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健康时报 2016年04月26日 星期二

健康日的由来

健康时报记者 梁缘 吕霖 《 健康时报 》( 2016年04月26日   第 18 版)

  北京儿童医院医生做爱耳日健康宣教
  牛宏超摄

  在卫计委网站上,

  仅公布出的健康日,

  一年就多达48个。

  这也就意味着,

  一年下来,

  中国人平均每周都会过一天健康日。

  健康日

  为何会选在这一天?

  全年如此密集的健康日搭配,

  除了让我们更加关注与其相关的疾病,

  是不是

  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健康门道呢?

  一起来追根溯源!

  

  3·3国际爱耳日 “3”代表耳朵

  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大江南北的漫画童谣《丁老头》中有这样一句:“三根韭菜三毛三,一块豆腐六毛六,一串冰糖葫芦七毛七。”这里头的“三毛三”就是指简笔画中的耳朵。可见,人们很早就将耳朵的形象和“3”这个数字联系起来了。

  2013年3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3月3日确定为国际爱耳日,也正是因为数字“3”与耳朵的形状类似,所以“3.3”象征了两只耳朵,让人们见到日历牌“3·3”立马能联想到自己的耳朵,这个创意实在是妙!

  事实上,耳朵的形状也确实与耳朵的健康有关。“比如先天性小耳畸形,如果是小耳朵的话会影响听力。”河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刘宏建介绍,还有病人因为不长外耳道,耳道闭塞或狭窄,听力也会受到影响。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都市噪音无孔不入,无线通讯设备使用泛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耳科常客。“噪音性耳聋、突发性耳聋、听觉过敏的增加,都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密切关系。”

  俗话说:“聋人三分痴”。如果听灵敏受到损害,会进一步引起听力损失,语言接受能力和言语信号辨别能力下降,甚至还会出现头痛、心情抑郁、反应迟钝等神经症状。

  研究证明,噪音性聋最初听力损失的频率在4000HZ(高频),这一频率的听损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小、不易被发觉;随着噪音的持续伤害,其他频率的听力会出现下降,最终导致噪音性耳聋。

  刘宏建主任建议,要在日常行为方式上注重保护听力,比如接听电话的时间最好控制在3分钟;接听电话左右耳交替。另外,还要保持好心情,规律生活,少吃高脂肪食物,还可常做耳部穴位按摩。

  3·21世界睡眠日:开春首要睡得好

  睡眠是人生大事,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为唤起全民对睡眠重要性的认识,2001年,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意在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中国睡眠研究会自2003年将其正式引入中国。

  3月21日,多是春分节气这一天,也就是初春第一天。进入春季后,随气温升高,人体外周血管舒张,供给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大脑功能受到抑制,总感到困倦,困乏,精神不振,呵欠连天,越睡越瞌睡,身体疲软如烂泥。现在人也称为“春困”或“春天疲劳症”。把睡眠日定为这天,也意在一年之计从春天第一天开始就要重视好睡眠,足见睡好对身体的重要。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古代医家倡导的重要养生原则之一。“春天肝火比较旺,而‘肝克脾’,这就导致人在春天的时候肠胃病比较多,中医讲‘胃不和则卧不安’。”空军总医院理疗科副主任医师马新平介绍,中医五行学说中,春天属木,对应人体五脏之肝。所以,春日是养肝的最佳时机。菊花茶、夏枯草茶,能泻肝火,可缓解肝木对脾土克制,缓解春困,舒肝养胃。“春天还可以多吃些当季蔬果。香椿、野菜都是不错的选择。”马新平说。

  对付春困不是简单的多睡,有时是越睡越瞌睡,因为正常成年人每天睡7~8小时就够了,再多反而要抑制大脑功能,越睡越困。所以我们提倡的是规律睡眠和有质量的睡眠。什么才是有质量的睡眠呢?一觉醒来,神清气爽,精神焕发,而不是醒来昏昏沉沉,半天提不起精神。上海市第十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滕宏飞曾提过这样几个克服春困的方法:一要少吃多餐,合理饮食,因饱餐后,身体血液都调集到消化系统去工作,大脑就显得动力不足;二是注意生活工作的协调,连续学习工作一小时,应放松5~10分钟,进行适度活动,至少也要把眼睛从书本或电脑前移开,伸伸懒腰。

  2·4世界抗癌日:许下攻克癌症之愿

  说起医学界乃至全社会对防癌宣传的重视,就不得不提2000年2月4日“世界癌症日”的设立。

  刚迈入“千禧之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世界肿瘤高峰会议上医生和科学家们的内心却是乌云阵阵:全球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正急剧上升!

  除了埋头科研,更该为社会做些别的。

  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外交大使、国际抗癌会议主席凯亚特教授代表大会呼吁,要建立肿瘤科研的国际性合作,攻克癌症,使全世界的癌症病人都能得到更好的医疗、照顾和关心。就这样,2000年2月4日这天不仅签署了“巴黎抗癌宪章”,还把每年的2月4日定为“世界抗癌日”,在全世界范围同步开展肿瘤防治的科普、康复宣传等工作。

  十六年过去了,癌症防治的工作依然艰巨。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5年年报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确诊8550人,每分钟就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平均10秒钟就有一人确诊。每年因癌症死亡病例达270万例。

  而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也使癌症防治的科普工作发生了新的变化。微信科普等新媒体手段应运而起,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宣传部王懿辉说,微信传播速度快,谣言也跟着“扶摇直上”,其中不少都是带有商业目的的、博眼球,甚至不准确也不科学的信息。公立医院有责任对公众进行准确、新鲜、有趣的科普,让大家认识到防癌的重要性。像乳腺癌、大肠癌等都能通过防癌意识的提高,最终避免悲剧发生。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也是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蔡三军教授曾在多个会议及媒体采访时表示,做宣教一定要跟听众强调,把更多的精力花在预防和早期筛查上,尤其像大肠癌这类会在早期释放出信号的。比如大便不成形,开始便血,就要尽早去医院做个大便隐血测试或肠镜。

  王懿辉说,“世界癌症日,只有一天。但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一天的宣传效应和持之以恒的健康宣教,提高大家早期预防、规范治疗的防癌抗癌意识,这也是设立健康日所带来的更大社会意义。”

  凯亚特教授在巴黎世界肿瘤峰会许下攻克癌症之愿已16年,而实现这个愿望要靠我们每个人“多重视、早预防、留心眼、少后悔”。

  11·14糖尿病日 纪念胰岛素的发现者

  联合国糖尿病日的前身——世界糖尿病日,为1991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设立。

  之所以把糖尿病日设立在每年的11月14日这一天,是要纪念一位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应该感谢的人——胰岛素发现者班廷博士,而他,出生在这一天。

  弗雷德里克·班廷(Frederick G. Banting),是加拿大多伦多的一名外科医生,工作中他从一篇报道中获得灵感,便自1920年开始与贝斯特(Charles H. Best)一起研究狗的胰腺。他们发现,从狗萎缩了的胰腺中提取冷却提取物,再给发生了糖尿病的狗注射后,其血糖确实有明显的下降。

  此后,班廷和贝斯特首先对一位患有严重糖尿病的儿童进行治疗,帮助患者的血糖下降到了正常水平。后来他们又在几位成年糖尿病患者身上进行了治疗,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在这些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其中一位依靠胰腺提取物活到了76岁。

  于是,胰岛素从1922年起便正式开始用于临床上糖尿病的治疗。而那一年,班廷还只是一个不知名的29岁年轻医生。可是此后,众多糖尿病患者的命运却都因为班廷博士的研究而发生了改变。

  北京燕化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齐林教授说,胰岛素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就像每天要按时吃饭一样,是一种维持生命的必须。因为他们自身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需要胰岛素进行治疗,而且患者要终生使用胰岛素来维持生命,进行正常的生活,其重要性无以言表。

  虽然医学界在与糖尿病“斗争”的过程中,经历过反复的失败与成功、成功与失望,而且直至今日也没有根治糖尿病的办法。但齐林教授表示,正因为一位位如同班廷博士的研究者的出现,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大量控制糖尿病的手段和药物,这让我们在糖尿病面前有了从容应对的勇气。

  其它疾病也是如此。就拿同为健康日的“4·11世界帕金森病日”来说,它也是为纪念最早描述这种疾病的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而设立的,4月11日是他的生日。这些医学工作者的一生都在帮助患者与疾病进行着斗争,稽古振今之时,他们是不能忘却的人。

 

健康日的由来
1.1亿的“大糖盛世”
不能为降糖而降糖(专家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