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北京市文资办主任周茂非接受本刊专访

发展首都文化创意产业要用“洪荒之力”

本刊记者 尹洁 《 环球人物 》(

    1963年出生,黑龙江宝清人。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硕士,管理学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

    “新华1949”是位于北京西城区的一片老厂房,其前身为成立于1949年的新华印刷厂,现在已被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简称市文资办)就位于其中一栋楼上。2016年12月末,《环球人物》记者在这里见到了市文资办主任周茂非。

    在不久前上映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周茂非的名字出现在“总制片人”一栏,当记者问到这一点时,他笑道:“这部电影的投资方之一耀莱文化,是文资办所属企业‘文投控股’的全资子公司,所以在电影的策划和拍摄过程中我也参与了很多意见。”他告诉记者,当初的拍摄缘起是耀莱文化和导演冯小刚的一次座谈,提到刘震云的这部小说时,“我们感觉如果能把它搬上银幕,相当于一个案例剖析。如何克服官僚主义,扭转‘唯上’的问题?就是把对下负责当作头等大事,否则就是对上最大的不负责”。

    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树立为民服务的意识,是理顺政企关系的关键。特别是在文创产业快速发展的北京,如何让资本、科技与文化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繁荣,是周茂非几年来全力实践与突破的“课题”。

    “野生动物园”到“国家森林公园”

    回忆起文资办的初创时期,周茂非用“令人难忘”来形容。2012年初,刚刚结束党校培训的他接到北京市委、市政府给的新任务——加快组建市文资办。由于北京在全国文化建设格局中的特殊地位,中央领导希望北京能在文化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特别是在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等方面,“为全国创造经验”,市文资办的创建就是对这一精神的落实。

    “当时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钱无一分,兵无一个’。”周茂非回忆道,“我白天跟随市领导开协调会、跑部门、走程序,晚上还要写请示、报告、研究方案。那阵子真可谓‘白+黑,5+2’。”

    辛苦没有白费。2012年6月,经中央编办批准,市文资办正式挂牌成立。这被外界视为文化改革领域的重大创新,开启了国有文化资产监管的“北京模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单位演什么戏、唱什么曲都由党委和行政机关决定,文化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对于这种监管,周茂非称之为“鸟笼”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文化资产的概念逐步确立和强化,国有企业逐渐进入“强筋壮骨”“自我造血”的“野生驯化”时期,但仍然缺乏“找食吃”的动力和能力,周茂非称之为“野生动物园”模式。“企业的发展空间和竞争机会还没达到应有的程度,只有更放权,才能更放活。”

    遵循这一思路,周茂非提出建立“国家森林公园”监管模式,赋予国企更广泛、更充分的竞争空间,让各类企业在平等参与、优胜劣汰中实现自我发展。同时,在必要情况下,对“濒危物种”给予救助。具体就是,在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全市国有文化企业分类改革。对于竞争类的国企,大胆推进其市场化进程,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速混合所有制改革,让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照市场规则充分竞争,最终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对于功能类的国企,将其分为特殊功能类和传承类。如北京儿艺、河北梆子剧团等一些传承类企业,还是逐步让其回归公益,政府从资金、政策等方面扶持,这部分单位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监管国有文化资产和统筹文创产业发展,是市文资办的两大职能。“监管”解决的是国企效率的问题,针对北京演艺集团、出版集团、发行集团、文投集团、歌华传媒、京广传媒、新京报社等纳入监管范围的国有文化企业,市文资办制定了“三重一大”“产权管理”“企业领导人绩效和薪酬管理”等20余项制度,搭建起较为系统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制度体系,以强化管理,激活企业文化活力,促进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

    “统筹”则是服务发展的大事业。自成立以来,市文资办坚持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搭建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扩大首都文化消费,实施龙头项目带动战略,管好用好首都文化经济政策,有效扶持促进了一大批文化创意项目,包括文艺演出、电影、电视、广播、艺术品交易、网游动漫等领域,这构成了整个“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基础。

    “扶优、扶强、扶原创是我们的大前提,特别是有北京特色、能填补国内空白的,对北京经济发展、对文化走出去有突出贡献的项目。”周茂非说。近年来,中国影视产业发展呈现“爆炸”态势,从2017年起,市文资办会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拍出更多好作品。

    发展特色,吸引资源

    把“国家森林公园”的理念转为实践,必须有科学规划。为此,市文资办依托首都各区资源特点,统筹规划了20个文创功能区,总占地规模441.56平方公里。目前,很多功能区仍处于建设发展阶段,但创造的收入已占全市文创产业收入的70%以上。

    位于北京核心位置的天桥和天坛地区,因为聚集了众多演艺场所,被打造成核心演艺区;朝阳区CBD附近,聚集了2万多家传媒类企业,定位发展CBD国际传媒走廊;通州区作为城市副中心,是首都未来发展的承载空间,将围绕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城市文脉,加快推进环球影城等文化项目和设施建设;石景山区以网游动漫为特色,盛大、巨人、搜狐畅游等公司都在石景山形成了聚集;大兴区依托星光产业园,有大量摄影棚、录音棚,被打造成新媒体基地;怀柔区则围绕中国电影集团的资源,重点发展影视产业……

    “怀柔影视基地已经被批准为国家级影视产业示范区,享受独特的优惠政策。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开闭幕式、电影嘉年华等活动都在那里举行,吸引了业界大量资源的涌入。”周茂非说,“明年我们要单独拿出资金来扶持包括怀柔影城在内的中国影都建设,鼓励企业集聚创新发展,拍摄更多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影视精品。现在已经有不少好企业决定在怀柔扎根发展。”

    博纳影业的回归就是很好的诠释。目前,这家企业已经完成了私有化回归,在看到了国内影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北京的独特优势后,企业表达了在北京发展的强烈意愿。

    “回归后的博纳,把集团大本营放在了怀柔,也是看中了我们搭建的这个平台。此外,耀莱文化、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影视公司都有意向或已经开始在怀柔发展产业。”周茂非说。

    “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在周茂非看来,政府只有真正从文创企业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企业才会信任政府,积极配合各项政策的推进和落实,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共赢”。

    比如融资问题。“这是企业的命脉。文化企业由于轻资产等特点,在现实中经常遇到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等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一些很好的创意还没来得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因为没钱而不得不下马,这让我们感到十分痛心。”周茂非说。

    为缓解融资问题,市文资办着力建设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出资60亿元,成立北京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打造北京文创产业投融资平台。释放集团效能,成立文创基金管理公司,吸引社会资本,组建了16只子基金,总规模160亿元,覆盖了影视、传媒、动漫、互联网等首都优势和潜力行业。与光大资本合作,共同设立300亿元产业基金,重点布局优势文化企业和项目。同时,完善融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注资15亿元,成立文创融资担保公司,推出20多项担保产品,累计保额47.3亿元;成立文化小贷公司,累计放贷3.49亿元;成立文化融资租赁公司,注册资本21.9亿元,率先开展无形资产融资,2015年发行了国内首单文化无形资产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项目,募集资金7.66亿元,全年投放42.86亿元;成立文化创新工场,设计“管家式”和“文化金融超市”全要素服务体系;成立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打造首都文化全要素交易市场。系列“组合拳”式举措,开创了“投融担贷孵”环环相扣、有机衔接的首都文化金融新格局。

    此外,还有对具体文创项目的支持。在这方面,市文资办的主要工作是管好用好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网络游戏品牌“联众”,就是这项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在专项资金的支持下,“联众”成功解决了研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实现平台升级,目前平台日新增用户近1万人。周茂非特意提到,“申报2016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的企业有1130个,其中有327个获得了资金支持,我们以5亿元财政资金撬动近80亿元的社会资本,财政杠杆率约16倍”。

    在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的引导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聚合发展能力和创意创新活力逐渐显现,产业发展效率日益提升。2012—2015年,全市文创产业收入从1万亿元增至1.6万亿元,从业人员从153万人增至202万人。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达13.8%,居全国之首,成为首都支柱产业,为推动北京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供了重要支撑。

    “融合发展”背后的“硬骨头”

    “对于文化来说,金融和科技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只有让这两个轮子都转起来,让两个翅膀都展开,文化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这也是市文资办未来的着力点。”周茂非说,“当下很多科技企业也是文化企业,如网游动漫,而很多文化项目也离不开科技支持,更不用说金融在这些领域的渗透。未来,文化、科技、金融是密不可分的,这是一个大趋势,我们始终在推动这种融合。”

    2016年12月22日,市文资办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文创产业“补贷投”联动体系。这是一个创新之举。周茂非介绍:“‘补贷投’联动体系是政府搭建的综合性财政金融服务平台,既涵盖财政资金,也包括市场金融工具。通过建立联动机制,实现资金的整合利用和相互放大。最终实现政府搭台、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唱戏的良好局面,有利于为文化企业降成本、增保障。”

    “补”是指以专项资金补贴方式支持文创企业发展;“贷”是指向获取补贴且有融资意向的文化企业提供下浮利率、简化程序的贷款服务;“投”是指依托多年来“财政补贴”和“贷款扶持”所积累的大数据信用,为文创企业拓展股权融资服务。2016年,在获得“补”的327家企业中,有80多家已达成了“贷”的意向,北京文化科技融资租赁公司将以低于银行基准利率5%的成本对这些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同时,还有众多企业获得了各类投资机构的青睐,成为“投”的目标。

    “‘补贷投’联动体系是我们对文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一种尝试,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啃硬骨头,敢涉险滩。”周茂非说。

    困难主要是缺乏高层机构的整体设计和推动。“北京市的科技发展是靠北京市和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协同推进,共同支持完成的,而目前在文化领域还缺乏这种与中央单位统筹协调的机制。另外在政策层面,我们发现有些电影公司资源都在北京,注册却在外地,原因就是当地政府给了很多税收和土地的优惠政策。北京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够多,土地又较昂贵,对产业项目的吸引力就不是那么强。”

    为及时把握产业发展动向,周茂非会挤出时间关注当下流行的影视作品。在采访中,他随口就能说出《琅琊榜》《芈月传》《伪装者》《花千骨》等热门电视剧情节。“你不了解,怎么去和编剧、导演交谈,怎么把握行业方向?为企业服务不能停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中。把企业当成亲人和朋友,是政府提供服务的方向。我觉得做管理工作,不能有官架子,但一定得有官样子。”周茂非说。

    按照计划,到2020年,20个文创功能区将全部建成,创造的收入将占到全市产业收入的80%以上。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周茂非将继续推进文化产业的改革与创新。用他的话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时不我待。发展首都文创产业,我会用尽洪荒之力!”

发展首都文化创意产业要用“洪荒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