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健康时报 2017年06月20日 星期二

治肠癌
世界聚焦中山模式

健康时报记者 井 超 董 蕊 黄兰君 《 健康时报 》( 2017年06月20日   第 23 版)

  16位平均生存时间超过10年的晚期肠癌患者手持蜡烛上台,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秦新裕、许剑民教授团队致敬,最年长的患者90岁。发生在第十三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这一幕令人动容。 

  这场连续举办13年的大肠癌业内顶级盛会,今年由中山医院联合欧洲肿瘤外科学会等22家学术单位共同主办、千余位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出席共话防治前沿进展并进行手术直播演示。而中山医院团队倾心13年打造出的肠癌治疗“中山模式”,创造了4项第一,将中国的肠癌治疗提升至世界水平,也引来了国内外聚焦。

  肠癌肝转移五年生存率国内第一

  若13年前在中国,遇到肠癌肝转移患者,医生会觉得没有治疗的必要,因为基本治不好,13年后,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可切除的肠癌肝转移病人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49%,比肩欧美、全国第一。

  欧洲肿瘤外科学会主席格雷姆·J·波斯顿(Graeme J Poston)说,绝望的肠癌肝转移患者起码有三成可以看到治愈的希望了。大会主席秦新裕教授表示,肠癌肝转移是肠癌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50%的肠癌患者会在发病的不同时期出现肝转移。中山医院率先在国内尝试术前化疗、加用靶向药物等治疗方式,将病人术后肝转移风险降低55%,术后五年生存率提升约一倍。格雷姆·J·波斯顿点评,这是中国医学的骄傲。

  机器人肠癌根治全国第一

  如今,大肠癌治疗已进入精准微创时代,机器人辅助治疗渐成新主流,在某些类型如中低位结直肠癌上呈现其特有优势。

  2010年起,中山医院许剑民教授开始尝试机器人结直肠癌微创手术,成为中国“机器人结直肠癌微创手术第一人”。截至今年5月,其领衔的结直肠癌诊治团队共完成1300多例机器人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居全国首位。其中有些直肠癌根治术实现了“腹部不留疤”的无切口方式,患者受创更小、恢复更快。

  目前,许剑民教授团队的结直肠癌微创率已达91.2%(腹腔镜+机器人),并于2016年牵头制定了国内首部机器人共识、卫计委操作指南,为国内同行开展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提供了操作规范以及可参照的标准流程。

  病患全程化管理开先河

  做大肠癌手术,可实现开刀前无需禁食、术后麻醉期间可下地运动,以前难以想象。如今,得益于“快速康复外科和微创外科的有效结合”及病患全程化管理的独特模式,理想真的照进了现实。从2006年起,将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结直肠癌手术,并与麻醉科和护理部密切合作,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团队率先倡导并开展从诊疗、康复、饮食到长期随访的“病患全程化管理”。将肠癌患者术前、术中、术后以最先进理念、最小创伤、最佳效果的原则管理起来。

  “微创外科(腔镜、机器人)是我们病患全程化管理的一部分,它更好地促进了患者的术后恢复”,秦新裕教授说。通过前瞻性临床研究发现,快速康复模式实现了术后平均住院天数由7天缩短至5天;住院平均费用下降15.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了12.8%。

  肠癌肝转移MDT模式诞生在中山

  2015年,由秦新裕、许剑民教授领衔的结直肠癌肝转移多学科综合治疗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一成立于2005年的中国首个肠癌肝转移MDT模式,成功诊治2700多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并使结直肠癌患者肝转移发生率从25.0%降至11.0%,总体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从12%升至32%。

  “个体化、规范化、以病人为中心,对每例病人均进行细致的检查评估,针对其病情的个体差异制定最为恰当的治疗计划,是中山医院肠癌肝转移MDT的核心原则。”秦新裕教授说。

  “11年前,是中山医院把我从死亡的边缘拯救回来,现在我精神抖擞,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论坛开幕会结束之时,70岁肠癌患者严先生的话引来美、英、法、德、日等1200多位国际国内肠癌治疗专家等鼓掌。肠癌治疗的“中山模式”以其创新思维和精湛技艺探索,让世界医学看向中国!

治肠癌
世界聚焦中山模式
视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