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五道杠”狂欢与钱学森之问

李泓冰 《 京华周刊 》(

    武汉市滑坡路小学毕业的黄艺博同学,这个喜欢戴着“五道杠”照相的少先队员,忽然就被无数网民一夜之间妖魔化了。黄小朋友实在是比窦娥还冤,他不幸地成了中国模式化教育之弊、中国社会对官腐之深恶痛绝,以及网民急于释放狂欢情结的多重代偿对象。

    对一个年仅13岁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噩梦。作为未成年人,他无力也不应该承受这样汪洋恣肆的口水。即便他的家长有些虚荣,即便他拥有别的孩子没有的成熟,那也不是他的罪错。数年前,我就认识上海的一位“五道杠”儿童,很完美很优秀的好孩子,完美无罪,所以,黄艺博小朋友突遭网络暴力,很冤很无辜。

    那么,“五道杠”何以如此迅速地触动公众的敏感神经,成为众矢之的呢?因为它无意中触发了公众对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模式化、“官本位”以及意识形态化的极度反感。

    “五道杠”代表了一群如蒋方舟在致清华大学一封信中所言的“少年既得利益者”,他们存在于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里。一则流传甚广的“别人家孩子”的网帖对他们描述得十分到位:“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这种生物考清华,望北大,能考硕士博士,圣斗士……他是团员、党员、公务员,将来还可能知道地球为什么这么圆……这就是感动中国2011十大人物之——别人家孩子。我活了20来年,一直生活在这种不明生物的阴影之下。”原来以为这只是一群针对家长模式化教育的孩子们在愤怒抗议,“五道杠事件”让我们发现,原来那些对“别人家孩子”津津乐道的家长,也是被模式化教育——“不明生物的阴影”伤不起的一群人。

    这种“伤”,“伤”在从小学生就开始的唯权是举——有个在国际上获奖的关于小学生竞选班长的纪实电视片,小小年纪手段却十分老辣,看了令人惊悚。权力社会对孩子的腐蚀作用实在不容小觑。就在产生“五道杠”的武汉市,还有个小学,一个班的63名学生中就诞生了32个“学生官”;而长沙市诺贝尔摇篮小学,一群8~10岁的孩子干脆组建了一个“少儿政府”,市长、副市长,还有纪检委、法院、公安局、卫生局等一应俱全。成人世界的官本位现象导致的权力角逐,提前下放到了孩子,甚至还有了孩子式的贿选与“跑官要官”。家长们对此无能为力,有的也不由自主地参与了推波助澜。

    我们可曾见过,家长、学校和孩子们对创新性的“异质思维”这样趋之若鹜吗?

    然而,从全国来看,非“学生官”、尤其是非“五道杠”的孩子还是大多数,于是,对“五道杠”这类出人意表的“别人家孩子”的郁闷便喷薄而出,再加上成人世界堆积和潜伏的对官场腐败、既得利益阶层以及行政的无限权力的反感,黄小朋友便不慎被卷进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一只替罪的小羊羔。

    按循规蹈矩、好学向上且“听话出活”模式培养出的“五道杠”们走上成功坦途,也无可厚非。问题是,如果只有这个模式出来的孩子,才符合主流价值观,而喜欢标新立异、敢于质疑且厌恶标准答案的孩子却总是前途黯淡,这可能就是钱学森那一问的症结所在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只要模式化教育一天不破解,钱学森之问就一天没法解开。

    大学生对公务员“国考”的趋之若鹜,年轻一代“到体制内去”的极度渴望,仍然让人忧心忡忡——从“五道杠”狂欢到“国考”狂热,病的其实不光是中国教育……

    什么时候不再是一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有资格占有及调用绝大多数社会资源,什么时候成功的路径更多更丰富,什么时候像科学顽童、从小喜欢恶作剧的物理学家费曼这样的怪才也能在中国脱颖而出——“五道杠”就算还有,也没人有心思多加议论了。

    果如是,中国才真正有希望成为创新型国家,钱老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五道杠”狂欢与钱学森之问
中国人的信念哪里去了
徐武的自由之路有多远
美利坚帝国的反恐之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