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讨伐腾讯,渠道与内容的博弈

李洪兴 《 环球人物 》(

    最近,东方网总编辑徐世平致腾讯CEO马化腾的公开信激起波澜。

    事情其实挺简单。东方网旗下一个微信公众账号刊发一篇文章遭举报涉嫌传谣,被封号10天,在“公”“私”渠道均解决未果后,徐世平发信,微信团队进行回应,徐世平在此基础上再发公开信,继续“追问”腾讯及马化腾。

    这年头,公开信之多,已如过江之鲫。很多公开信回避自己的问题、放大别人的差错,往往像“奇葩说”的文字版。不过,抛开争议细节,徐世平与微信这一番公开信的往来,却也照见一些真问题。

    此前,不少关于“媒体对内容负责”“腾讯依规处理”“托关系解决”“内容审核强势”等问题的讨论,或多或少都涉及问题的不同侧面。不能不说的是,即便是一个微信公众号,既然有了媒体属性,就需要对自己的内容负责,这是责任,更是底线。如果文章内容失实、导向错误或者是涉嫌抄袭,之后的挣扎哪怕“情怀满分”,也不免是转移视线。这应该是很多问题讨论的前提。

    不过,公号运营者的腹诽,也指出了一些“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使用着别人平台的“自媒体”,难免都会有不那么美好的经历。其实,既然是做平台,就需要做好规范与服务,这绝不仅仅是删帖。从这个意义上说,既然腾讯在运营一个新媒体平台,并掌握了大量数据资源,那么在流程、规则、标准和处理方式上,理应更规范,而不能将平台用户置于“被处理且申诉无门的境地”。

    对公众和舆论而言,“互联网+”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微信+”。也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媒体生态和管理生态上作进一步思考。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和融媒体的重要平台,腾讯在微信平台上应承担怎样的责任和使命?换言之,这是一个审视和调整的契机,网络技术平台如何在管理机制上清晰顺畅、媒体机构如何在“互联网+”中另辟蹊径、政府监管部门如何治理有效,这些问题也是徐世平公开发声的意义所在。

    有人说,掌握了平台和入口,就把握住了互联网的未来趋势。包括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在内的互联网巨头既是科技公司,也是网络平台,更能在融合媒体过程中营造出一定舆论气候。越是能量巨大,越是责任巨大,越要有良性基因,带动平台上的自媒体向好发展,保证与拓展健康的公共属性。

    今天之所以讨论“徐世平讨伐腾讯”,不是因为一次封号引发了纠纷,而是更多地面向未来管理体系透明化和专业化。一方面要有自我设限的监管机制,对内容负责、对用户负责、对平台负责;另一方面要引入信用机制,以真正独立自主的第三方来评估、评介,少带些私货、多一些公理。而这样的反省、自律和制度建设,应该是包括媒体、网络企业在内的各主体都遵循的生存之道。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向公众和社会提供卓越的信息服务和优质的用户体验,维护公共权益,是传统媒体和媒体化企业应有的公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48字“责任使命论”;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企业做得越大,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就越大,公众对企业这方面的要求也就越高”。时至今日,当媒体处于由传统到新型的交叉路口,当信息文明席卷着各行各业,当“内容是王道、渠道是霸道”的主张渐入人心,“品质+责任”才是永恒不变的核心竞争力。

    今天的纷扰是为了明天的清宁。既不能用简单的政治化思维来定义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权势”,也不能只看到一家媒体站出来发声的“反抗”。站在融合发展的风口上,不能轻易地错过未来,但是“迎风而起需要坚强翅膀”。从这个角度看,徐世平和腾讯的互殴,不仅仅是意气之争,而是可能关系到媒体发展的未来。

讨伐腾讯,渠道与内容的博弈