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市中心的格林公园响起41响礼炮。泰晤士河畔的伦敦塔,也呼应着鸣放了62响礼炮。
这是2017年2月6日,一个看似寻常的星期一。但英国皇家礼炮队只有在极为特殊的时刻才会鸣放103响礼炮。而这一天确实是个大日子,是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登基65周年纪念日,按英国人的说法,这是“蓝宝石禧年”。
这一天,英国王室并没高调安排庆祝活动。女王在萨福克郡桑德灵厄姆别墅度过了平静的一天。但王室公布了一张女王在2014年拍摄的照片,雍容华贵的她特意戴上了一套璀璨夺目的蓝宝石首饰。其中的蓝宝石项链,是女王父亲乔治六世送给女儿的结婚礼物。在英国人的眼中,这条项链的光芒正是温莎王朝百年传承的体现。
从1917年定名“温莎”到现在,英国王室这100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动荡。不过恰是如此,才让温莎王朝愈发充满魅力。
千年古堡载满传奇
伦敦郊外的伯克郡住着许多达官显贵,前首相丘吉尔就出生于此,英国王室的家族城堡温莎堡也在这里。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有人居住的城堡,占地5公顷,有900多年历史,也是伊丽莎白二世最钟爱的寝宫。她童年在此留下很多美好记忆。1932年,乔治六世让人建了一座小房子参加家居展,然后将其搬到温莎堡,由伊丽莎白和两岁的妹妹负责打扫。姐妹俩抹桌、扫地的照片在杂志上刊出,民众直夸她们勤快。至今,女王有机会就到温莎堡住一阵。当王室的旗帜飘扬在圆形石塔上时,英国人就知道女王来了。每年女王生日,王室都会在温莎堡举行私人庆祝仪式。王储查尔斯也喜欢温莎堡,甚至说过将来他继位后,可能会将驻地从白金汉宫搬到温莎堡。
从白金汉宫不远处的滑铁卢车站坐火车到温莎堡只需一个小时。因为交通便利,这里游客云集。温莎堡建立之初,是为巩固伦敦西部防御的一个木制城堡。随着一代代国王的改建、扩大,终于造就了一个花岗石建筑群。从公元9世纪起,步入王权统治时代的英国在血雨腥风中经历9个王朝,而百年温莎王朝被看作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富有和最传统的王室家族。
许多悲欢离合在温莎堡悄然发生:1936年,爱德华八世在这里向两度离婚的辛普森夫人求婚,并放弃王位、出走英伦三岛。1981年,查尔斯约戴安娜在温莎堡见面,向她求婚。查尔斯婚变之后,伊丽莎白二世很长时间不接纳他的女友卡米拉。有一年,王室在温莎堡举行5场生日庆典,女王邀请了包括卡米拉前夫鲍尔斯在内的许多宾客,就是不邀请卡米拉,气得查尔斯与母亲大吵。
而对英国人来说,温莎仍是个让他们充满崇敬并深感自豪的名词。在温莎堡,看不到带有“温莎”字样的餐馆、酒店,更没有借“温莎”招揽生意的纪念品。任何商业噱头在英国人眼里都是对王室的不敬。但在国际贸易中,温莎又往往与高档商品和奢侈品相联系,比如18世纪风靡欧洲的温莎椅,动辄六七千元人民币一把。
温莎堡载满传奇。这里的滑铁卢厅是为庆祝滑铁卢战役胜利而建,墙上挂满立下战功的英国名将肖像。圣乔治教堂始建于1475年,埋葬着18世纪以来英国历代君王。当然,温莎堡对于温莎王室最重要的意义是:“温莎”这个名字,就来自由英王威廉一世选址奠基的古堡。
战火中改姓,凸显爱国情怀
温莎王室,其实原本并不姓温莎。这是一个战火中诞生的姓氏。
100年前,英国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打得昏天黑地,而温莎王朝与德国关系不一般,其祖先来自德国的韦廷家族。这个家族创立于1089年,几经分裂,一个分支被分封到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也就是今天德国的图林根州。他们以公国名为王朝名,保留韦廷为私人姓氏。
1840年2月10日,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和她的表弟——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亲王阿尔伯特结婚,萨克森-科堡-哥达这个德国姓氏,就此被带入英国王室。1901年1月22日,维多利亚女王驾崩,长子继位为爱德华七世,成为英国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第一位君主。
1914年8月4日,英国加入一战,与德国作战。伴随前方血战,尤其是英军一度节节败退,英国人对于德国人的仇恨情绪全面爆发。当时的英国人,发誓再也不养德国种的小猎犬。见到德国人,甚至是名字里带有德国姓氏的陌生人,都有可能拳脚相向。一些有德国姓氏的官员因此被罢免,王宫里的德裔侍女被辞退。此情此景,令当时的英王乔治五世如坐针毡,他知道,自己像先辈一样,到了要做一个历史性决定的时刻了。
1917年7月17日,伊丽莎白二世的祖父、英国国王乔治五世为了表明要与表弟德皇威廉二世血战到底,颁布了枢密院御令,宣布将英国王室私人姓氏改为温莎。战争期间,乔治五世把两个王子送到军中服役,积极视察军队,甚至在视察时从马背上摔下,骨盆受伤。他将财产捐给国库,还戒了酒,遵守战时配给规定。
1918年11月11日,一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欧洲大陆的诸多王室,在大战后纷纷退出历史舞台,温莎王朝由于爱国,依旧得到民众支持。
这种“以身许国”的精神,也在之后的几代国王身上闪现,并一再挽救王室声誉。上世纪30年代,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伊丽莎白二世的伯父)对德国态度暧昧,甚至曾经去德国进行私人访问,与希特勒会晤。二战爆发后,民众对英国王室此前的对德妥协颇为不满,加上爱德华八世为个人感情而抛弃国王重任的不负责任之举,王室的民间形象很差。接任国王的乔治六世(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在数年间重振王室威望,靠的就是强有力的爱国姿态。1939年,乔治六世夫妇没有理会内阁劝他们离开英国的建议,坚持留在伦敦。口吃很严重的他,当年圣诞节结结巴巴发表了著名的广播演讲《与民同在》。他说:“在这样一个严峻的时刻,可能是国家存亡的紧要关头,我向我的子民们——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传达这个消息。我们被迫卷入冲突,必须保护国家,但我们必将胜利!”这鼓舞了全国士气,赢得了民众的感动。多年以后,他的王后当时写给婆婆的一封书信被公开,其中记录了他们的战争经历。王后在这封厚达14页的信中说,当时他们听到了德军飞机的引擎声,然后“轰”的一声,炸弹爆炸了。她和丈夫愣在那里不知所措。随后,又一枚炸弹在白金汉宫院中爆炸,大家赶紧躲进防空洞。在这次空袭中,3名仆人受伤,国王夫妇险些罹难。但他们随后马上去视察被轰炸得最严重的地段。此举进一步赢得民心。
二战爆发时,13岁的伊丽莎白公主和妹妹玛格丽特正在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有人建议,应该把小公主送到远离战火的加拿大,遭到乔治六世的反对。他坚持全家都不能离开英国。1940年,伊丽莎白首次发表了广播演讲,谈话的对象是所有正在躲避战火的孩子。1945年,她说服父亲让自己加入英军女子辅助服务团,编号是第230873号。她和同龄人一起在伦敦受训,学习机械知识和驾驶技术,还获得了第二中尉军衔。她的丈夫菲利普亲王在战争爆发时17岁,以候补军官身份加入英国皇家海军,两年后成为“勇士号”战列舰上的英国海军候补少尉,还参加了马塔潘角海战。他的军舰在希腊海岸附近击败了意大利巡洋舰,当时他的工作是在黑暗中辨认敌舰。这些经历多年以后都成为他们展示爱国情怀的好材料——虽然历史学者认为女王夫妇的战争经历并没有那么惊险,甚至说菲利普的参战故事是“虚实结合的报告文学”。
温莎王室后来还经历过一次“改名风波”。1947年,伊丽莎白与希腊王子菲利普结婚,菲利普放弃希腊王位继承权,并跟着舅父改姓蒙巴顿,还在婚后提出,英国王室将来要改名为蒙巴顿王朝。但是,伊丽莎白的祖母玛丽王太后毫不客气地否决了这个说法。玛丽去世后,已经是女王的伊丽莎白二世仍不敢迎合夫婿意思而改变王室的家族意志。1960年,她发布一道枢密院御令,宣布其后裔的姓氏为蒙巴顿-温莎,王朝名号仍是温莎。这意味着未来很长时间,“温莎王朝”不会更改。菲利普曾自嘲:“在英国,只有我的儿子不能跟父亲的姓。”而在王室乃至英国民众看来,“温莎”这个姓氏所承载的爱国意蕴,是不能轻易改动它的缘由。
坦然应对王权萎缩
英国是最早实现君主立宪的国家之一,实权控制在政府手中。名义上,国王可以有权任免内阁首相,实际上,首相来自议会选举的获胜政党,国王循例任命,至于罢免,至少在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时代闻所未闻。女王在认为内阁某些做法不妥时可以发出警告,她还有册封爵位、召集和解散议会、赦免犯人、签署法律等各种权力,但也几乎都是象征性的。女王还有一些有趣的权力,比如理论上,她是英国所有野生天鹅的主人,所以她每年要派出天鹅标记员,身穿传统制服,乘坐飘着王室旗帜的木船在泰晤士河巡视,盘点天鹅数量,成为一道独特景观。英国周围水域内的某些鱼虾也归女王。因为爱狗,她还管着一个设在温莎的威尔士矮脚狗养殖场。女王经常出国访问,但没有护照;从19岁开始驾车,但她是英国唯一不需要驾照的司机。这些与其说是权力与“特权”,不如说是王室贡献给民众的谈资。
王权萎缩是英国法律的规定,也是世界历史的趋势。温莎王室的国王们很聪明,从未在这个问题上奢望“有所作为”,总是顺势而为。在乔治五世的时代,代表贵族阶层的上议院与代表民选权力的下议院纷争不断,出现了严重的宪法危机。严峻的形势,逼迫他出手。1910年11月17日,他签署命令,削减了上议院的权力,保证了下议院对法案的主导权。这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宪法修正案”。王权主动削弱了,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过了危机。
1931年,又一场权力危机发生了。在大萧条影响下,英国经济不振,首相麦克唐纳束手无策,要求辞职。乔治五世拒绝了,鼓励首相不要轻易放弃,还出面让议会三大党领导人坐到一起,组建联合政府。这打破了国王不干政的传统,但没有人指责乔治五世,大家都为国王在危急时刻表现出的担当精神而喝彩。次年圣诞节,乔治五世发表圣诞讲话,鼓励民众团结起来,战胜经济危机。国王的声音极大鼓舞了英国民众的士气。
伊丽莎白二世也恪守不干政的原则,在两大政党对峙的格局中巧妙地采取着超然态度。尽管在价值观方面王室更接近于保守党,但无时无刻不在和保守党在政策上唱对台戏的工党,也在一直公开高度赞扬女王的作风。她历经10多位首相,与首相们的私人关系有亲有疏。外界一般认为,她喜欢的首相有丘吉尔、麦克米伦和威尔逊,与布莱尔的关系也不错,但与撒切尔夫人相处得就比较别扭。作家迪安·帕默在其著作中称,女王和“铁娘子”彼此看不上,女王有时会故意模仿后者的口音,还在外国领导人面前称其为“那个女人”。有分析说,作为“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不知不觉扮演了“女王”角色,比如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之后,她站在阅兵台上检阅部队,而1945年胜利大游行时,站在阅兵台上的是乔治六世而非丘吉尔。也有英国媒体报道称,伊丽莎白二世是担心撒切尔夫人的强硬执政造成国家动荡,才对她不以为然的。
多数情况下,首相们对女王很尊敬。即使撒切尔夫人也说自己见到女王行屈膝礼时非常认真,觐见女王也从不迟到。女王越是年长,首相们越是敬重她。很多首相在回忆录中提到,见女王时要好好准备,否则会被女王问住。一位首相说,他与女王讨论伦敦南部交通规划时,女王把好几届政府的决策讲了一遍,对他很有启发。确实,首相们干几年就下台了,女王干了半个多世纪,她的阅历无人能比。
温莎王朝时代,“大英帝国”分崩离析,昔日的殖民地纷纷独立。乔治六世是最后一位印度皇帝、爱尔兰国王和唯一的印度自治领国王。伊丽莎白二世知道这种衰落无法阻挡,但还是尽力维持英国与这些国家的良好关系,经常以国家元首的身份进行亲善访问。
悉心经营着自己的魅力
伊丽莎白二世唯一真正的权力威胁,来自王室内部。英国一位传记作家曾在美国加州的图书馆发现一批书信,是爱德华八世退位为温莎公爵后写给密友迪科西的。信中透露,他曾试图借弟弟乔治六世病重之际,重返英国夺回王位。然而,乔治六世的病况奇迹般好转,又撑了3年才去世,使支持温莎公爵复辟的势力逐渐瓦解,伊丽莎白二世顺利接掌王位。
另一次对温莎王朝的重大威胁也是一次形象危机。戴安娜与查尔斯的婚姻不欢而散,但在英国人心中,她的很多言行为王室添彩。1997,戴安娜在巴黎遇难。正在度假的伊丽莎白二世迟迟没有回伦敦主持全国哀悼活动,这让希望与女王分享悲伤的英国人感到不满。有评论说,女王没有意识到戴安娜已是“人民的王妃”,更没料到这场悲剧会成为公众对王室不满的总爆发。不过,她还是在戴安娜葬礼的前一天发表了诚恳的电视讲话,“向全世界呈现了一张更富有同情心和人情味的面孔”,度过了这个危机。
温莎王室的魅力何在?君主们的爱国,适应潮流和灵活善变,都是原因。或许也要加上英国人不走极端、偏于保守的天性。此外,国王们的多才多艺,也为王室增加了“可爱度”。乔治五世酷爱赛艇,被称为“水手国王”,他拥有专用快艇不列颠号,热衷于和惊涛骇浪搏击的快感。他还是著名的集邮家,1921年名列 “卓越集邮家名册”之首。出于爱国情结,他搜集的邮票限于大英帝国版图内各国。在他带动下,后来的英国君主都重视以集邮推动国际友好关系,英国皇室收藏的邮品,也每每成为国际重要邮展的焦点。而伊丽莎白二世对美食和服装的鉴赏力,让她成为许多英国女性的偶像。
2011年,伊丽莎白二世的曾孙乔治即将出生时,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做过民调,发现英国王室在本土得到了77%的支持率。而在美国,71%的美国人认为英国王室的存在“是件好事”。6年后,王室的受欢迎程度丝毫不减。英国《卫报》做过民调,问英国民众是否认为“如果没有了王室,英国是不是会变得更好?”结果显示,70%的受访者不认同这种说法。
未来的温莎王朝还会持续多久?至少在英国这一代百姓心中已有了答案。英国《每日邮报》在民调中询问百姓是否认同英国“变天”,是希望乔治小王子最终登上王位,还是希望看到英国变成共和国?结果显示,74%的受访英国人想看到乔治登基。
以创立“软实力”理论闻名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说,在21世纪,一个婴儿能否影响到一国的全球影响力?如果他是在英国出生的温莎王室后代,他便可以。乔治王子或许已不像5个世纪前都铎王室继承人那样影响英国与西班牙的力量平衡,但他能影响英国在世界上的软实力。
正如约瑟夫-奈所说:“我们生活在名人的时代,面对着摇滚明星和运动员的竞争,英国王室成功地维持住自己的影响力。在信息时代,力量不只是取决于战场胜负,还在于谁的故事更能打动人。英国王室提供生动的叙述,比缺乏它那种派头的名人所享受的人气更为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