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健康时报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当“代跑”成了正经业务(健康中国)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敬一山 《 健康时报 》( 2016年10月18日   第 01 版)

  最近,长沙师范学院要求每名学生每学期完成120公里的跑步里程,而且手机里的打卡记录还将与体育成绩挂钩。伴随新规的实行,校园里一种新的业务也应运而生——替人代跑,5元一次,打卡付款。

  大学生对待运动,竟使用投机取巧的方式作弊,不禁让人惊讶!

  体育课的分数,不过就是一串数字,真正有意义的是运动带来的体质和心态变化。如果只是为了分数找人“代跑”,那简直就是“买椟还珠”,要了毫无价值的“空壳”,丢了运动的本质。

  但不得不承认,这种情况反映了现在大学生不爱运动的普遍现实。根据《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中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堪忧,尤其耐力素质等方面,竟还不如中学生。到了大学,进入了一切靠自律的“放羊”阶段,大学生自己一懒,长期不锻炼,体质下降在预料之中。

  “逼”学生跑步,本是想对症下药,起到一种督促作用。但“代跑”现象说明,在中小学生身上管用的应试教育模式,在大学生身上未必管用。大学生有了自主意识、有了反抗应试的能力,应试模式的效用一定是递减的。

  追根溯源,很多大学生宁愿窝在宿舍打游戏,雇人代跑,也不愿自己出去运动,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兴趣丧失。中学阶段的应试抹杀了学生的兴趣,现在还用应试的方式“逼”他们运动,很难产生良好的效果。

  可与之相较的则是美国大学生的运动热情。很多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特别热爱运动,几乎每个学生都有擅长或至少热衷的项目。橄榄球、篮球等运动,风靡美国各大高校。

  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是美国奥运会获得的奖牌,这些奖牌很多是由在校大学生包揽的。中国是运动员拿了金牌,再去大学“镀金”;美国是很多大学生,坚持训练自己感兴趣的项目,继而夺取奥运金牌!顺序的差别,反映的是根植于整个国家的体育文化是否健康。

  如果我们的教育,看重的只是运动分数,甚至把运动特长当做考大学的捷径,而不是单纯地享受运动的乐趣,那本身就是一种畸形的教育观念。这样的土壤,出现“代跑”行为也不足为奇了。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身体虚弱,它将永远不会培养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

  要实现这样的转变,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是要学校、家长各方面相互配合,从小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营造运动有益的氛围。让孩子从小爱上运动,而不是功利地把运动理解为考试项目。一旦运动成为学生内在的兴趣,逼迫之下的任何勾当将不复存在。

图片报道
当“代跑”成了正经业务(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