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合久必分。”身为中文搜索引擎掌门的百度,与中国民营医院“莆田系”,一度联手将竞价排名玩得风生水起。不料2015年4月5日,“莆田系”众多医院正式无限期暂停了与百度的竞价推广合作。一时间,“百度莆田彻底闹掰”的消息沸沸扬扬。
抛开企业原罪的逻辑不谈,百度与“莆田系”也曾郎情妾意,举案齐眉。有报道称,2013年“莆田系”医院一年在网络搜索引擎的广告费在120亿元左右,近百度广告总收入的五成。两者在竞价排名的规则下“闷声发大财”,并非三两年的光景。
此番闹僵,真相并不明朗。商界的说法,是“莆田系”组团砍价未遂,闹起了小脾气。但双方此次的“不妥协”,还有更高大上的说辞:譬如百度认为,这是良币驱逐劣币效应的凸显。据悉,百度仅在2014年,就累计拒绝医疗客户13019个,其中六成以上是莆田系医院。言下之意,无需赘言。又譬如“莆田系”觉得,总是靠在互联网上刷小广告求生存,终究不是事儿。把巨额广告投入的资金,兑现为改进诊疗条件、改善医疗服务的成本,才能“让政府满意、让患者放心”。或许对于转型时期的“莆田系”来说,这次“分手”可以洗白声誉。
不过,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假以时日,百度和“莆田系”或许还会重新“在一起”。但这场“公司演义”依然意义深远:医院的发展,终究需要依赖于诊疗与服务。大数据也好,物流网也罢,一切概念与形式,于医疗服务来说,都只是载体与路径,而不是价值与目的。百度与“莆田系”的这场PK,也许终究会归于谈判席上的“和气生财”,但对于信息化时代的中国民营医院来说,不失为一个博弈契约、健康定位、理性发展的好机会。
据国家卫计委网站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7月底,全国民营医院共11830家,而从事医疗产业的莆田人达到6万多人,兴办的民营医院达到8000多家,占全国民营医院总数的80%,年营业额达2600多亿元,年医疗设备和耗材的采购额就达1500多亿元,已成为毫无争议的中国民营医院主体。这样的医疗主体,可谓关乎我们大多数人的健康与安危,更是中国医院主体中不可忽略的力量,其由靠小广告做“一锤子买卖”到靠良好的诊疗服务“拉回头客”的转型意义更是重大。
除了方向问题,这场“世纪分手”还提醒了医疗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问题: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流量与关口,关注度与点击率,确实是传统医疗服务不得不直面的变局;而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以APP等形式布局医疗垂直领域,亦是业务创新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