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健康时报 2013年07月15日 星期一

疫苗争议源于态度

健康时报特约撰稿 廖俊林 《 健康时报 》( 2013年07月15日   第 23 版)

  作者简介:廖俊林,现为美国爱荷华大学医学管理博士,知名医学科普作者,是第一个判断出2010年南京小龙虾事件是泻湖病(Huff Disease,泻湖病,即横纹肌溶解症)出现在中国的人,在国内猪流感(H1N1)流行之时,曾数次撰文说明恐慌的不科学,科普应当与需要经受现实的检验。

  

  近日,南都周刊一组《疫苗之殇》记录了近50个疫苗不良反应受害者家庭的痛苦,再度引发公众对疫苗安全的广泛热议。

  疫苗的诞生是现代医学的标志性事件,疫苗也是现代医学的核心成分。即使是在科学普遍为世界所接受的当下,疫苗仍然会受到某些人的强烈反对。如今,社会上针对疫苗的态度总是多极化的,一些人强烈地反对,另外一些人几乎是盲目地推崇,剩下的人站在中间看热闹。

  在疫苗的推崇者中,不乏盲目信奉科学的人,他们几乎认为疫苗没有任何副作用,而同时简单地认为只要是疫苗,就一定会在人体产生免疫力。这一类人在中国极为常见,因为中国的疫苗政策倾向于简单化,不注重对消费者的引导与向民众传播正确的疫苗知识。

  绝大部分的医学专业人员了解疫苗的风险与效益,他们对疫苗持有限的支持态度。疫苗应当在效益超过风险时使用。

  作为盲目推崇者的反面,是疫苗的坚决反对者,早在琴纳发明牛痘时,疫苗就有了其毫不妥协的对手,在基督教的某些派别,或者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者,他们认为人生病是上帝或者真主对人陷入罪恶的惩罚,使用疫苗就违背了上帝与真主的旨意,因此,不管疫苗是否有效,都不可以用疫苗。在21世纪初轰动世界的塔利班就曾颁布教令,禁止疫苗接种,曾经多次袭击暗杀从事疫苗接种的官员。

  大部分的疫苗的反对者是基于疫苗的风险而反对的,在西方国家,由于信息相对公开,不时有反对各种疫苗的声音出现,比如有名的韦克菲尔德丑闻,他在1998年发表研究说麻风腮三联疫苗引起小儿自闭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大批的家长因而质疑疫苗的风险与效益,后来韦克菲尔德被揭露研究中存在不端行为,失去了医生执照,仍然有不少家长继续质疑疫苗的安全性。某种程度上说,社会对疫苗安全进行质疑与保持警惕性是必要的。

  大多数人由于缺乏推崇宗教与科学的理想与热情而成为中间派,更倾向于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当疫苗效益超过风险时,愿意接种,而风险大过效益时,则反对接种。这是理智的态度。还有的人缺乏主见,易于受接收到的信息影响,跟着推崇者接种疫苗,而遇到反对者则不信任疫苗。这是糊涂状态。

 

  相关阅读:

  二类疫苗到底要不要打?

  国家目前有一类疫苗与二类疫苗的划分。一类疫苗又称计划内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进行接种的疫苗,如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二类疫苗又称计划外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如五联疫苗、Hib疫苗、水痘疫苗、肺炎疫苗等。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刘兆秋说,这两种种类之间并非相互独立,相反,二类疫苗可以看做是一类疫苗的一种补充,从疾病预防的角度来看,二类疫苗同样重要,而且有很多二类疫苗所针对的疾病对人们影响也很大,如水痘、流感等等。据新京报  

疫苗争议源于态度
视觉健康
剖腹产的孩子更易过敏
健康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