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健康时报 2015年06月04日 星期四

校园体育不能因噎废食(健康中国)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敬一山 《 健康时报 》( 2015年06月04日   第 01 版)

  近日,教育部印发《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个针对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的办法。办法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以减少体育活动的做法规避体育运动风险。

  近年来,我们的孩子身体素质下降、肥胖比例增加、视力更差,但体育锻炼却更少,原因之一就是家庭、学校害怕“出事”,害怕风险。有媒体曾盘点2013年十大校园事故,排在首位的就是“运动事故”,因多个学校发生学生体育课跑步、运动猝死的案例,有学校甚至取消长跑项目。

  但这只能是恶性循环,越是减少体育运动,孩子体质越差,一旦运动就越可能发生风险。这并非杞人忧天,而有相关数据可做参考。2014年,上海市教委发布《学生校园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处理机制研究》的调查报告,当年小学及初中学生发生伤害人数共为398人,年人次发生率为13.9%,发生伤害≥2次者占伤害总人数的13.8%,而美国与德国的相关报告分别为6%、7.7%,这不是因为美德的中小学生更勇敢,而是因为他们运动得更得当。

  国内有学校曾组织去美国交流,发现美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其一突出强调规则与诚信,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国内过去曾发生过的一些运动猝死事件,有的其实是因为学生体质不适应激烈运动。但学生要么不知道自己有问题,要么在“吃苦耐劳”“努力拼搏”等激励之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其二是培养老师和学生应对意外的能力,比如纽约州通过严密的科研保障,提高体育教师和教练对意外伤害的处置和急救能力,提高学生运动的安全系数。运动总是会存在风险,哪怕是专业运动员也一样,但科学的训练和锻炼,是能减少伤害事故发生率的。在这方面,国内一些大城市、重点学校还好,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学校,往往都没有特别专业的体育老师,更不要说具备急救能力。

  这背后的问题,是有没有把体育运动当做专业教育对待。国内很多学校和家长,往往都只是把体育当做副业、玩儿,是文化课中间的一种调剂。但在国外,体育本就是重要的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不少美国、英国的中学,体育都要修够一定的学分才能毕业。为培养体育中的合作精神,德国有些学校甚至采取冒险教育模式,开设如背包行走、划船比赛、登山或滑雪等有一定危险的运动。但因为专业,所以不怕。

  现在,“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已经出台,这是个不错的开始,里面也提到要为学生安排体检,建立健康档案;要制订风险防控制度和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等,但要在细节上、执行上到位,可能还需要更具体的方案。体育不是“瞎玩儿”,而是一种重要教育方式,必须以专业的态度来面对,把身心健康和安全一起还给孩子。

图片报道
校园体育不能因噎废食(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