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藏家·炒家·玩家

朱中原 《 京华周刊 》(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艺术品开始跻身于世界十大暴利行业之列。而越来越多的人士,也热衷于到里面去分一杯羹。再加上最近几年,很多炒房团的民间游资,在强大的楼市调控政策面前望而却步,并开始将资金砸向政策管制稍显松散的艺术品。尤其是由温州富商、山西煤老板和潮汕商帮这几波势力组成的民间游资,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俨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炒画集团军”(简称“炒画团”)。

    这其中当然以温州帮势头最猛、实力最强。据统计,每年进入艺术品市场的温州民间游资就多达百亿元之巨。这不但无可厚非,而且对助推艺术品市场当功莫大焉。因为,艺术品的繁荣本身也需要资本的介入。

    然而,资本往往是一柄双刃剑。艺术品毕竟不等同于一般的商品。它是一种凝聚了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的特殊商品。正因如此,它才需要真正的藏家的介入。

    真正的藏家,他的收藏行为就是为了搜罗文化遗产,以弥补群体力量或者公共力量之不足。越是精妙的艺术,越具备天下公器的公共价值。

    所以,真正的大藏家,其实是以一己之力,为天下保存文化的元气和脉搏,即达到“天下为公”的境界。若说收藏乃为天下文化之公器,当毫不为过。否则,你就无法理解张伯驹为什么会见了陆机《平复贴》和展子虔《游春图》,欣喜若狂——不是若狂,是真狂,不惜倾家荡产买回,甚至遭匪徒绑架,最终又分文不取地捐赠给国家,自己因此反倒落得晚景凄凉。 

    当然,在纷繁扰攘的今日,已然很难区分到底谁是藏家、谁是炒家、谁是玩家了。因为,很多炒家,也号称是藏家,其实干的是投机倒把的事;也有很多一开始纯粹是抱着玩一玩心态的玩家,玩着玩着,却发现越来越有趣,玩出感情来了,最后竟也成了真正的行家。

    尤其是近几年掀起的民间藏宝热,让很多老百姓都加入了收藏大军的行列,不少人甚至抱着一夜暴富的天真想法,总是梦想着哪天捡个大漏,但却往往遭遇尴尬。原因很简单,这个行当的水太深,古玩店的老板,个个比猴都精,即使有漏,又哪能让你轻易捡了?

    问题的关键其实不在于有没有漏可捡,而在于藏宝者的心态。其实,真正的收藏与捡漏的心态企求没有多大关系,当然捡到了是你的福气,但不是说没有了捡漏这收藏就干不成了。过重的捡漏心理不是真正的收藏,而是投机需求。

    真正的收藏家,会为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小瓷碗而不惜血本,甚至倾家荡产。当年的张伯驹和张大千都是如此。收藏家的心态是不计回报、不计付出的。除此之外,要做收藏家,还得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你得先有钱有闲,最起码,不能把钱太当钱了。对于普通人来说,不是不可以收藏,而是得端正心态,玩玩则可,别太当真,但若想以此发大财,那赔进去的钱,可能还不够交学费。

    想靠艺术品赚钱,当然无可厚非,但是,炒家的盛行,对于艺术品行业是有害无益,它会扰乱市场,扰乱公众的视线,让当代艺术品价格虚火过旺,让很多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格发生倒挂,而且还会让很多人无所适从,难辨高低真假。因为,很多文物艺术品的升值,不是依靠其艺术价值的升值,而是靠炒家在不断地倒卖中升值的。

    一个真正的文化大国,需要真正的民间收藏,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民间藏宝热的到来,令人欣慰。毕竟,让收藏回归民间,总比把那些宝贝放在博物馆里闷着发酵要好得多。但问题的关键是,现在的藏宝热,与真正的收藏还很远,而是有点全民投机的味道。

    收藏不能抱着太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更不能急功近利,否则会越陷越深。从北京卫视《天下收藏》节目中王刚砸“宝”的现场我们可以看到,民间收藏90%以上的藏品都是赝品。中国每年生产赝品的数量比艺术家生产真品的数量远远要大得多,而且,赝品制造者的智商,远远高于鉴定专家的智商。

    所以,理想的状态是做一个玩家。就是既不要太当回事,也不能太不当回事。一切都建立在兴趣和专业基础之上,再加上有钱有闲,那么离收藏的层次也就不远了。

“喜羊羊”离迪士尼有多远?
毛俊辉:一生只做戏剧这一件事
国王的情史
奇女子梁洛施
民企大佬玩转艺术江湖
朱中原
藏家·炒家·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