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北大功狗”蒋梦麟

□ 俞耕耘 《 环球人物 》(

    说起北大校长,人们自然会想到蔡元培的名字,却很少有人提及蒋梦麟的角色与功绩。事实上,蒋梦麟是北大校史上任职最久的校长(从1930年12月至1945年9月),也是抗战期间组建西南联大的元勋之一。他将蔡元培比作“北大功臣”,却自比“北大功狗”。事实上,也正是他的谦逊低调让我们对其更添了一份敬重。

    新近再版的《西潮》一书,重现了这位北大校长的传奇人生以及民国风云的变幻激荡,让我们理解了一个人的价值如何汇聚在时代洪流之中。如果问,这本书展现了怎样的蒋梦麟?我想那就是:一个勇于担当的教育家、精明务实的公务员、功成弗居的读书人。

    这部书是蒋梦麟利用抗战期间躲空袭的“闲暇”,在没有灯光、没有桌椅的防空洞里,用随身携带的铅笔和硬面笔记本写成的。被他视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英文版出版后,受到广泛重视,曾被哈佛大学远东研究所定为重要参考书。

    蒋梦麟的人生是在“西潮”激荡下而生的:6岁入私塾,12岁入绍兴中西学堂,17岁进入浙江高等学堂,次年考上上海南洋公学。青年时代辗转求学,他在新与旧、中与西之间反复角力,领悟到了“西潮”的不可抗拒。他自费留美近10年,从加州伯克利分校到哥伦比亚大学,最终跟随哲学家杜威,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

    在职业道路上,蒋梦麟更有“超能”之处:从教育部长到北大校长,最终成为“行政院秘书长”,他总能巧妙转换身份角色,游走在学界和政界之间。有一段时期,大陆学界不太提及蒋梦麟这个名字,如果仅仅因为他做了旧政府的官员,就抹杀其为民国教育所做的贡献,是极不公平的。事实上,他始终是一个在其位,谋其政的君子,他的冷静处事和胆略担当,都是一般文人罕有的。

    五四运动之后,校长蔡元培迫于学生运动与政府当局的矛盾南下,委托蒋梦麟代其掌管北大。蒋梦麟就如及时雨,一面为老师解忧,一面为北大掌舵,时常陷入夹在“顽固政府”与“激情学生”之间的两难处境。对于学生运动,蒋梦麟有着清醒敏锐的认识:他既看到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军阀政府的不满;同时又劝诫学生安心求学,不做无谓牺牲,极力保护日后救国的“种子”。

    从担任北大总务长到正式成为校长,蒋梦麟继承了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重视中西结合,文理融贯,落实了“选科制”改革,开创中国高校教育的新学制。另一面,他又整饬纪律,改组学校机制,加强办事效率,提高办学水准。他推行的“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方针,将行政和教学,学术与事务剥离,确立了各司其职、层层分管的新气象。

    正如他自言平生“以孔子做人,以老子处世,以鬼子(指洋鬼子的科学务实)办事”的三大原则,精准地描绘了他既讲原则,又重方法的“方”“圆”智慧。如他亲自去做辞退旧人的“得罪事”,让同事去做“选聘新人”的“成全事”,使北大一时云集了各学科最优秀的人才。在西南联大时,面对清华师生日渐占据中心,北大教授多有不满,蒋梦麟能顾全大局,安抚调和,无为不争,实属不易。这不正是一种儒家的修身与道家的境界吗?

    《西潮》虽是蒋梦麟个人的回忆,又何尝不是写给我们的一堂人生课呢?

作家葛亮:最动人肺腑是人之常情
阿布拉莫维奇,和世界“对视”
斗彩鸡缸杯,成化帝的隐秘世界
“北大功狗”蒋梦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