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健康时报 2015年09月28日 星期一

医生集团给百姓带来什么

健康时报记者 徐 瑶 实习记者 徐婷婷 《 健康时报 》( 2015年09月28日   第 03 版)

  与会专家探讨医生集团如何破解医改难题。
  会议主办方供图

  阅读提要

  品牌

  在现有的医疗格局下,让医生走出体制成立更多“医生集团”,医生们依然顾虑重重。在公立医院看病,患者除了对医生本人的信任外,还有对科室团队和整个医院的一种信任。除了患者可以自由选择医生,医生也需要注重自己品牌的建设,否则离开了公立医院的“庙宇”,将难以独立生存。

  病源

  在国外许多全科医生的病源实际是由保险公司分配给他的。而国内商业保险与医疗的模式不成熟,如果医生集团要靠广告宣传去打造美誉度,要靠微博等手段去吸引病人过来,实际上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保险

  现在患者如果要去医生集团看病只能自费,就如同去许多私立医疗机构看病一样,不能用医保报销。从医生集团角度考虑,虽然现在很受资本方青睐,有不少医生集团已经获得数以亿计的融资,但现实是绝大部分医生集团尚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一个成熟的盈利模式。未来必须探索出一条维持生存的道路。

  风险

  从某种意义上,医生集团是一个流动医院或者诊所,落到实处还是一个医疗风险的问题。医生集团要和医院合作做手术,要建自己的医院,就必须有专门的医院管理人才,去做风险控制。

  

  新闻背景:近日,由《E药互联网研究》、《E药经理人》和思享广告联合主办的“2015中国医生集团大会”在北京召开,近千名医生、院长以及医疗行业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多点执业下的医生集团发展之路,《健康时报》作为合作媒体参与了大会全程。

  

  要说今年的医疗圈什么最火?“医生集团”当之无愧率先入围。

  随着我国医改进入深水区,多点执业政策的逐步推行,许多医生开始纷纷走出体制,探索一条新的自由之路,医生集团,是大家尝试的最常用模式。

  医生集团是什么,很多老百姓云里雾里。但它能干啥?大会上,先行者们的演说中道出了真谛——“不管是医院还是医生集团,永远离不开医疗的本质,即最终结果是让患者受益。”

  那么它如何让百姓受益,又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这是最让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提出了四个设想,去探寻火热背后的那些有的近在眼前,有的前景美好的实操真相。  

  更容易约到大专家?

  专家约号针对性强

  自主选择更方便

  医生集团,实际上就是由多个医生组成的联盟或者医疗团队,相比现在医生受雇于某一家医院,医生集团在未来更像一家“律师事务所”,有独立法人,按股份制运作。其目的是,让一票难求的“专家号”走下神坛。患者要找哪位专家,可以直接去医生集团找他,提前预约,就诊地点灵活,不用再去某一家固定的公立医院里排长队。

  对于医生来说,医生集团是多点执业的一种形式。而多点执业,早在6年前便已吹起了政策春风,近两年开始掀起燎原之势。

  2009年,原卫生部推行医生多点执业政策,2015年1月国家卫计委颁发《关于印发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家对于医生执业的政策逐步放开,使得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走出体制,宣布自己的“独立宣言”。

  从1998年著名心脏专家万峰最早创建心脏专科医疗服务网络,到2014年张强医生跳出体制,再到2015年广州林锋等人的“私人医生工作室”、北京刘兴鹏领衔的“哈特瑞姆”心律专科医生集团以及孙宏涛带领的体制内医生集团“大家医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大约有30家医生集团,其中绝大多数是在2014年成立的。

  广州私人医生工作室联合创始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大外科主任林锋表示,医生集团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挂号难”的问题。以往患者多辗转各地医院,专家门诊经常挂不到号。如今随着多点执业的推行和医生集团的出现,患者可以直接找专家,拥有了更多选择的自主权。

  在未来,患者看病的“入口”不再是医院,而是先找医生,现有医生集团大多有自己的固定办公点以及网站,患者可前往咨询就诊。由医生检查后,如果病情严重,再转诊到医生集团中的更高级医生就诊,之后再指定某一家合作医院做手术。更理想的情况是,刚好合作的医院就在患者的家门口,不让患者再不远万里去做手术。

  事实上,医院原本就是“医生集团”。最早医生都是个体行医的,在传统社会中,医生就是仰仗手艺与口碑经营的自由执业者。五六十年代中国的“赤脚医生”也是充分的自由执业人。后来大家在一起工作,与资本相结合,就发展成为了医院。而现在,有多医生希望获得更多自由,不想仅仅是雇员,于是又变回了现在的“医生集团”。

  然而,在现有的医疗格局下,让医生走出体制成立更多“医生集团”,医生们依然顾虑重重。业界普遍认为,在公立医院看病,患者除了对医生本人的信任外,还有对科室团队和整个医院的一种信任。除了患者可以自由选择医生,医生也需要注重自己品牌的建设,否则离开了公立医院的“庙宇”,将难以独立生存。  

  基层百姓看病更方便?

  改善基层在尝试

  现有模式仍高端

  纵观目前出现的医生集团,大部分聚焦的是高端医疗,例如张强医生集团,主要与北京和睦家医院合作。深圳卓正医疗医生集团,其定位是基础医疗的高端连锁门诊。广州的“私人医生工作室”,也是面对高端人群定制一站式医疗管家式服务。相比之下,“接地气”的模式并不多,这不免让普通百姓疑惑,这些医生集团难道只是为非富即贵的人服务的?             

  由孙宏涛领衔的体制内医生集团“大家医联”或许是一种比较接地气的尝试。孙宏涛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和“大家医联”合作的更多是基层的公立医院、改制后的公立医院以及社区卫生院。合作方式是,一方面三甲医院的医生直接下到基层医院里去接诊、做手术,另一方面帮助基层医院培养人才,提供基础医疗的增量式服务。

  “大家医联”正在做一个村医项目,就是帮助乡村医生解决诊断水平低下的问题,并借助网络进行远程会诊。孙宏涛说,“大家医联”之所以得到国家某种意义的支持,因为它是国家在医改走到困境期的一种尝试,允许这样的人出来试错。政府多年推行的多点执业都没有落地,如果医生主动去做这件事情,可能比国家去推效果更好。

  相比以往用行政命令去推动医生下乡、基层定点帮扶等形式,医生集团让市场的力量参与其中,会更大程度地提高医生的积极性。目前,大家医联中的医生仍受雇于公立医院,但会抽出一些时间去创造更多的价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医生,但也被一些人质疑,如果不离开体制,就难以真正“自由”。

  此外,在医生集团向基层铺开的过程中,还借助了移动互联网的辐射作用。它不仅帮助降低沟通成本,也使患者更方便地在集团医生间进行转诊。“大家医联”计划开发专门的APP进行“智能分诊”,让患者可以通过类似“滴滴医生”APP预约专家,让病人更容易找到他该找的医生。另外,电子病例的普及,也更方便系统根据病例转诊到基层卫生院,既可降低开销,也可减少医疗错误的发生。  

  支付形式更加多元?

  未来尚需设计

  医保还需合力

  除了解决“人”的问题,还得考虑钱的问题。目前,我国老百姓看病一部分靠医疗保险的支持,一部分是自掏腰包。大家也在关心,以后找医生集团看病能否报销?医生集团又如何维持生存?而这方面,短时间看,百姓享到的实惠放佛并不尽如人意。

  现在患者如果要去医生集团看病只能自费,就如同去许多私立医疗机构看病一样,不能用医保报销。如此,医生集团必将失去很大一部分患者来源。孙宏涛说,在大家医联的超级门诊中,门诊费用是680元。对于很多有能力支付的患者来说,愿意自费去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但还有更多的老百姓,是需要依靠保险的支持的。

  从医生集团角度考虑,虽然现在很受资本方青睐,有不少医生集团已经获得数以亿计的融资,但现实是绝大部分医生集团尚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一个成熟的盈利模式。孙宏涛坦言,目前在基层铺设网络、做村医项目等都是带有“公益”性质的,即只投入没有收益,但“公益”的做法是不能长久的,在未来必须探索出一条维持生存的道路。

  在美国,医生集团的运营模式主要为和医院以及保险公司进行结合,结合方式和程度主要依赖于医生自身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而患者在看病时,不管是去公立医院还是私人诊所,都有商业保险在背后支持。实际上,在美国看病比中国还贵,但是因为保险制度十分完善,不仅使医生的技术价值得到更大的重视,也使医保的负担不至于过重。

  同时,医生、患者和保险公司之间也已形成一套非常成熟的网络。菩提医疗健康管理集团营运长林振坤说,国外许多全科医生的病源实际是由保险公司分配的,而国内商业保险与医疗模式不成熟,如果医生集团要靠广告宣传去打造美誉度,要靠微博等手段去吸引病人过来,实际上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杏树林创始人张遇升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医生集团需要四个比较重要的互联网数据,即患者来源、电子病历、保险对接、同行协作。其中,患者来源和保险对接直接关系到医生的生存。

  在未来我们可以设想,当一个患者有就医需求,他可以用APP去预约合适的医生,选择是使用医保还是商业保险,就如同现在使用的打车软件一样,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商家及支付方式。

  服务质量更加优质?

  集团医生照管全程

  服务更优责任难免

  最后一个是服务。对于许多患者来说,去一家人满为患的大医院就诊,很多时候意味着艰难的挂号、煎熬的排队和短暂的医生交流,最后不得不揣着一肚子气走出医院。而相比之下,许多私立医疗机构,拥有温馨舒适的环境,良好的服务,却因为医生资源的缺乏而门庭冷落。

  医生集团的崛起无疑让许多私立医疗机构看到希望,他们有场地、有设施、有服务,想要能争取到这些医生集团的入驻。

  像张强医生集团就是采用与医院合作的模式。而这种合作模式,医生与医院间也不再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更多是平等的合作。

  不过,不管是哪种模式的医生集团,大家也不免有些担忧,如何去控制风险?医疗安全如何保障?

  在现有的公立医院里,医院管理、科室协同、风险控制等各个方面都已经成熟,就拿患者做手术来说,不仅仅是手术台上的那一段时间,术前的诊断评估,围手术期的观察和术后的康复都是一套完整的治疗。医生不是只到一个医院来做完手术那么简单。

  从某种意义上,医生集团是一个流动医院或者诊所,落到实处还是一个医疗风险的问题。孙宏涛说,大家医联现在还是依托诊所,在门诊看病,风险还是比较小的。但如果医生集团要和医院合作做手术,要建自己的医院,就必须有专门的医院管理人才,去做风险控制。

  林锋认为,医生集团和“走穴”不同,医生要参与从接诊、手术、康复一系列环节中,“比如患者在我的工作室看完病,我会把他们导入到我签约的医院去做手术,这个医院里必须有我的加盟医生,为这个病人制订一个整体方案,之后大家都按照这个方案和规范流程去管理这个病人,就不会出错。”

  他认为,医生集团的医生必须具备相当的专业技能,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同时在法律的框架下与医疗单位形成契约关系,而不是随心所欲。目前的医生执业法与多点执业政策仍有不匹配之处,还需要不断完善。

  与此同时,医生在未来将更多是靠口碑靠技术来打造个人品牌吸引患者,而不是靠着医院的光环。从市场角度看,这也要求医生对自己的服务质量更加重视。在美国实行的是主诊医生制度,主诊医生要来控制整个流程,负起主要责任。

 

医生集团给百姓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