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健康时报 2015年09月28日 星期一

旅游秀的是素质(健康中国)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井桥夕 《 健康时报 》( 2015年09月28日   第 01 版)

  中秋、国庆假期不少人都在兴致勃勃规划出行。而在旅游已经成为我们生活方式一部分的今天,还有不少不文明行径让旅途蒙尘、人文蒙羞。不管是故宫铜缸上被游客画心刻字“秀恩爱”,还是境外节目斥责中国游客不文明,看到什么都要摸一下,看到这些新闻总令人生气与汗颜。

  言为心声,行为心表。旅游中的一言一行,都容易被放大,成为你我素质的缩影。对于这些不文明的现象,一方面需要批判个体素质,呼唤人人自律。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孤立地看道德,而是要从社会心理健康的层面来剖析。毕竟,人非孔孟,不会天生拥有操守境界的高大上,主要还得看社会氛围的共同培育。

  社会心理学是一扇观察旅游素质的窗口。比如“破窗效应”,一座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不久其他窗户也会莫名被人打破。名胜古迹上的涂涂抹抹,很多时候不也是人云亦云、你刻我也画么?再如“晕轮效应”,哪怕一丁点的缺陷,都会被人们放大、以偏概全;我们旅途中的一些无心之失,吐掉一块口香糖、乱摸一下文物,都会引来“一丑遮百白”的系列差评。

  从这个角度上看,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一定程度反映了社会心理的群体性问题。类似的一幕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发展阶段中,也或多或少出现过。先是盲从,而后“法不责众”,在此基础上又想张扬个性,最终在舆论的聚光灯下不断放大,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的死结。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不仅要鞭笞个体行为,更要努力改善集体的道德水准,始终跟得上经济发展的节拍。

  有病,辨证治。由社会从众心理的变化规律看,治疗的药方一是离不开每个人的价值坚守。严控自身的行为不易,特别是在监管的篱笆尚未扎密、处罚的标准并不算高的时候,更离不开“慎独”二字的心境。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用理性约束自身行为,需要跳出“别人都这么干,我为什么不能”的狭隘逻辑。事实上,一个人、一家人拾起垃圾的小举动,完全能够带动整个旅游团队的互相监督、同守规矩。

  二是教育者的“以文化人”。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在80后的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本上,有张“XX到此一游”的漫画。本意是抨击不文明行为,可实际上却起到了“反向教唆”的作用,很多人到了景点都模仿起了刻画的行为。

  教育与舆论的引导作用非常大,我们既要揭露错误的现象,还要善于循循善诱,放下“三娘教子”的架子,在情理交融中涵养出我们社会共同的健康价值观。

图片报道
旅游秀的是素质(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