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健康时报 2013年08月15日 星期四

国产奶粉能重新站起来吗?

王卓铭 《 健康时报 》( 2013年08月15日   第 01 版)

  8月以来,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公司接连不断爆出事故。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针对6家外资奶粉企业的垄断调查也在8月7日有了结果,合生元、多美滋等企业因涉嫌价格垄断,共计被罚6.7亿元。

  含毒、污染、垄断……在过去的十天里,外资奶粉自“三聚氰胺”事件以来积攒起来的“良好形象”一夜之间破灭。有舆论称,这是国产奶粉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

  一段时间以来,婴儿配方奶粉市场奉“洋”为尊,中国妈妈们甚至不惜远赴海外,为宝宝购买进口奶粉。甚至有6个国家和地区因此限制奶粉购买量,以保证本地婴幼儿的需求。为迎合消费者这一需求,一大批假洋奶粉也开始鱼目混珠。奶粉市场这种混乱和扭曲的状况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三聚氰胺”事件固然是造成这一局面的导火索,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乳品行业监管的缺位也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洋奶粉受推崇绝不是简单的消费者信心问题。

  要实现奶粉行业的健康发展,当初在三聚氰胺事件中集体倒下的国内奶粉企业应当勇敢地站起来,而不是仅仅寄希望于外资品牌的倒下。

  严控质量是国内奶粉企业与外资巨头抗衡的前提。今年6月,工信部要求奶粉企业在两年内完成GMP认证,即按照生产药品的要求来做奶粉。过去,只有部分优质企业能够实现这一点,而这次,GMP成为国产奶粉的入门级要求。但在贯彻GMP要求之余,也必须以GMP的标准对其监管和抽查。

  除了抓好生产环节,原料安全和销售渠道也应有明确的规范。在我国奶牛散养居多的背景下,原料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优势企业可以承担起一部分自建奶源的工作;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对散养有进一步的举措,如德国就曾通过征收特别税的方式规范奶牛散养行业。

  提高行业集中度也是国内奶粉企业的当务之急。根据国家药监总局最新发布的名单,国内共有128个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其中大部分为只在区域市场销售的地方企业。而反观美国,只有美赞臣、雅培、雀巢和PBM四家企业能够生产和销售奶粉。今年6月,工信部已经开始牵头整合国内奶粉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优势企业更应当仁不让。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以来,伊利、雅士利、圣元等企业纷纷加快了在海外的建厂步伐。这对于国产奶粉充分利用境外低成本的优质奶源很有益处。开展全球化布局,亦是有实力的奶粉企业应有的魄力。

  无论如何,国人自然乐于见到国产品牌的兴盛。与其埋怨消费者“崇洋媚外”,不如扎实做好自身业务。期待有朝一日,奶粉业也能出现联想、华为这样得到世界认可的大品牌。

  作者为《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图片报道
国产奶粉能重新站起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