月01日 星期二

千奇百怪的癔症

人民日报记者 李 舸/图 健康时报记者 梁 缘 实习记者 董颖钰/文 《 健康时报 》( 2017年08月01日   第 03 版)

  资料配图,图文无关。
  北京安定医院许 悦摄

  甘肃陇南武都高山戏祈福仪式。
  图文无关

  甘肃陇南武都高山戏中,黑衣人引领大戏中的“神灵”接受膜拜。
  图文无关

  受访专家:

  姚贵忠: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精神科主任医师,原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重性精神疾病专家组组长,北京市卫生局健康科普专家。擅长精神康复。

  王彦玲:中日医院心理咨询科副主任医师,擅长综合运用森田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治疗神经症、情绪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等各种心理障碍。

  宋崇升: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擅长睡眠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重性精神病、强迫障碍的药物及心理治疗。

  

  名词解释

  癔症

  心意病也。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现在癔症的概念已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分离(转换)性障碍。法国夏克称本病患者为“伟大的模仿者”,也有人称他们是“糟糕的演员,各种角色都可扮演”。 这种病不仅小孩会得,中年人会得,偏远山区的女性更是多见。它像一个“疾病模仿秀”:失明、失聪、木僵、神鬼附体、心智退化、狂躁不安……都可能是它的化身。但同时,它可防可治,预防的关键是自我的内心强大,不过分依赖外界的人或事。

 

  阅读提示

  患病

  潜意识装病

  小林不是走进诊室的,是被人抬进去的,手脚僵硬、目光呆滞,像被人点了穴。小林身后,一拨自称街坊邻居的人正闹哄哄地跟着涌进诊室,“这人怎么这样了!”“怕是中邪了吧?”其实,癔症发作跟普通的装病不同,他们不是故意装病,而是出于潜意识的动机,所以很容易产生戏剧性的效果。

  治病

  医生也靠演技

  “去,把那个最好的药拿来!”有经验的医生会让护士“配合演出”,等到护士拿来了药,医生进一步补充说明,“打了这个针,你的局部会有点疼、有点胀、有点麻,等到药效达到腿部的时候,腿就能动了。”神奇就神奇在这儿,说完这话,你会发现,患者原先僵死的腿会奇迹般地复原,仿佛是医生施了什么魔法。

  本质

  其实是寻求关注

  骨子里,他们寻求的是一种关注。我都病了,你们当然得关注我了,你们关注了我,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这其实是出于一种“继发获益”心理,通过癔症发作来达到一种心理上的“获益”,比如孩子一闹腾就发疯就不用上学,那么他为了回避上学,就经常发病;老婆一哭二闹三上吊,老公就会留在家里温言软语,那么以后老婆就会如法炮制。本质上,是想求得关注和安慰。

 

  神鬼附体

  你信了,就被附体一半了

  “一到晚上,他就像换了个人,跟他死去的妈,一模一样。”陈太太坐在诊室里,双眼因焦虑而失神。这三个月来,她没睡过一天好觉。

  镇上的老人都说老陈是被亡魂“附体”了,陈太太听了这话,班也不上了,张罗起请神送神、诵经念经、问卜占卦的事儿,功夫没少下,钱没少砸,但没一件顶用,这才想起来到医院“碰碰运气”。

  老陈白天的时候挺正常,但一到晚上就犯病:兴奋得睡不着,浑身不自在,走路的姿势、说话的口气,像极了已经过世的陈老太太。关键是,第二天白天,老陈什么也记不起来,完全没意识。

  民间有说法,人死后,灵魂会附着在活着的人的身上,被附体的人会以死者、鬼神的口味讲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让生人代自己实现在凡世未了的遗愿。

  这套逻辑和说辞,也许能在一部分人中自洽,但在医生看来,“鬼神附体”这一说法早已是上世纪残留的精神遗毒。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中关于分离转换障碍的诊断标准,附体障碍表现为暂时性地同时丧失个人身份感和对周围环境的完全意识。在某些病例中,患者的举动像是被另一种人格、精灵、神或“力量”所代替。

  “现在人的科学素养进步了,临床上已经很少碰见这类因“鬼神附体”而就医的患者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姚贵忠介绍,在很多文化落后、巫术盛行的偏远地区,这样的群体依然广泛存在。

  在姚贵忠看来,所有“鬼神附体”事件的发生都是有条件的。其中,文化的土壤必不可少。“在封建迷信严重的地区,当地大多数人都相信这种文化,信鬼神,认为人死后有亡魂,亡魂能附体,所以当人们出现一些生理或心理问题时,求助的不是医生,不是科学,他会从自己的信仰体系中寻求解释。”

  除了环境因素,外界刺激、内在性格,都是促成癔症性神鬼附体发生的必要条件。如果本身就拥有易接受暗示性的性格特点,那么这类人在经历强烈的精神刺激,如亲人离世、婚姻破裂等重大生活事件之后,经过自我暗示、环境或他人言语暗示,常以死者灵魂化身,以死者身份、口吻说话,讲话内容与患者当时的内心体验有关。

  群体性癔病

  你病他也病,这种癔病会传染

  2010年11月4日的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袍里乡一所小学突发一起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学生们普遍反映头痛、恶心、手脚酸麻等症状。

  “当时卫计委很重视,带了一批专家去当地考察,包括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心理学的专家,其中就有精神科大夫。”姚贵忠就是当年专家调查组的成员之一。

  调查组在对学校的食物、环境、气候等一系列致病因素考察后,未发现任何端倪,后经专家排查,最后确诊是群体性癔病。

  “同住一个宿舍,如果一个人说腿麻,又一个人说腿麻。你们都说腿麻,好像我腿也麻了。”

  群体性癔病大多发生于有共同生活经历、观念基本相似的群体,比如学校、寺院、相对封闭或集中的工厂等。起初都是有一人发病(此人可能是癔病或是其他精神障碍),周围的人一旦目睹了发病者的反应,受到暗示,就会接连发生类似症状,比如恶心、呕吐、麻木等。

  群体性癔病的“魔力”, 有点像某些传说中的气功。

  “气功大师”闫芳曾因“隔山打牛”的气功视频火爆网络。视频中的闫芳,不用接触对手,就能在挥手之间将人“弹出”两米开外。虽然这在常人看来可能只是一场表演,但在闫氏“弟子”看来,那的确出自闫芳的“神力”。

  “那样的场合,能被发功成功的人,说明他们本身就有很强的暗示性。”姚贵忠解释,这就相当于气功师已经把这些带有癔症性格色彩的人给筛出来了,所以每次表演,他们都不自觉得配合得天衣无缝。

  表演欲,才是癔症发作的核心。没有了观众,表演也就进行不下去了。所以,想要控制群体性癔病,隔离是个好办法。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宋崇升介绍,对于典型的群体性癔病,首先要将患者,特别是初发病例,一一隔离,给予对症处理,即可得到迅速控制。对于发病患者,不要给予过多关注,以免强化或诱发症状。此外,集体催眠疗法或团体心理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被点穴了 动弹不了其实是想“求关注”

  小林不是走进诊室的,是被人抬进去的,手脚僵硬,像被人点了穴。小林身后,一拨人闹哄哄地跟着涌进诊室,“这人怎么这样了!”“中邪了吧?” 

  “越是遇到这种情况,越是要‘清场’。”姚贵忠说,“让所有人都离开,不能有其他影响,因为你越是着急,嚷着‘这人不能动了,要死了!’他就越动不了,你说什么样,他就什么样。”

  面对这样的场面,需要一位淡定果决的“演技派”的医生。

  等到“清场”清干净了,人都没了,就剩下医生和患者两个人的时候,就到了考验医生“演技”的时候。

  “你就暗示他,‘我看这腿能动啊!’如果还是没动,你可以再增加点‘情节’。”

  “去,把那个最好的药拿来!”有经验的医生会让护士“配合演出”,等到拿来了药,医生进一步说明,“打了这个针,你的局部会有点疼、有点胀、有点麻,等到药效到腿部了,腿就能动了。”神奇就神奇在这儿,话音刚落,原先僵死的腿奇迹般地复原了,像是医生施了什么魔法。

  其实,这是分离转换障碍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分离性木僵。“但这种木僵跟他的身体状况是没任何关系的,也就是你拿不出任何躯体方面的证据。

  好端端的人为什么会突然变成“木头人”呢?

  姚贵忠介绍,现在有两种思路来解释这种病症,分离和转换。当一个本身就具有“癔症性格”(夸大、自我中心、表演欲强等)的人,在遭遇重大生活事件,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就可能从事件当中抽离出来,出现幻觉和妄想,这是分离。

  另一种情况,当患者感到生活失控时,会将心理问题转换为躯体症状,比如失聪、失明、失语等静止型的表现,突然瘫痪的失衡性表现,或者具有攻击性的情感大爆发,比如胡言乱语、撞墙、哭闹、撕扯衣物、抓、咬别人、见人就打等行为。

  “骨子里,他们寻求的是一种关注。我都病了,你们当然得关注我了,关注了我,就达到目的了。”姚贵忠说,这其实是出于一种“继发获益”心理,通过癔症发作来达到一种心理上的“获益”,比如孩子一闹腾就不用上学,那为回避上学,他就经常发病;老婆一哭二闹三上吊,老公就会留在家里,那么以后她会如法炮制。奇妙在于,癔症跟装病不同,而是出于潜意识的动机,因而也更易接受暗示,面对积极暗示时,木僵会立马“破功”。

  童样痴呆 记忆清空,一夜回到未成年

  成年人保持童心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儿,不然老顽童周伯通不会这么受欢迎,但要是真让你退回儿童的心智,一夜回到未成年,怕是任谁也吃不消!

  中日医院心理门诊副主任心理师王彦玲就曾在门诊遇见过这类自称“宝宝”,要“找妈妈”的患者。

  小周跟男朋友关系一向很好。但在前天,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两人大吵了一架,本以为吵完了,气消了就没事儿了。谁料想,小周竟然“穿越”了!不是穿越回古代,而是穿回了自己的童年,追着男朋友喊“哥哥”,还要“找妈妈”,这可把小周男朋友吓个不轻,道歉磨破了嘴皮子也没用,忙扯着小周来了医院,结果小周被诊断为癔症性假性痴呆。

  癔症性假性痴呆又称为刚塞综合征(Ganser综合征),是一种因心理因素导致的类似痴呆表现的可逆症状群。临床表现为患者在某种外界刺激下突然发生的类似痴呆的状态,如记忆力丧失、犯常识性错误、木僵,或言行举止宛如稚气十足的幼童等。

  “出现这种情况的,大多是女性,性格敏感,情绪容易激动,受不了什么强烈的心理刺激,着急了就容易产生智力障碍。”

  然而,这并不是说所有出现幼稚化倾向的表现都是癔症型童样痴呆。王彦玲解释,小周能听懂别人说话的意思,也知道饿了自己吃东西,也能自己去厕所,只是表现得退缩、胆怯、天真、幼稚,尽管有过好几次类似的哭喊吵闹或冲动自伤,但身体其他检查并没有异常,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记忆力障碍,而是癔症性的童样痴呆(假性痴呆)。癔症性假性痴呆不是因为身体的器质性病变或其他精神病而发生,因此它跟器质性或抑郁性假性痴呆是两回事儿。

  “有些女性是这样的,遇到一些事儿,比如老公对我不好,那我要通过一种方式,唤起他对我好,我病了,他就不能老出去打麻将了,得陪着我;闹腾了他就听我了,有的来软的,有的来硬了。但只要哄她,她就不发作了。”王彦玲说,一般而言,癔症的第一次发作是没有任何预兆的,但这种情况可以反复发作,而且当中有规律可循。这种互动的规律,有时需要患者和家属自己去摸索。

  当小周的男朋友意识到小周对待争吵的“上限”和“燃点”后,以后就要尽量避免不要触及这根红线。结合适宜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提供相应的环境支持,癔症是完全可以缓解的。

千奇百怪的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