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健康时报 2017年01月06日 星期五

应该了解的姑息治疗!(健康中国)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 健康时报 》( 2017年01月06日   第 01 版)

  生老病死,人生四维。谁都希望“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然而对重症患者、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来说,在提高生存质量的前提下,让离世体面而尊严,亦是现实而迫切的课题。 

  72岁的陆军总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原全军肿瘤内科诊断治疗中心主任刘端祺,是我国推动姑息治疗的领衔专家,他所在的科室最近遇到了小麻烦———有家属一纸诉状将医院告上法庭,理由是给临终患者使用过量吗啡。姑息治疗,再度引发圈内热议(详见本期3、23版)。 

  有一点是肯定的:家属有质疑的权利,医者有解释的义务。孰是孰非,既然进入司法程序,终究会有个靠谱的定论。不过,鉴于姑息治疗在国内有不理解的倾向,若顺着2007年审定版吗啡说明书的思路来厘定是非,好心的医生、受益的患者,恐怕都会倍感委屈。 

  《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对80余个国家死亡质量进行评估,中国之所以排名倒数第9位,很大的原因,恰在于吗啡使用过于保守,使得一些病人在痛苦中离去。 

  坦白说,“姑息治疗”这个译法,若望文生义,很容易衍生歧义。对它的理解,起码有两个误区亟待澄清: 

  一则“姑息”是路径,“治疗”才是Q的。姑息治疗不等于临终关怀,更不是彻底放弃,而是有所作为的科学治疗体系。2015年4月1日,北大肿瘤医院还专门成立了姑息治疗中心。二则,姑息治疗承认一个毋庸讳言的前提:不是所有疾病在眼下都能治愈。此前,F“““b°°KCEO扎克伯格计划在未来10年投资30亿美元到基础科学中,Q的就是希望能帮助

  治愈、预防和控制所有疾病。遗憾的是,在医患互信处于重构阶段之时、在体制机制缺乏对姑息治疗正确体认之际,医护人员专业的好心,在信息不对称之下,亦难免遭遇误解。 

  电影《滚蛋吧肿瘤君》,让姑息治疗的乐观与美好得以文艺化表达。“私人订制”的姑息治疗,本质而言当是适合患者的积极而全面的医疗干预。 

  2010年,美国麻省总医院专家在《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一项《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早期姑息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标准抗癌(化疗)组相比,早期姑息治疗组患者显著延长中位生存期达2.7个月。在我国,去年发布的《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也新增了姑息治疗部分,建议所有肺癌患者都应全程接受姑息医学的症状筛查、评估和治疗。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美国医生特鲁多的这句名言其实也是医疗日常。不过,此前有数据显示,我国仅有不到1%的人能享受到姑息治疗服务,且集中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 

  若死亡无法规避,那么相较于加重痛苦的无效治疗,平静而温暖的姑息治疗,也该到正名之时了!

图片报道
应该了解的姑息治疗!(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