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健康时报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医生过劳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健康中国)

邓海建 《 健康时报 》( 2013年12月19日   第 01 版)

  武警总医院心外科主任王奇因劳累过度突发脑出血,经抢救无效于12月1日6时30分逝世,年仅49岁。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明天我的两台手术停了吧!”为保障医生健康权益,相关组织也将于近期启动专项基金,关注医师健康。

  有人说,中国医务工作者就像陀螺,停不下操劳的脚步。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我国近七成医务人员处于亚健康状态,有两成医生无法做到每天运动,经常失眠,近一半医生有抑郁症状。此前的十年,全国医疗机构门诊量已由2002年的21.45亿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62.7亿人次。为了应对与日俱增的患者,包括北京已有39家三级大医院开设了双休日门诊,医生不光要“白加黑”,现在又要“5+1”甚至“5+2”。健康时报、医学界网站曾经联合发起医生休假调查,结果显示97%的医生不能每年休假。48%的医生每天工作时间在8~10个小时(相关报道见1050期健康时报2版、23版《九成医生不能休假》)。

  医务工作者过劳过累,看似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资源捉襟见肘的症结,长远而言,这种饮鸩止渴的职业生态,不仅戕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是公共利益的巨大损失。

  道理很简单,在多重压力下,医生的职业生存状态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满意度,甚至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效果。一个本可以服务患者数十年的优秀医生,却在数年后的高强度工作中倒在手术台边,究竟得失几何?

  回头看看,医务工作者“过劳”现状的背后,无非有三重肇因:一是社会推崇“过劳”,将加班加点视为“美德”甚至宣传典型。结果就是,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人均劳动时间超过日本和韩国,每年有60万劳动者过劳死。如此大背景下,医务工作者也不能例外。二是少数制度将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异化为体力劳动,不尊重其技术性与创造性。正因如此,以药养医才成为历史性症结,在制度设计上,一直就没有承认“以技术养医”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三是医务人员供不应求,加上医疗资源配置失衡,过劳就成为大城市与大医院的常态。譬如12月6日开始,深圳史上最大规模招医引才计划启动,其背景是“医护人员缺口达3万”的尴尬现实。人少活多,除了“过劳”,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医务工作者不是超人,将其置于“过劳”的险境,无异于让公共健康跟着过劳的医务工作者走钢丝。因此,在发达国家,医生过劳是有极大法律风险的怪事。譬如在德国心脏中心,大多数医生每周的工作时间是严格限定的,教授以下的主治医生一般为每周40小时,超时工作医院必须支付高昂的加班费。医院为节约成本,一般会对超过合同工作时间的医生进行强行休假。

  看来,要让医务工作者从“过劳”的钢丝上走下来,只有两个路径:公共医疗资源的短板要及早补上,新医改要彰显医疗技术的价值;此外,社会还须尊重医务工作者的劳动,法律要硬气、规则要正义。一句话,保护医务工作者合法权益,其实也是捍卫公共利益。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图片报道
医生过劳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