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北大医院创建于1915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国立医院,也是国内首批建立的临床医学院之一。该院位于北京老皇城内,是距离中南海最近的三级甲等医院,也是中央保健基地医院。近日,该院举办北大医院百年院庆系列活动,弘扬“厚德尚道”的医院文化。
泌尿和肾内:
雄踞全国首位的金牌科室
受访专家:
周利群,北大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陈旻,北大医院肾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作为专业的“下水管道修理工”,北大医院泌尿外科在上海复旦医院管理研究所的最佳专科评比中,已经连续五年夺魁。
去年6月的一天,周利群主任接到某外院大夫的“求助”电话——“病人进行盆腔肿瘤手术时损伤双侧输尿管,试行修补手术未成功。伤口不停往外漏尿,已折腾了一年多,实在没辙了。”
“那就转到我们科来吧!”,“接盘”对北大医院泌尿科来说是家常便饭。
病人是个年轻女孩儿,整个腹部覆盖着厚厚的纱布,打开一看脏兮兮烂乎乎的,肚子上带着两根引流管,不停地往外漏尿。可3个多月后,经过周利群主任及其团队的精心治疗,她竟然能蹬着高跟鞋美美地上班去了。
“尿从下面伤口走永远沤着好不了。我们先给她腰上插两根管子,一边一个,直接插到肾盂里,让尿直接从上面走。等3个月伤口炎症基本消退后再把下面损伤的输尿管修好,再先后把腹部引流管及双肾造瘘管拔掉,病就解决了。”周主任把这个如此复杂高难的病例说得云淡风轻。
除了对治疗传统旧疾驾轻就熟,北大医院泌尿科的强项还在于探索和创新。
传统的开放性肾癌切除及下腔静脉瘤栓手术切口大、出血多、恢复慢,目前世界上仅少数顶尖的泌尿外科中心能够实行纯腹腔镜下的肾癌根治及下腔静脉瘤栓取出术。周利群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在成功开展多例腹膜后镜及经腹腹腔镜相关手术后,首创了新术式,达到了手术操作更为方便,对患者创伤更小,患者预后更好的目的,并及时总结经验发表于国际泌尿外科领域的主流杂志上,在国际上发出了中国泌尿外科的最强音。
更难得的是,北大医院的“肾内科”和“肾外科”都是国内顶尖。
北大医院率先建立新中国首个肾脏病专业科室,被称做中国肾脏界的“黄埔军校”,“可以说中国很大一批的肾脏病学科的主任或骨干都是从这儿出去的”,陈旻教授说。
说到北医救治的疑难杂症患者,实在是太多了。“2002年冬天的一个雪夜,我们科室收治了一个血管炎、急性肾衰竭的病人,当时抬来的时候脸像白纸一样,大口咯血,离死亡也就半步之遥。”然而,半个月的治疗后,女孩儿就活蹦乱跳的回家了。直到现在,陈旻教授还与病人保持着联络,女孩儿情况良好,病症一直没有复发。
今天,人们来到北大医院肾内科看病不单因为北大医院肾内科独当一面的实力,还因为北大医院“后援团”的鼎力支持。“一般情况下,病人得病并非按器官来得,而是全身问题,”陈旻教授介绍说,“这时北大医院作为综合性医院的优势就会显现,不管出了什么问题,相关科室都可以给予支持。
妇产科和儿科:
全程保障母子平安
受访专家:
杨慧霞,北大医院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姜玉武,北大医院儿科主任、儿童癫痫中心主任、教授
妇产科是北大医院的特色科室之一,1946年由被誉为围产医学之母的严仁英教授创建。上世纪80年代末,北大医院妇科率先在国内开展妊娠期糖尿病筛查和综合管理,明显改进糖尿病患者的母儿预后。目前,妇科良性、恶性肿瘤基本都在腔镜下切除,这是北大医院妇科的一大特色。
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危害准妈妈们的三大杀手,尤其近年来剖宫产史孕妇日益增多,一旦胎盘前置附着在上次手术切口疤痕处,分娩时大量出血、子宫切除的风险就会增大,杨慧霞等经过多年实践创建独特子宫下段环形蝶式缝扎手术,减少出血。
“之前接诊过这样一位病例,患者怀孕20多周,并发严重的高血压、尿蛋白和多器官受累等,属于重度子痫前期。由于子痫前期一旦发生,随着孕周进展病情会加重,可能累及全身其他器官,很难控制,不得不提早终止妊娠。” 杨慧霞介绍。
北大医院的胎儿医学中心自创建以来,开展了不同类型胎儿异常的多学科工作,另外对单基因异常病携带者积极开展早孕期绒毛活检术,已经开展28种单基因遗传病的产前诊断,避免了众多先天性遗传病患儿的出生。
产前超声筛查及诊断及时发现了很多胎儿结构畸形,当然,医学发展也有它的局限性,很多胎儿的小缺陷是目前医学技术发现不了的,如一些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光靠产检来发现确实有一定难度。产儿科密切合作,保证了高危儿出生后的及时救治。
儿科是北大医院的特色科室之一,1961年,在左启华等教授的努力下,北大医院儿科成立全国第一个儿科神经专业。北大医院儿科主任姜玉武是国内神经系统疾病的一位顶尖专家,他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一批脑发育相关神经遗传病的分子遗传诊断方法,首次确诊并报道了以往国内尚不认识的三种神经遗传病。“有一个7岁多的孩子,从四岁多开始发病,父母带着他奔波于多家医院先后被诊断为癫痫、脑瘫。”姜玉武教授给孩子做了全外显子组筛查后,重新确诊他患的是一种叫“葡萄糖转运子1缺乏症”的疾病,“这个病能治,并且能恢复得基本和正常孩子一样。”几乎被认定为“脑瘫”孩子又有了健康的希望。
难诊断,是这类疾病的最大特点,临床表现为癫痫、嗜睡、运动语言障碍等,因此常被诊断为癫痫、脑瘫等常见疾病,从而耽误治疗。2008年北大医院儿科对这种罕见病进行了全国首例诊断。姜大夫介绍,“这种病的治疗大部分都会有奇效,一旦开始生酮饮食治疗之后,一天一个变化,第一天不怎么抽了,第三天就会冲着我笑了。”
神内和心内:
高标准的全能作战队
受访专家:
黄一宁,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霍勇,心血管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主任医师,教授
“神经内科的每个医生都是一个‘机械化部队’,我们的每个副教授都有自己的实验室,医生、护士、技术员的比例是一比一,这在北京甚至全国都是少见的,”黄一宁教授说。
除了硬件过硬,在临床研究上,神经内科也走在前列。脑小血管病是近年兴起的研究领域,由于西方人多发动脉粥样硬化,对脑小血管病的研究不多,而中国人脑小血管病更多见。
“很多人知道急性脑卒中是突然爆发引起偏瘫,而脑小血管病更多是慢慢发展,影响老人的协调性。比如老人要出门的时候,忘了穿衣服、上厕所、拿东西,犹犹豫豫,半天出不了门,这都有很大的可能是脑小血管病。”黄一宁教授介绍说, 脑小血管病包括遗传性脑小血管病、线粒体脑病等,而目前北大医院神经内科的脑小血管病机制研究在全国是最强的,被评为北京市脑小血管病重点实验室。
心脑血管疾病总是紧密相连,脑卒中突发心肌梗死怎么办?找心内科!
心血管的介入治疗是北大医院心内科的拿手活儿,心内科专家曾为一名6个月大的小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在国内也是史无前例;国内第一例“经皮心室重建术”也在北大医院心内科完成,通过微创介入的方法,将形似“降落伞”的左心室隔离装置植入患者心脏,让室壁瘤患者也免除了开胸手术的风险。
“北大医院不仅是看病的医院,更重要的是建立标准、建立规范的医院”,霍勇教授说。早在1985年,心内科就成立了导管室,是中国最早大规模使用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医院,并为300~400家医院做培训。同时,心内科成为国家心血管介入诊疗质控中心的所在地,牵头建立了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培训、准入和质量控制制度。
今年3月,霍勇和黄一宁等专家合作推动的“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证明了补充叶酸可以降低H型高血压病人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并从国家层面上推动着H型高血压的防治,成为了综合医院科室合作的典范。
呼吸内和胸外:
最佳措施保护肺健康
受访专家:
李简,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王广发,呼吸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北大医院胸外科主任李简教授可谓业界“奇人”。
肺部阴影的确诊和恰当治疗是他的特点之一。许多查出来肺部有阴影、一直按慢性炎症治疗多年的病人,他接手后便说是肺癌,且最终结果都是肺癌。相反,一些查出来肺部有阴影、已在其他医院定为“肺癌”,甚至有第二天就要上手术台了,找到李简主任看后,说是炎症,不用开刀!在吃完他开的药并按他制定的时间复查时,这些“肺癌”阴影竟然 会全部消失!
问他怎么看出来的?“就是认真仔细地看片子,询问病史和家族史,并结合临床检验结果啊。”李简主任这样告诉记者。看来真是说来容易,实施难啊!
外科治疗胸腔内关键部位的恶性肿瘤是李简主任的另一绝活。目前,同行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再不好切的胸部肿瘤,也一定要找李简主任看看,若他说不能切了,再放弃”。
当问起他最想告诉大家是事例是什么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是这个团队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结果。“小细胞肺癌占全部肺癌的20%,发展快,好发部位多靠近肺的中心,发现时多存在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目前国内外对已存在淋巴结转移的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法仍是放化疗,几十年都没有新的治疗方法问世了,但是放化疗患者五年生存率在全球也只有8%。”而自1993年以来,李简主任的团队已对48例已有淋巴结转移的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了切除手术,其5年生存率都达到了50%!
国内呼吸病学奠基人穆魁津教授是北大医院呼吸内科的第一位主任,面对很多气道狭窄、呼吸困难的病人,当年还是学生的王广发教授问了一句:“咱们能不能给患者气道安装一个像心脏支架一样的支架把气道给撑开?”穆魁津教授说,这个想法好。从此,王广发教授就在这条路上走了下去。
从冷冻、球囊扩张到支架,从电烧蚀到激光,王广发教授利用介入技术挽救了很多呼吸疾病患者的生命,也创造了很多个国内和国际首次:从国内第一个激光气道碎石,到第一个硅酮支架置入,从第一个利用硬镜直接切除气道内肿瘤,到第一个用活瓣堵漏成功,再到第一个用硬镜双活检钳破碎异物……他还根据国内条件,创造性提出球囊扩张加冷冻加局部激素注射治疗良性气道狭窄的原则,长期缓解率达到95%以上。
虽然每次面对的都是命悬一线的严重气道狭窄患者,其手术难度及风险甚至超过了心脏手术,凭着高超的技艺及严谨的思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他的带领下,北大医院呼吸科严重气道狭窄手术保持了零死亡的记录,他常告诉年轻医生,“呼吸内科医生既要有内科大夫的脑,又要有外科大夫的手。”
由于他高超的技艺和严谨的学风,使他成为国内介入呼吸病学界的领军人物,也受到国际专家的关注。不仅担任了国际学术组织的董事、理事,日本专家还将最疑难的患者转诊给他。
普外、消化内和肝胆:
治肚子里的病很精细
受访专家:
汪欣,北大医院普通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王化虹,北大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王贵强,北大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北大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教授
普通外科是北大医院历史最悠久的科室之一。 “早些年,普通外科只能治疗简单的感染性疾病,老一代的医生们经常骑着单车去协和等大医院学习别人之长。到了三四十年代,就已经能做阑尾炎切除手术、开腹手术和胃肠道的简单缝合了。”汪欣告诉记者,当时阑尾炎只能吃中药缓和病症,死亡率极高。老一代的医生只有简单道具,没有现代医学的概念,外国资料也很少,单凭着自己一刀一线的摸索,救治了大部分的阑尾炎病人。
“普外科的一针一线都是从老一辈那里学来的理念,传承是必须的,不是穷讲究。”汪欣说,“我们科用的线永远比别人细一号,比如别人一般用一号线,我们就用零号线,他们用四号线,我们用一号线结扎。”因为线越细对病人影响越小,留在伤口里的东西越多,越容易感染。“可能功能上没区别,但是疤痕小,这是老一辈留下来的规矩:爱护病人的每一个组织,谨慎面对每一步操作。”汪欣告诉记者,北大医院曾经就有一个疤痕体质的病人,阑尾切除手术开了很大一个口子,缝合之后居然都不留疤痕。
在老百姓眼里,北大医院消化内科的肠镜也做得很“神”,不少医院确诊不了、看不好的病,在这里得以好转。王化虹主任说,没别的原因,也是一个“精细”。
“现在好多医院都不仔细做大便检查了,我们科室是一定要做的。”王化虹主任告诉记者,判断肠病最传统也是最简单的大便常规检查,对医院来说基本是不盈利的,所以一些医院的医生只是看看,而不做便常规显微镜分析,这样就可能对疾病的诊断有很大影响甚至是错误的诊断,而北大医院消化内科从来不会忽略任何一个看似“不重要”而且费时费力的检查。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暨肝病中心的特色在于各种疑难感染病和肝病的诊断和治疗。感染疾病科通过大量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诊断,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自身炎症性疾病的研究,大大提高了长期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能力。
病毒性肝炎和肝病治疗也一直是北大医院感染疾病科的强项,王贵强主任多次在全国各种会议介绍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和治疗研究经验,指导临床诊疗。
麻醉和皮科:
北大医院的百年老科
受访专家:
王东信,北大医院麻醉科主任、主任医师
李航,北大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
中国的麻醉科作为一个专业,就是从北大医院麻醉科的创始人谢荣教授开始的。
1951年,谢荣历经艰辛从美国辗转回到大陆后,发现与美国相比,国内的麻醉状况太落后:没有专职麻醉医生,手术之前外科医生必须自己去做麻醉。1952年,谢荣教授编写了中国第一本麻醉学专著《麻醉学》。这本专著在以后的二三十年里,成了麻醉医生的“圣经”。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正值抗美援朝时期,有大量的志愿军伤病员需要救治,而当时国内的医疗条件异常艰苦。为了满足伤员救治的需要,谢荣教授开发了很多适合国情的麻醉手段,如普鲁卡因静脉点滴全麻,开创了中国静脉麻醉先河;又比如椎管内麻醉技术,成为了那个时代中国麻醉医生的看家本领。当时北大医院开展的颈部连续硬膜外麻醉曾令许多麻醉同行钦佩。
“曾有一例嗜铬细胞瘤合并儿茶酚胺心肌病的病人,二十几岁却有一颗严重扩张衰竭的心脏,年青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由于心功能太差,没有医院敢做麻醉、手术。”王东信说,最终在麻醉科和外科医生的共同努力下,这台高风险手术顺利完成,病人转危为安。
与麻醉科同为百年老科室的皮肤科,也是北大医院的一面金字招牌。北大医院皮肤科与医院同庚,是中国现代皮肤科的发祥地之一。百年历程中,北大医院皮肤科不仅名家荟萃,而且一直保持着学术领先地位。目前是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和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北大医院皮肤科目前设置了十余个亚专业,是国内亚专业最为齐全的科室。
最近刚刚当选首都十大健康卫士的朱学骏教授,在大疱性皮肤病诊治和研究方面国际知名,他还是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创始人;科主任李若瑜教授是知名医学真菌专家,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会长;科副主任涂平教授是国内公认的皮肤病理和疑难疾病诊治专家……北大医院皮肤科还活跃着一支中青年专家队伍,在皮肤遗传病、皮肤肿瘤、皮肤外科、皮肤美容等领域都做出了突出成绩。
眼科和小儿眼科:
精湛技艺保护大小眼
受访专家:
杨柳,北大医院党委副书记、眼科主任、教授
李晓清,北大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小儿眼科主任
提到北大医院眼科,就必定绕不开一个人——毕华德。不仅是因为他创立了北大医院眼科,更是因为他在中国医学界作为眼科学奠基人的地位以及带出了一大波有名的后来人。
北大医院眼科是国内最早建立眼科分专业的科室,青光眼、白内障、葡萄膜炎、角膜病、眼底病、斜弱视等专业。“当年许多北大医院学习过的学生目前都是各地医院的眼科主力,在遇到疑难杂症时,通常都会说,这病我可能治不了,您上北大医院找我老师吧。”北大医院党委副书记、眼科主任杨柳告诉记者,这样的传承让目前的北大医院的眼科不仅国内顶尖,也是国际一流。
从最早开始进行的斜视、弱视临床医疗及实验的刘家琦教授,到在国内率先开展眼科显微手术以及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李美玉教授,这些著名的眼科专家都曾是北大医院眼科主任。
作为全国第一个小儿眼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眼科的历史也和刘家琦教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刘家琦教授从办学习班开始,招收全国各地的学员,北大医院小儿眼科成为全国斜视弱视防治中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北大医院小儿眼科的专家率先发起了在全国进行大规模儿童斜视弱视普查,并推动了3岁以上儿童视力筛查在全国的开展,以及儿童斜视弱视的早期干预,对我国儿童的健康成长影响深远,是非常有影响的临床实践。”北大医院小儿眼科主任李晓清介绍说。
北大医院眼科是国内最早开设眼科专业门诊的科室,下面设有青光眼、角膜病、葡萄膜炎、白内障、眼底病、斜弱视等专业门诊,其中对青光眼和白内障的治疗积累了50多年的医学经验。
一流的水平还体现在过硬的专业技能上面,现在各种微创手术已经不新鲜了,但北大医院小儿眼科的斜视手术堪称技艺精湛,已经为数万名斜视患者解除了烦恼和痛苦。有一名27岁的女性患者,眼睛从2岁开始斜视,到就诊时眼睛已经是130度的大外斜,科室医生通过显微镜做斜视矫正术,仅在患者眼球表面的球结膜上切几毫米长的小口挪动调整眼外肌,患者在手术第二天就眼睛完全正位地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