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离红尘最近的高僧

马明博(佛教文学作家) 《 环球人物 》(

    人物简介:

    鸠摩罗什(344年—413年),东晋高僧,祖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他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乃三藏法师第一人,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

    西域高僧鸠摩罗什,生来便是天地间的一段传奇。他半岁说话,3岁认字,5岁开始博览群书;7岁随母出家,先习小乘,后入大乘;他精通多国文字,悲心深广,大量翻译佛经,开启了汉传佛教的大乘气象;身为法师,他一生中两次被逼舍戒还俗,娶妻甚至生子,却“不负如来不负卿”。

    因此,有人说鸠摩罗什是离红尘最近的高僧。

    佛国神童

    魏晋时期,龟兹(今新疆库车)是西域的一个佛国。《晋书·西戎》记载:“龟兹国西去洛阳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人以田种畜牧为业,男女皆翦发垂项。王宫壮丽,焕若神居。”

    当时,龟兹的国师是鸠摩炎。他原本是天竺(今印度)婆罗门,家族中的长子世代在国为相。然而,在即将继嗣宰相之时,他却舍俗出家,投身佛门。

    为弘扬佛陀的大乘教法,鸠摩炎东度葱岭,来到西域。龟兹国王帛纯十分敬慕鸠摩炎,让他出任国师,还将妹妹耆婆公主嫁给了他。

    据《高僧传》记载,怀孕的耆婆有一天突然开口讲起了印度梵语。众人十分惊讶。高僧达摩瞿沙预言说,公主孕育的孩子一定怀有大智慧,就像当年的舍利弗一样。舍利弗是佛陀座下智慧第一的大弟子,据说他母亲怀孕时,变得智慧过人,连婆罗门中最负盛名的雄辩家都辩不过她。然而,当舍利弗降生后,她就恢复到了从前的样子。果然,344年,鸠摩罗什降生后,耆婆公主又变得对梵语一无所知了。

    传说,鸠摩罗什异常聪慧,半岁说话,3岁识字,5岁便开始博览群书。7岁时,他随母亲出家,开始接触小乘经典。9岁时,他前往佛教圣地罽(音同“即”)宾国(今阿富汗东部到克什米尔一带),师从高僧槃头达多诵读佛典。

    12岁时,鸠摩罗什跟随母亲游历各国,遍访名僧大德,深究佛法妙义。在月氏北山,一位隐居的高僧见到他后,对耆婆说:“这个孩子如果35岁时仍不破戒,将来必会大兴佛法,利益众生。”

    在疏勒国的一所寺院参学时,鸠摩罗什看到一个大铁钵,觉得好玩,戴在头上,当时并没感觉到沉重。他觉得奇怪,这么大的铁钵怎么这么轻呢?心中刚起了这个念头,铁钵顿时变得奇重无比。他双手托举不住,铁钵铛的一声掉到地上。

    母亲闻声而来,问:“怎么啦?”

    鸠摩罗什说:“因为我的心有分别,铁钵就有了轻重。佛法说‘境由心造’,现在我明白了。此后修习佛法,我再也不敢让心散乱了!”

    20岁时,鸠摩罗什回到龟兹,在王宫里受具足戒,成为正式僧人。他师从须利耶苏摩习学大乘佛教,感叹道:“昔日我学小乘,不识大乘,犹如人不识金,以矿石为妙。”他广求大乘佛教的义要,受持读诵《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成为名扬西域的大师。

    后来,母亲要返回天竺隐修。临行前,她对鸠摩罗什说:“儿子,你担负佛法东传的使命,但道路曲折艰难,你也将历尽人间煎熬。”

    鸠摩罗什说:“假如能使大乘佛法流传东土,使迷蒙众生得以醒悟,即便历尽人间煎熬,我也无怨无悔。”

    鸠摩罗什的小乘经师槃头达多,不远千里从罽宾国来到龟兹国。他问鸠摩罗什:“你崇尚大乘经典,曾见到什么妙义?”鸠摩罗什说:“大乘义理深妙圆融,彻底地阐明了我空、法空的真实义;小乘偏安于局部的真理,有许多缺失。”

    槃头达多听后大笑,他提醒鸠摩罗什说:“你认为一切法皆空,这是非常可怕的!哪有舍离‘有’而爱好‘空’的呢?从前有个狂人,命令织匠造出最细的棉丝。织匠织出像微尘般的细丝,狂人还嫌太粗。织匠无奈,指着虚空说:‘这是最细的棉丝!’狂人疑惑地问:‘为什么我看不见呢?’织匠说:‘因为这棉丝太细了。’狂人听后很高兴,付钱给织匠。现在你所说的空法,就像那则故事一样。”

    鸠摩罗什并不放弃,他苦口婆心以各种比喻来阐述“因缘”“空”的义理,与槃头达多详说大乘妙义。师徒二人辩论了一个多月,槃头达多最终被说服,信受了大乘。他对鸠摩罗什说:“我是你在小乘法中的师父,你是我在大乘法中的师父。”

    在接下来的20余年里,鸠摩罗什继续留居龟兹,深入大乘经论。

    东土路遥

    379年,到龟兹游学的僧人回到长安,跟道安法师称述龟兹佛教盛况。道安法师极为倾慕,他多次向苻坚进言,建议迎请鸠摩罗什来华。3年后,苻坚派大将吕光率7万大军出西域,伐龟兹。

    384年,吕光俘获了鸠摩罗什。最初,吕光看不出鸠摩罗什的才得,经常捉弄他,让他骑乘猛牛烈马,“欣赏”他摔倒在地的狼狈相;还强令鸠摩罗什与龟兹公主成婚,看到他拒不从命,就将鸠摩罗什灌醉,将他与龟兹公主关进一间密室。

    见到鸠摩罗什破戒,吕光洋洋自得,率军踏上归途。途中向晚,安营扎寨时,鸠摩罗什说:“应到山高处驻扎,此地不可久留。”吕光不听。孰料当晚大雨滂沱,山洪暴发,将士折损近千人。自此之后,吕光对鸠摩罗什暗生尊重。

    到达凉州(今甘肃武威)后,吕光听到了从长安传来的消息:淝水之战中苻坚大败,前秦国陷入内乱,姚苌杀掉苻坚,建立了后秦。于是,吕光便在凉州割据,建立了后凉国。

    吕光逝后,其子吕纂自立为王。有一天,吕纂和鸠摩罗什下棋,他吃掉鸠摩罗什一粒棋子,说:“杀胡奴头。”鸠摩罗什说:“不能杀胡奴头,胡奴将杀人头。”对鸠摩罗什的话,吕纂不以为意。后来,吕纂的堂弟吕超,杀死吕纂,拥立吕隆为帝,而吕超的小字正是“胡奴”,大家才悟到原来鸠摩罗什早有预见。

    滞留凉州期间,鸠摩罗什无法传授佛法,他便潜心学习汉语,为日后译经弘法做足准备。

    在这期间,后秦国主姚苌曾多次派使者到后凉,迎请鸠摩罗什到长安弘扬佛法。尽管后凉的吕氏王室不信佛教,但仍拒绝放鸠摩罗什东行。

    401年,姚兴率军攻灭后凉,迎请鸠摩罗什来到长安。这一年,鸠摩罗什已经57岁。

    “鸠摩罗什之在凉州积年,吕光父子既不弘道,故蕴其深解,无所宣化。”《晋书》中这轻描淡写的几十字,概括了鸠摩罗什羁旅凉州的17年岁月。如今,留给他在俗世的时光,只剩下12年。

    译经大师

    笃信佛教的姚兴,对鸠摩罗什奉以国师之礼,并请他入住皇家园林——逍遥园,鸠摩罗什终于迎来了他一生中最耀眼的时刻。

    在逍遥园,鸠摩罗什悉心讲法、译经。他传授马鸣菩萨、鸠摩罗陀等诸家禅要,并翻译出《坐禅三昧经》《禅法要解》等,为大乘禅法的弘通奠定了基础。

    鸠摩罗什精熟梵文,又通晓汉文,他所译的佛典,典雅而不失原意,简洁流畅,便于读诵。据《出三藏记集》载,鸠摩罗什在长安译经十余年间,译出经论35部,共294卷,被公认为“汉传佛教八宗之祖”。他所译的佛典,《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传至隋代成三论宗;《妙法莲华经》肇启天台宗之端绪;《成实论》为成实学派根本要典;《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为净土宗立宗之所依;《弥勒成佛经》促成了汉地弥勒信仰之兴起;《坐禅三昧经》促成了“菩萨禅”的流行;自《梵网经》始,中土得传大乘戒;《十诵律》则提供了研究律学之重要资料。可以说,后世汉传佛教几乎所有宗派或学派,其渊源都在这里。

    在译经的同时,鸠摩罗什也注重培养僧才。他门下弟子三千,名僧数十人,其中以僧肇、僧叡(睿的异体字)、道融、道生最为著名,被称为“什门四圣”。

    作为中国佛教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鸠摩罗什将印度佛教哲学中龙树、提婆一系的中观思想首次介绍到中国,促进了汉传佛教对般若学的研究与实践。中观思想是大乘佛学的两大基本潮流之一,中心论题即是“空”。有学者认为,没有鸠摩罗什,就没有中国大乘佛教。

    唯舌不灰

    姚兴认为鸠摩罗什智慧超凡,应该有承继之人:“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后世,何可使法种无嗣?”于是,他强迫鸠摩罗什接受了宫女10名,不让他再住僧坊,而是另立房舍,供给丰盈。

    大师娶妻生子,引起众多议论。有僧人对鸠摩罗什生起轻慢之心,有僧人则羡慕他“艳福不浅”,妄想仿效。

    一天,在斋堂用餐时,鸠摩罗什让侍者端来满满一钵铁针,他面色凝重地说:“如果有人想学我,一定要学习全部,不要学习某些不如法的部分。否则,请各自安心办道,谨守戒律,切莫再滋生妄想!”说完,他用筷子夹起铁针放进嘴里,像吃饭一样,将满钵铁针吃进肚里。这稀有的示现,令僧众们惊服,原来心怀妄想者也感到非常惭愧。

    虽然如此,每次登座讲法时,鸠摩罗什还是提醒僧众,应以他的著译事业而不是生活行事为准绳。他说:“莲花生长在淤泥中,却能出淤泥而不染,你们但取莲花勿取泥啊!”

    413年4月13日,鸠摩罗什在长安示寂,享年70岁。

    圆寂前,鸠摩罗什召集僧众说:“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意思是说,如果传译的佛典保存了原意,那么在火化时,舌头不会被烧毁。当烈焰止熄,僧众们发现,“薪灭形碎,唯舌不灰”的奇迹果真出现了。

    遵照鸠摩罗什的遗嘱,僧众们将他的舌舍利护送到凉州鸠摩罗什寺,建塔供奉。而这座世间唯一的舌舍利塔,至今仍高耸于天地之间。

爱逛菜园子的汪曾祺
“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离红尘最近的高僧
白起的悲剧,秦相负第一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