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健康时报 2017年06月20日 星期二

寻找生活微幸福

健康时报记者 梁 缘 张 赫 《 健康时报 》( 2017年06月20日   第 14 版)

  彭凯平供图

  阅读提示

  问题一:

  你羡慕吗?

  那些钻石王老五,他们天天换女朋友,你羡慕吗?

  其实,不要羡慕那些钻石王老五,他们天天换女朋友,其实很不开心。幸福在人与人之间,幸福在人间。结婚可以让女性多活两年,男人结婚后比没有结婚的平均多活7年。

  问题二:

  你会选谁?

  假设有两个人,一个人中了彩票,另外一个人由于车祸断了腿,请问三个月之后这两个人谁会更幸福?

  大部分人都预测那个买彩票中大奖的人更幸福。但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反而是那个出了车祸只是摔断了腿的人更幸福。

  问题三:

  你愿换吗?

  很多人都说自己羡慕李嘉诚,但如果拿你的生命跟李嘉诚交换,你愿意吗?

  你说愿意,因为他有钱,但这样你才是吃了大亏,你只想到他有钱,却没想他已经八十多岁了,和那么大年龄的人交换生命有意义、有价值吗?

  答案:

  还是笑吧!

  当一个人脸上的三块肌肉同时活动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特别有感染力的微笑,三块肌肉同时活动(嘴角肌上扬,颧骨肌上提,眼角肌收缩)就会产生有魅力的迪香式微笑。现在,我们将之称为“治愈系微笑”。

  假装拥有好心情,快乐其实会不期而至。

  幸福是什么?

          

  财富、鲜花和掌声?分数、业绩、学区房?

  似乎每个人都在努力搭上“幸福号”列车,但又被迫患上了一种“幸福焦虑症”:因为得不到幸福而焦虑,因为别人比我们更幸福而焦虑,因为拥有幸福却无法感知而焦虑。

  在2017联合国世界幸福报告中,中国位列第79名,这样的幸福指数排名着实让渴望幸福的我们笑不出来。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我们个人的感受,是身、心、灵完美融合的状态。 当然,幸福也可以是一种学习而来的结果。

  日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做客“人文清华”讲坛,与上千名观众分享他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求解幸福”的思考和感悟。

          

  拥抱关系 独善其身并不是幸福

  “一个人过节可以吗?”

  除夕夜,有人在键盘上敲下了这样几个字,10分钟不到,跟帖超过三十多条。孤独人在网上抱成团,又各自在屏幕后舔舐孤独。

  一个人待着是会上瘾的。

  1990年代,我们唱着“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如今我们用着一个人饭量的迷你电饭煲、单人特供U型抱枕、手持自拍设备,看着《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孤独美食家》和《深夜食堂》……孤独,如今被美化为一种幸福。

  真实的情况怎么样呢?

  美国《心理学展望》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长期处于孤独状态,相当于酗酒或每天吸烟15支,甚至比不运动所带来的危险还要严重,更重要的是我们很难发觉孤独的伤害,就像鱼儿生活在水里,根本意识不到水的存在。

  孤独感不光是一种心境,其实也代表着一种封闭的心理状态。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认为,独善其身并不是一种幸福。

  “有人希望出家、遁世,不跟社会发生任何的联系,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幸福,他们不知道的是,最能让我们体会到幸福的,其实正是美好的人际关系,是至爱亲朋的支持,是社会交往的技巧。”彭凯平说。

  “人和动物很大的不同在于人类能够维持的社会关系远远多于其他生物。人类是社会的生物,和别人在一起不光是给我们带来了工作的便利、交往的方便、交配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人和人接触过程中,产生的愉悦、快乐、舒适、幸福,是我们人生中特别有意义的地方。”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亨利·哈罗曾经为一组幼猴做过实验,其中一个实验是让幼猴交给两个猴妈妈抚养,一个是给它喂奶的妈妈,另外一个是给它触摸感、接触感的妈妈。结果这只小猴子成长之后最为依恋的,并不是给它奶水的妈妈,而是给它触摸感、接触感的妈妈。

  “一个富豪有很多钱,但是没有工作、没有社会联系、没有朋友支持,比一个拿不到多少钱的有工作的人其实还要失落。可见,关系对我们真的很重要。有工作的人比没有工作的人,不光是工资上有差距,主要是社会关系上有差距。”

  那些钻石王老五,他们天天换女朋友,你觉得他们过得开心吗?

  “事实是,不用羡慕那些钻石王老五,他们天天换女朋友,其实很不开心。”

  因为,幸福在人与人之间,幸福在人间。

  研究也发现,结婚可以让女性多活两年,男人结婚以后比没有结婚的平均多活7年。关系并不是束缚我们的困局。

  彭凯平认为,很多人厌恶关系,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处理好生活中各种关系,而不是关系本身有错。

  正是因为身处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当中,才让我们如同具有了伸向四面八方的触角,让我们能够有机会体验成为丈夫、父亲、儿子、朋友、同事等一系列生命角色的过程,并且从中获得幸福。

  投入当下

  和幸福撞个满怀

  回想一下,当你感到无聊时会做些什么?刷网页、玩手机或放空一切、任思维天马行空?这些唾手可得的满足,带来的往往是更糟糕的体验。

  英国曾做过一项针对3400多人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人的生理欲望被过度满足后,反而会产生不愉快的倾向,让抑郁症更轻易找上门。

  监狱里的犯人同样如此,一旦被过度满足,比如吃得太好太丰盛,他们反而会比那些只吃简单食物的囚犯,更暴躁,更具有攻击性——似乎在生理满足和幸福之间,并不能完全划等号。

  满足感来得太轻易,难免不走心,就像走马观花的旅行,浮光掠影的采风,浅尝辄止的阅读,你很难体会到发自内心的幸福感……一直被外界的刺激牵着走,人就像被困在跑步机上,最终只能越来越无聊。

  王硕说过,无聊的下一步就意味着堕落。

  英国一项针对中年公务员的调查显示,感到特别无聊的人3年内死亡率比其他人高出近40%。这是因为当一个人处于无聊状态时,很容易养成不良习惯,比如不停吃零食,做些机械重复的琐事儿。

  “当你在‘飘’的时候,根本感受不到快乐和意义。”

  在彭凯平看来,“飘”是一种不走心的状态,即便获得快乐也是一种短暂的满足感,这种感觉跟幸福根本是两码事儿——幸福不是简单的快乐,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

  当然,这并不是说,只有做大事才叫“有意义”。赋予任何一件小事以意义,发自内心地热爱它,并投入其中,你都能感受到幸福。

  经过二战伤害的犹太人中,坚持写日记描述自己痛苦经历的人,就比那些从来不想、从来不写的人更开心,所以写作、倾诉、交流、谈心都是能够化解消极情绪的方法。

  有人喜欢摄影,爬山涉水、餐风饮露,他都觉得欢乐无比;有人喜欢跑步,即便要忍受无聊、惰性和膝痛,也要追问身体的极限……所有看似平淡的小事,都会衍生出很多复杂而迷人的细节,即便它是看似枯燥的工作、一天三顿的便饭,投入其中而浑然不觉其琐碎无聊,这就是幸福!

  扔掉比较 在幸福的路上走得更轻快

  朋友圈里每个人都过得比你好。生活中所有疲惫、狼狈和尴尬,在朋友圈被剪裁,取而代之的是恩爱、甜点和旅行。

  朋友圈越来越大,你的世界越来越小。

  当我们沉浸在这些“别人家”的幸福日常而无法自拔的时候,也就管不了自己是不是真的幸福。

  演讲现场,彭凯平向在场观众抛出一个问题:假设有两个人,一个人中了彩票,另外一个人由于车祸断了腿,请问三个月之后这两个人谁会更幸福?

  大部分人都预测那个买彩票中大奖的人更幸福。但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反而是那个出了车祸只是摔断了腿的人更幸福。

  心理研究发现,任何痛苦、伤害,人类在三个月之后都能适应,这叫做心理适应。但“闯了鬼门关,逛了一圈又回来了”,这种幸福,和一个买彩票中奖的幸福,哪个更胜一筹?

  我们常说“知足常乐”,可是真正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彭凯平在现场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着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

  可惜,人的欲望不会轻易止步:有了肉包子,想着豪华餐;有了厚棉袄,盼着奢侈品。

  “很多人都说自己羡慕李嘉诚,但如果拿你的生命跟李嘉诚交换,你愿意吗?你说愿意,因为他有钱,但这样你才是吃了大亏,你只想到他有钱,却没想他已经八十多岁了,和那么大年龄的人交换生命有意义、有价值吗?”

  人在比较的时候是有误区的,往往会受到一些特别鲜明的、容易想得到、容易记住的事情的误导。彭凯平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普遍不足的缘故。

  中央电视台曾经做了一个调查,询问中国老百姓“你幸福吗?”得到的是一堆神一样的回答,为什么?我们不太知道幸福是什么,很多人甚至无视幸福,也鄙视幸福。

  生活中的我们大多习惯了和别人比较,特别是能力相当的身边人,但总把目光投向别人,就等于我们把评价自己幸福的标尺,亲手交给了别人。

  就像最近很流行的一首小诗:“纽约时间比加州早三个小时,但不意味着加州变得很慢。有些人22岁就毕业了,可等了5年才找到稳定的工作。有人25岁就当上CEO,却在50岁去世。也有人50岁才当上CEO,然后活到90岁。”

  周围的人看似走在了你前面,也有人在你身后。但每个人在自己的轨迹上奔跑着,是在他们自己的时区里。在你的时区里,一切都非常准时。不必看左右,更不要以自己的短板去和别人的长板比较,在自己的轨道上奋力奔跑,才能真正品味到自己的幸福。

  “在时间的洪流中,每个人都平凡普通。对你来说,发生了天大的事情,在外人眼中,也不过就是一个当日新闻。所以对于别人家的幸福,看看就好,最有意义的时间,永远都是用来体会自己生活中幸福的那一段。”

 

  微笑治愈 装着装着就真的幸福了

  “幸福露在眼角,性格写在唇边。表情里有近来心境,眉宇间是过往云烟。”

  有一个词叫“相由心生”,意思是说我们的仪容外表总受到内心情绪的牵动,但积极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也会影响你的情绪和心境。把脸上的表情“装”得幸福一点,装着装着就真的变幸福了!

  公共交通的拥堵,高楼林立的逼仄,车流灯影的穿梭,让焦虑成了时代病,下撇的嘴角、紧缩的眉头成了这个时代的表情。

  我们习惯了“装深沉”“装高冷”,习惯躲在电脑屏幕后飞快敲击键盘,一句抱怨或咒骂,马上会赢得众人的附和与支持。没有什么比抱怨与责骂更容易发泄,这也成了人们缓解不安全感与焦虑的最直接的手段。

  彭凯平团队曾对13种语言做过正面和负面表达的研究,结果发现,在过去200年间中文的负面表达是全世界最明显的。“如果你讲正面的话,大家都说你在‘装’,这是一个很重大的社会心态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回国改做积极心理学。”

  事实上,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喜欢“戾气”和“丧气”的国家,反之,中国人崇尚的是“乐感文化”。“中国人,最怕讲困境、危机、失败,最好当喜鹊,不停地报喜、庆功、祝酒、唱赞歌。时常盲目的自弹自唱,自足自乐,就算是死了人,也当喜事办,统称喜丧。”

  从现在的数据分析来看,我们真的遗弃了“乐感”,反倒是负面情绪的表达更加强烈。露出笑脸什么时候变得这么难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不愿相信幸福真的存在,不愿意相信幸福能依靠自己获得幸福。

  幸福绝对不是虚幻的概念,幸福有物质的、生理的基础。

  彭凯平介绍,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神经加工中心叫VTA,它分泌出来的神经化学激素,如类非肽、多巴胺、催产素、血清素,都和我们幸福的体验密切相关。所以,幸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美国密歇根州韦恩州立大学的欧内斯特·阿贝尔和迈克尔·克鲁格收集了来自1952年的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选手注册时拍的登记照片,邀请其他人来给他们的笑容打分,结果发现,照片中笑容越灿烂的球员,寿命越长。

  这意味着,幸福可以被我们表情和肢体语言触发——微笑可以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这种感染的力量被称为“迪香式微笑”。

  当一个人脸上的三块肌肉同时活动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特别有感染力的微笑,三块肌肉同时活动(嘴角肌上扬,颧骨肌上提,眼角肌收缩)就会产生有魅力的迪香式微笑。现在,我们将之称为“治愈系微笑”。

  心理学家卡特勒教授和他的学生曾做过一个研究,对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附近的一所女子学校1960年毕业班同学的毕业照片进行分析,30年之后再回访,结果发现,那些当年以迪香式微笑上镜的人,结婚比例高,离婚比例低,自我评估幸福的比例高。

  除了微笑,抚摸、自言自语、大喊大叫也能产生幸福感,触摸、接触也可以产生快乐愉悦的感觉,沮丧时,对着镜子笑一笑,跳支舞,你会惊奇地发现愉快的分子开始释放。假装拥有好心情,快乐就会不期而至。  

寻找生活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